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有情之品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基礎知識

血肉有情之品文字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要領掌握

 在此處添

[原創]中醫動物藥的使用及補益作用 (上) 血肉有情之品

1 動物藥的使用及補益作用

自原始人類在獵漁獲得動物飲食,並逐步發現此類食物有某些治療作用後,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始有運用動物藥的歷史。據1975年湖南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古醫方書載,當時有人、獸、禽、魚、蟲五類動物藥112種,其中具有補益人體的有人乳、羊肉、狗陰、牛乳、鹿角、烏(雌)雄雞、雞卵、雀卵等;反映先秦醫學發展的《黃帝內經》,是中醫藥理論的經典,其學說、藥物理論、治療學說等方面,總結出了天人合一整體觀和藥治食養的防治觀,載“五畜(牛、犬、羊、豬、雞)”和“四烏側骨—茹丸(有雀卵)”的食養藥防治方;到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所載的67種動物藥中,“上品養命以應天、中品養性以應人”中就有鹿茸、鹿膠、霞天膠(牛肉熬制)、龜甲、鱉甲等滋補強壯藥物。隨著歷史的演進,歷代醫家根據中醫理論醫學體系(特別是陰陽學說、五運六氣學說等)經反覆臨床驗證,逐漸深化了動物類藥(食)物的“補益”認識,並形成理論。如唐代孫思邈首倡:“以髒補髒”(動物肝治療夜盲)方法;金元時期張從正以食補厚味填補下元(天真丸——主藥紫河車);李東垣以食療“當歸生薑羊肉湯”——羊肉補形(取有形之物補有形之肌肉);元代朱丹溪制“大補陰丸”以豬脊髓、龜板滋陰補髓,又以羊肉、龜板、虎脛骨製成“虎潛丸”治療精血不足之“腳痿”;元代食療專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專著中,以食藥兼用,食養醫治於一體,以羊肉等多種動物儀器所制不同劑型的“藥膳”扶虛補弱;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眾多動物藥,其中收集使用動物補益方藥較全,療法劑型頗多,闡述頗深。如收載《韓氏醫通》“異類有情丸”(鹿角霜、龜板、虎脛骨、豬脊髓為丸)、“大造丸”(以紫河車為主)集血肉有情之物於一方,調經補虛扶弱;至清代,眾多醫家如葉天士、吳鞠通對動物類補益藥更為推崇,使用最頻,尤以葉氏注重“血肉有情之品(物)”之說,吳鞠通厚味填補療虛法則,在治療虛勞(損)及內傷雜病兼虛、廳經八脈病變及下焦病變中廣泛使用動物血肉有情之品。至今“血肉有情之品”的特殊補益作用,仍被現代中醫沿用和發展,並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與接受。

2、“血肉有情之品”的提出

中醫認為,“血肉有情之品”即是動物藥(食)(以脊椎動物、有血動物為主)中具有滋補強壯、添精益血的不同功效藥食部分。動物類補益藥食的產生,首先基於藥食同源、醫食同源的動物食物來源的使用與發現。《山海經》“有鳥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繼而在中醫藥理論確立後,諸多學術思想的有意識的指導和相互唯物的推繹演絡,飲食了極為豐富的理論思想內涵及廣泛的套用外延。如以陰陽學說的自然界所有物質、現象的分類,“鹿乃陽獸,龜虎屬陰”、“髒為陰、腑為陽”、“氣為陽、味為陰”;五行學說的配屬及其生克制化,木:肝—牛,火:心—犬,土:脾—羊,金:肺—豬,水:腎—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界與人體的聯繫與影響及統一;五味學說對藥食的同性同味、同功同用、同養同治的酸、苦、甘、辛、鹹,“地食(飼)人以五味”;養生學說的“五畜為益”;歸經理論的味與髒對應,“甘入脾”、“鹹入腎”,“甘走肉、鹹走血”;藥性厚薄理論的“厚味填精”;形質學說的“羊肉補形”;精血學說的精血互化,相資相充;先後天學說的“肝腎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經絡(特別是奇經理論)學說的縱橫網路相互聯繫;治療理論的“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有不足者溫之以氣;補益理論的“溫補、清補、膩補、峻補……”。更不可忽視的是以古代相素哲學思想的指導,直接類比的“取象類比”學說:“以髒補髒”、“以骨補骨”、“有形配有形”、“以髓補髓”、同氣相求、相感、“以人入心”、滋膏氣味及物類偏性等次(“降人一等,禽與獸也;降禽獸一等木也,降木一等草也;降草一等,金石也”。越升越接近人“情”,相互認為更有益於人)。再就是由五味學說功能認定的對人體的養生作用。動物類藥食基於以上四方面思想的指導與影響,其認定的在補益功效方面遠勝草木金石之作用。明清以後,血肉有情之物(品)更是引起醫家廣泛的注重。葉天士特別重視套用“血肉有情之品”,其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對阿膠、鹿角、鹿茸、鹿膠、羊肉、河車、龜板、人乳、牛羊豬脊髓等多種動物類補益藥研究頗深,善施廣用,大收殊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傳統認識上沒有把其它動物藥皆歸納冠以“血肉之品”稱謂,或本身屬“血肉動物”,但其它部位如角、甲皮、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視作之,這就限定了血肉有情之品只能是具有補益功效的動物藥(食)物的外延,如《臨證指南醫案》:“凡蟲蟻皆攻。無血者走氣,有血者走血,飛者升,地行者降,“草木藥餌,總屬無情,不能治精虧之憊……”。

3 血肉有情之品的概念及定義

中醫對血肉有情之品的認識是嚴格規範在生存食養、補虛藥治、康復食療的“扶正補益”範疇之內的。“精氣奪則虛”,凡見素體虛弱、疾病後期及多種慢性病過程中的正氣不足,機體氣、血、津液和經絡臟腑等生理功能減弱、抗菌素病能力低下,表現出的虛弱、不足、衰退、久疾難愈從陰陽學說來講,表現為機能不足或物質虧耗以及陰陽互損的虛憊狀態,用其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菌素病能力,起到藥物補益及食物營養的作用,體現“虛則補之”、“損者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因此,血肉有情之品其概念是除有補益作用的草木金石藥物外,運用的動物有血、有肉、有骨、有髓、有類似於人體臟腑組織結構相同(相似、相近)的傳統動物補益藥(食)物,如“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說”、“有情之屬填精:牛骨髓、羊骨髓、豬脊髓、麋角膠(療虛等)”、“龜膠、人乳皆血肉有情”、“鹿茸壯督脈之陽、鹿霜通督脈之氣、鹿膠補腎脈之血”、“蓋鹿乃純陽,龜、虎屬陰,血氣有情,各從其類,非金石草木比也”。血肉有情之品的定義為:具有補充人體五臟的物質虧損,增強機能活動,改善衰弱狀態,治療多種虛證(氣血陰陽)的動物類補益藥(食)物,而且側重於“補益精氣”。其可分為藥物、食物和鑒於藥食兩可的三大類別。

加文本內容

操作方法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圖示圖解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適應症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禁忌症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注意事項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