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乾重

體外血栓烘乾後的重量,稱血栓乾重。 體外血栓烘乾前的重量,稱血栓濕重。 二.判斷病情許多資料報導可以發現,體外血栓的長度、濕重、乾重隨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概述

血栓乾重是體外血栓檢測三項指標之一,該指標升高,預示有體內血栓形成的傾向或病情加重。

定義

體外血栓烘乾後的重量,稱血栓乾重。通常以毫克計算。體外血栓烘乾前的重量,稱血栓濕重

方法

將稱完濕重的血栓連同濾紙片一起放入60℃±1℃的烘箱中烘乾處理,30分鐘後,取出烘乾的血栓連同紙片再次稱重,即為血栓乾重。(如近似乾重,也可以濕重的四分之一計)

正常值

體外血栓檢測有三項指標:即血栓長度、血栓濕重和血栓乾重。通常,長度和重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遞增關係,但不成比例。正常人的體外血栓檢測結果表明:年齡、性別有一定的影響。老年組比成年組略大;女性(絕經前)比男性略大;女性經期(來經前)和絕經前更年期由於內分泌作用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但其差別均在允許誤差範圍內。
體外血栓檢測正常值:
血栓長度 7~22 mm
血栓濕重 7~35 mg
血栓乾重 5~13 mg

臨床意義

一.輔助診斷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冠心病、惡性腫瘤、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腎病、尿毒症、肺部疾病、慢性肺氣腫、肺心病等都可引起血流變學指標,包括體外血栓形成指標異常,甚至顯著異常。根據檢測結果,結合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可以輔助診斷疾病。缺血性中風體外血栓指標比出血性中風顯著增高,可藉以鑑別中風的類型,有學者認為,在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症或冠心病顯著,若體外血栓濕重超過x±3S時,應高度警惕。

二.判斷病情

許多資料報導可以發現,體外血栓的長度、濕重、乾重隨病情的加重而增加。惡性腫瘤患者體外血栓形成指標變化與病情呈平行關係。病情惡化指標增大,如胃癌Ⅰ、Ⅱ、Ⅲ、Ⅳ期,體外血栓長度、濕重、乾重逐漸顯著增加。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體外形成血栓長度、濕重、乾重的異常程度隨患者病情變化而改變,按臨床分期;營養障礙期、缺血期和壞死期,血栓指標逐漸顯著增加,冠心病病情加重,其體外血栓指標明顯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濕重顯著大於正常參考值,在有併發症與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之間差異更為顯著,這些例子表明,可藉助體外血栓形成指標異常程度判定病情和病程,癌症轉移組體外血栓形成指標明顯高於癌症非轉移組和非癌症組,因此體外血栓測定對判斷癌症是否轉移起輔助作用。

三.療效觀察

臨床觀察發現,胃癌患者經根治手術後,體外血栓形成長度、濕重、乾重,在4~6周后顯著降低,得以改善,但姑息切除術4~6周后,體外血栓形成指標繼續升高,可見體外形成血栓指標可作為判斷手術療效的指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