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西藏亞種

血雉西藏亞種

血雉西藏亞種(學名:Ithaginis cruentus tibetanus Baker)是血雉的亞種之一。體長37~47厘米,翼展17~20厘米,體重450~610克。雄鳥頭頂土灰色,羽軸灰白色,胸部羽毛紅色,胸部羽毛也較多紅色;羽冠較灰;耳羽後部呈灰和白色;尾羽灰白。棲息於1700至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及混交林中。非繁殖期多結群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繁殖期4~6月,每窩產卵3~9枚。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血雉西藏亞種雄鳥頭頂土灰色,羽軸灰白色,部分羽毛向後延長成冠羽;頭後兩側黑褐色;耳羽亦為黑褐色,具白色羽軸紋,並向後延伸與頭頂延伸羽毛共同組成羽冠;頸淡土灰色,具寬的白色羽乾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乾紋。頰、喉及上胸烏灰色,上胸具灰白色羽乾紋;下胸和兩脅灰褐色,具寬闊的綠色羽緣和具有黑緣的白色羽乾紋;腹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乾紋和端斑,並具寬闊的緋紅色邊緣。與指名亞種區別在於額、臉以及眼上和眼下的羽毛都是紅而非黑的;胸部羽毛也較多紅色;羽冠較灰;耳羽後部呈灰和白色;尾羽灰白。

雌鳥的額、眼先和眼上下淺棕褐色,頭頂灰色,具棕褐色羽乾紋;頭頂羽毛並向後延長成羽冠。耳羽灰褐色,具棕白色羽乾,並向後延伸與頭頂羽毛共同形成羽冠;其餘上體和兩翅表面棕白色,具褐色羽乾紋,並密綴有黑褐色蟲蠹狀斑;尾羽棕白色,具褐棕色羽乾紋和黑褐色蟲蠹狀斑,下體較明顯地雜以細斑,軸紋較明顯。

生活習性

生態常棲於1700至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混交林及金背杜鵑灌木間。夏在海拔3300至4500米靠近雪線的地方,冬遷到較低的山地。在秋季常4、5隻至20隻以上地結群活動在針葉林或杜鵑灌木叢間活動。棲住在高山的樹林中,在非繁殖時期很少互相追逐。不善於飛行,而靠逃竄來逃避敵害。

在林中或到林緣開曠地上,像家雞一樣地啄吃。食物絕大部分為綠色植物及其種子,如苔蘚類、莎草科、苔草屬、野韭菜屬、櫻草科、馬先蒿屬、禾本科等植物的葉片及種子。動物性食物如甲蟲及蟲卵、軟體動物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藏達旺與不丹東部相鄰的山地(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月下旬至6月份,隨地區和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單配製。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體即分散開來,並出現求偶行為和爭偶鬥爭現象。沒有配偶的雄鳥則呈3~5隻的小群遊蕩。雌鳥5月初開始產卵,在灌木叢中、岩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築巢。築巢於冷杉樹木基部的樹洞中,以乾樹葉鋪於枯枝上而成,上面鋪墊自己的羽毛。 巢呈淺碟形,大小為外徑19~27×20~24厘米,內徑13~21厘米,深4~8厘米。巢口向陽,光線充足。築巢之後便開始產卵,每隔2~3天產一枚卵,滿窩約3~9枚。卵呈淺黃色,其上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濃赭色或濃褐色斑點和較小的暗色細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