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餅

蠣餅

蠣餅,又叫海蠣餅,福州傳統風小吃,具有濃郁的福州味,與眾不同,名聞遐邇,魅力所在。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可單獨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早點下粥小菜,特別是蠣餅配吃鼎邊糊,一乾一稀,風味佳美。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芹菜餡包起來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則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攤上均有蠣餅這種點心。福建小吃蠣餅做法是選用大米、黃豆浸泡後磨槳作皮,以海蠣肉、豬瘦肉、芹菜等調成餡馬蹄表感特製的長柄瓢勺將漿餅放入滾開的油鍋炸制而成。

美食簡介

蠣餅圈形的蠣餅
海蠣餅都是福建人從小到大百吃不膩的美味,外酥里嫩,香氣四溢,葷素搭配。極大的樂趣就在吃到裡面唯一的一隻海蠣的時候,如果運氣好,碰到老闆粗心,多放了一隻海蠣在裡面,就仿佛占了大便宜一樣高興。
海蠣餅是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稱為浮果,有時候戲稱為“泉港麥當勞”,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種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區,叫“海蠣餅”就沒人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一般都稱它為“蠣仔煎”。
泉州大部分地區所稱的“蠣仔煎”並不就是“海蠣餅”,而是一種類似的呈不規則團狀的油炸食品,而海蠣餅是中間微微飽滿凸起,周圍是勻稱的花瓣形狀,兩者在形狀上差別很大。
在南埔,海蠣餅的標準食客是用盤子裝上幾個,再倒點白醋,來碗大腸羹,就開始大塊哚頤,有時候店裡面生意好,供不應求。

美食用料

蠣餅才出鍋的蠣餅
海蠣餅用料講究,將浸泡後的大米、黃豆磨成漿,主料是一定要用海蠣的。將稀稠得當的米漿,舀到特製的長鐵篦上,在其中放用豬瘦肉、芹菜等調好的餡,外加一隻牡蠣,再澆些米漿,把它蓋滿封密,然後放入油鍋中炸,直到兩面焦黃,即可撈起。

因為加了海蠣,所以出鍋的蠣餅鮮香撲鼻、外酥內嫩、油而不膩。還有一種貧民蠣餅,用料簡單,沒有海蠣,用的是蝦米、韭菜、蘿蔔絲、菜乾,小時候外婆就做過,我喜歡吃蘿蔔絲和菜乾的。有海蠣和沒有海蠣的蠣餅,一眼就看得出來,有海蠣的要更豐腴、更大一些,當然價格上也會毫不客氣地貴出一倍。

美食製法

蠣餅福建超市裡邊的蠣餅
美食製作方法一:
製作蠣餅,用黃豆三斤、大米七斤、鹽二兩的比例為皮,以牡蠣、瘦肉為餡精製而成。先將大米,黃豆在清水中浸約二三小時,然後瀝乾,加水磨成漿,調入精鹽,用木棍攪拌。把大鍋放在中火上,下花生油,燒至六成熟時,在凹鐵勺里放入米槳,再放上海蠣、豬瘦肉、芹菜調成餡,再蓋上米漿,放入油鍋炸。至面呈金黃色時,撈起把油瀝乾。
將豬肉切成6--7厘米長的粗絲,裝碗內,用鹽、料酒碼味,水豆粉拌勻。木耳洗淨切絲,玉蘭片切絲,開水氽一遍。取一個碗,放醬油、白糖、醋、味素、清湯、水豆粉、兌成魚香汁。鍋內油燒至五成熟,下肉絲超散,放泡辣椒炒出紅色,下姜、蔥、蒜,炒出香味,再放木耳絲、玉蘭片絲炒勻,烹入魚香汁,快速翻炒幾下,起鍋裝盤即成。在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肉絲要切的均勻,碼味要準,兌魚香汁要按比例,要嚴格掌握投料先後,動作要快,才能保證成菜質量。此菜原料除豬肉外,還有很多蔬菜和肉類均適合做成各種魚香菜餚,如魚香茄花、魚香油菜、魚香鴨方、魚香大蝦、魚香碎米雞等,其味道都很鮮。
美食製作方法二:
蠣餅礪餅

