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

行在

行在所屬中國漢語詞語,拼音為xíng zài,也稱行在所。意思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走在。

基本信息

釋義

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示例一:《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自歸大將軍……遂囚建詣行在所。”

裴駰集解引蔡邕曰:“天子自謂所居曰‘行在所’,猶言今雖在京師,行所至耳。”
示例二:《漢書·武帝紀》:“諭三老孝弟以為民師,舉獨行之君子,徵詣行在所。”

顏師古註:“天子或在京師,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不得亦謂京師為行在也。”
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示例一:《晉書·忠義傳·嵇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
示例二:宋李綱《編類建炎制詔奏議表札集敘》:“某建炎初,自領開封府事,蒙恩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六月一日至南京(今河南商丘)行在所供職。”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已而大駕幸建康(今南京),六宮留臨安,則建康為行在,臨安為行宮。”
宋高宗趙構建炎元年(1127)在“南京”(即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後,為避金兵進攻,以巡幸為名,先後流亡至揚州、平江府(今江蘇蘇州)、杭州、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紹興府(今浙江紹興)等地,均以“行在”名之。其間建炎三年二月駐蹕杭州時,詔以為行宮。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正式以臨安府為都城,仍稱為行在(因為開封才是首都)。所以李剛所稱“南京”為今河南商丘,而陸游所說“建康”才是今天的南京。
示例三:《明史·徐達傳》:“捷聞,太祖幸汴梁,召達詣行在所,置酒勞之。”
走在
行,走也,行在即指走在。
示例:行在路上。

歷史

臨安

靖康之變後,北宋淪亡,被金朝所滅,宋高宗逃往紹興府建立南宋。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1129)駐蹕行在越州(今紹興),著有《行在越州條具時政》,宋紹興元年,趙構升行在越州為都城紹興,南宋皇帝稱"紹興天子",意圖中興。紹興八年,趙構以臨安為行在,紹興仍為都城,國號為紹祚中興。數十年後金亡於宋蒙聯軍之後,南宋尚有收復河山、中興社稷之意。

馬可·波羅遊記》和同時期的西方著作均將臨安稱為行在(Quinsay),可見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對杭州最通行的稱呼。

南京
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後改為留都。

北京

明朝燕王朱棣假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攻打當時其侄兒建文帝的京師金陵應天府,奪得皇位。但朱棣決意要遷都自己發跡之地燕京北平,於是在永樂元年就將北平升為北京,後又在北京設立六部,稱"行在六部"。朱棣隨後著力經營北京,興修宮殿、疏浚運河,並經常前往北京辦公。永樂十八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北京成為京師,不再稱行在。金陵應天府則變為陪都。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即位。朱高熾希望明朝的首都,是自己做太子監國時的故地金陵,又將北京改為行在。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北京才恢復名義上的京師地位,不再稱為行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