衡水湖

衡水湖

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華北平原中南部的衡水市境內,東經115°27′45″-115°42′6″、北緯37°31′39″-37°42′18″之間,總面積187.8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概述

衡水湖衡水湖
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以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和國家I、II級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高貴的仙鶴、美麗的天鵝、靈巧的鷗鳥、輕盈的白鷺,翩翩起舞、悠然嬉戲,衡水湖是人間的仙境,鳥兒的樂園。
公元前602年,黃河決口改道,沖刷形成了一片窪地,常年積水,史稱“千頃窪”,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深水面積75平方公里,碧波蕩漾、漁歌唱晚,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水源主要來自衛運河黃河和長江水,可謂“容長江、黃河於一湖―――衡水湖”。
自然保護區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0℃,年降雨量518.9mm。優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宜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區內有植物370種,昆蟲194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7種,鳥類296種,獸類17種,浮游植物201種,浮遊動物174種,底棲動物23種。在眾多的野生動植物中,尤為突出的是鳥類資源,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金雕白肩雕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等44種。每年在這裡營巢繁殖的夏候鳥有數十萬隻,以須浮鷗黑翅長腳鷸等為主,越冬的灰鶴有3000多隻,雁類上萬隻,遮天蔽日的灰椋鳥更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

保護區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不僅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風光優美,而且文化底蘊豐厚,源遠流長。位於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古城建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史有“天下分九州,冀州為首”之稱。漢城牆、明城牆、眾多漢古墓、石碑、李三娘石磨及竹林寺飛升上天的許多傳說再現了衡水湖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讓人無不感慨衡水湖的神奇與秀美。
衡水湖具有蓄洪防澇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造福衡水人民,而且對調解周邊乃至京津地區的氣候、改善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她還是南水北調的調蓄水源地,為衡水及周邊地市提供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發揮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巨大。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對象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1年11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衡水視察時,十分關心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做出重要指示:要搞好宣傳,把衡水湖這片濕地保護好。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對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衡水市生態品牌、城市名片、帶動衡水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強了湖區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和綜合治理,使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位於環京津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黃河經濟協作區和東北亞經濟圈之中,處於方圓三百公里以內的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四個省會城市,26個地級市的假日經濟圈之內。其明顯的區位優勢、獨特的濕地資源、優美怡人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開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為此,按照保護—開發利用—保護良性循環的原則,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以生態科普旅遊為特色,以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通過實施西湖、滏陽新河灘地恢復濕地;利用南水北調,開闢新水域,擴大濕地面積;周邊建設水源涵養林、改善生態環境;挖掘開發歷史人文資源、加快生態旅遊基礎設施、生態服務區建設;加大核心區、緩衝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促進實驗區和示範區生態科普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衡水湖自然保護區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資源保護、居民樂業、經濟發達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具有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國內外濕地保護的示範區。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秀麗風姿,迷人的笑靨喜迎國內外朋友的到來。
2000年7月13日,經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10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2003年6月,晉升為“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12月被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教育廳聯合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4年5月被省委宣傳部、省婦聯、團省委、省教育廳、省環保局、省廣電局命名為“河北省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
2004年6月,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04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衡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
2004年9月被省保護母親河領導小組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2005年國務院批准的《濕地保護計畫工程》中,將衡水湖列為“國家重點投資的自然保護區”;
2005年10月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確定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國家林業局正式向聯合國申報把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2005年實施的“引岳入衡”工程開創了湖水水質歷年最優、水位高程歷年之最。
2005年全年到湖旅遊人數突破2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