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防印花

古代的蠟防印花技術是將蜂蠟、木蠟或松脂,按照一定配方比例溶解成蠟液,手工塗抹描繪在織物上、或者通過鏤空雕版澆注在織物表面,然後再去印製天然染料的色漿,或者是浸入植物染料(土靛,即植物靛藍,由蓼藍或菘藍等植物枝葉發酵得來)染浴中染色。

簡介

將蠟作為防染劑的一種印花方法。

蠟防印花 蠟防印花

蠟防印花技術脫胎於蠟染工藝技術,所不同之處是將塗蠟後的染色改為印花。所謂“蠟防”,意思是用蠟來防止上色。

古代的蠟防印花技術是將蜂蠟、木蠟或松脂,按照一定配方比例溶解成蠟液,手工塗抹描繪在織物上、或者通過鏤空雕版澆注在織物表面,然後再去印製天然染料的色漿,或者是浸入植物染料(土靛,即植物靛藍,由蓼藍或菘藍等植物枝葉發酵得來)染浴中染色。由於植物靛藍的染色不需要高溫,印製在織物表面的蠟花圖案不會在染色過程中溶解,所以,有蠟花圖案的地方保留了織物的白色。而染色後的水洗、揉搓過程,將蠟層在受壓、受折的外力條件下,呈現不規則的自然崩裂狀形成蠟染的獨特風格——蠟紋(又稱冰紋)。最後採用高於蠟溶解溫度的熱水去反覆洗滌,脫掉蠟層,顯現出蠟紋和各種顏色圖案。

近代發展為機械印“蠟”(實為松香和適當助劑的混合物,更適合機械調製),“蠟”凝固後將織物繩狀通過圓形小孔,使凝固的樹脂受折壓而形成裂痕,再用靛青或媒介等低溫型染料染色,最後高溫洗去松香後獲得蠟紋效果。

要求

蠟質在蠟防印花中主要起到兩個作用。首先是在靛藍染料染色時起到防染劑的作用;其次是通過裂蠟機產生裂紋,再經染色加工,在織物上形成精細的蠟紋。因此,在選擇蠟質配方時,必須根據花型圖案所制定的工藝要求來確定。

生產蠟防花布的蠟質需具備以下條件:

(1)要具有一定的粘附性能,但只能粘附在織物表面,不應滲入纖維內部,否則會造成裂蠟、染色和脫蠟的困難。

(2)要有一定的脆性,韌性不能過大,否則即使彎曲度增大,也不能產生蠟紋。另一方面脆性也不能過大,否則抗張強度過低會造成防染效果差。一般可測試所配製蠟質的町撓性,蠟質的可撓性應根據溫度和蠟紋的要求而定。

(3)蠟質熔點對上蠟質量和後加工有很大的影響。配製的蠟質如果熔點過高,則印蠟操作時難以控制,脫蠟時也容易產生不均勻現象,且雙面效果也不夠理想;低熔點蠟質,雖脫蠟比較容易,但堆積效果差,容易滲入纖維,可撓性大,裂蠟困難,染色後布面蠟紋較少。因此,要求織物上蠟後要有一定的堆積效果。

(4)蠟質要有適當的流動性,習慣上用粘度來表示。它主要由蠟質組分、加工溫度和壓力所決定。蠟防生產是在常壓下進行的,因此主要考慮的是蠟質組分與加工溫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