製漿:將大米、黃豆分別用清水浸泡2小時,洗淨瀝乾,摻少量水,磨成濃漿,盛小盆內,加鹽,用木棍攪拌起勁。
制餡:把豬瘦肉洗淨,切塊後絞碎,加蔥粒和醬油拌成餡料,分成數份。揀去海貝肉中的碎殼,洗淨後擁乾水,均放在每份豬肉餡料上。
烹製:鍋內放花生油,放進兩把長柄凹鐵勺,用中火燒至油六成熱時,取出一把鐵勺舀入一湯匙米漿,放一份餡料,再蓋上一湯匙米漿,放入油鍋中炸;再取另一把鐵勺與上述同樣操作,兩把勺輪換炸餅。炸時經常用勺翻動,使餅兩面呈金黃色,撈出即成。
成品:餡鮮潤,皮酥香。
礪餅礪餅
成品為圓形,殼酥香,餡味葷鮮美,可單獨食用,也可作下粥小菜。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之一,風行數百年不衰。
美食製作方法三:

“蠣餅”中的海蠣餅,扁圓形,色黃、殼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之一,風行數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餡鮮美,色金黃。將大米、黃豆,分別用水浸3-4小時,摻水磨成濃漿,加入精鹽攪勻後待用。豬肉剁成肉餡,蔥切珠狀,用醬油調成餡料,牡蠣肉洗淨,瀝乾。將特製鐵勺在油里加熱後,取半湯匙料漿倒入熱勺內,在米漿上放肉餡、牡蠣,再蓋上一湯匙米漿,放入油鍋,炸至餅面呈金黃色時撈出,瀝乾油。
注意,海蠣煎不難做,只要花上一點心思,肯定能做出一盤酥香滑嫩的海蠣煎。首先準備好一個平底鍋,用平底鍋煎,火力才均勻,不至於有的地方煎焦,有的地方卻不熟。要把研細的地瓜粉加水攪成粉漿,把鮮蒜或韭菜切成小粒倒進去,加入適量的精鹽拌勻成菜料。再洗淨鮮蚝,拌入菜料中。注意動作一定得輕柔,否則海蠣肚子會破。將煎盤放在中火上,舀入適量的油燒熱,倒入原料攤平。邊煎邊加些熟油,使蚝仔煎鬆動易翻。千萬記住,火力不要太猛,防止烤焦。 將一面成形的海蠣煎翻過身來,加一點油再煎。起鍋前,澆上蛋液。等清液結塊成形後,噴香撲鼻的海蠣煎就可以趁熱食用了。吃時可佐以蒜泥、沙茶辣、辣醬、芫荽等,味極鮮美。

美食淵源

蠣餅素餡蠣餅
福州一帶市面常見海蠣吃法還有蠣餅。舊時蠣餅做法,很是辛苦,往往早上天微亮,一家人就得起床,將頭天晚上浸的大米、黃豆從水平撈起,然後套起石磨,用水將石磨清洗乾淨。石磨磨米須得兩人,因石磨眼小,需要一人推磨,一人不停往磨眼添水添米,數九寒天,也不例外,添水之人,往往凍得跳腳搓手。米漿磨成,盛在一大鐵盆或瓦缸中。將海蠣肉、豬瘦肉、小蔥、韭菜(也有用白菜或紫菜)調成餡。漿和餡分列油鍋兩側,油鍋上架一密眼鐵架,炸制蠣餅的人,左右各握一特製長柄瓢勺,左勺勺漿將右勺勺底鋪滿,鋪上餡,再蓋上米漿,伸右勺入沸油鍋,炸至金黃,撈起放在鐵架,食者自取。
蠣餅為何這樣製作?民間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傳說清初有一位年青人,繼承父業在鬧市設攤賣早點,他雖然勤勞,但生意清淡,只能餬口,不能成親.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成家立業,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白髮老人對他說:“你的後運好!“他急問:“好運向何處求?“老人不答不理,飄然而去,他追趕不上,這時只見天上月白雲清清,星星閃閃,他看了出神,接著月亮下沉,黃色的太陽,從東邊升起,霞光萬道.醒來卻是一場夢.後來,他從夢中悟出了奧妙,就用米豆為原料磨成漿,把似明月般的蠣餅放在油中炸。餅在油中翻滾,似在彩雲之間,熊熊火焰猶似霞光萬丈;蠣餅熟時呈金黃,好比金黃色太陽、這就是由月亮到太陽的蠣餅製作來歷。開市之時,顧客嘗了,拍手叫好。於是生意興隆,發家致富。後人爭相仿效,一直流傳至今。

美食文化

礪餅礪餅

春節將至,福清人家家戶戶都要炸蠣餅過年,一般的家庭主婦都會,而且是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