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弊裘塵土壓征鞍

《蟾宮曲·弊裘塵土壓征鞍》是元曲作家鄭光祖的散曲作品。這首小令寫羈旅愁懷。開頭四句隱含旅愁,接著描繪了一幅蕭瑟淒涼的秋天薄暮圖,篇末才點明“離人又在天涯”,把離愁鄉思一氣呵出。全篇語言清麗,情景交融,其主要特色首先是捕捉形象的手法高明,其次是善於運用反襯的手法,其三是襯字多,但多而不雜,運用得圓轉靈活,體現了鄭光祖散曲創作的某些特色。

作品原文

【雙調】蟾宮曲

弊裘塵土壓征鞍 ,鞭倦裊蘆花 。弓劍蕭蕭 ,一竟入煙霞 。動羈懷西風禾黍 ,秋水蒹葭 。千點萬點,老樹寒鴉。三行兩行,寫高寒呀呀雁落平沙 。曲岸西邊,近水渦魚網綸竿釣艖 ;斷橋東下,傍溪沙疏籬茅舍人家 。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正是淒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蟾宮曲:曲牌名。

⑵弊裘:一作“敝裘”,破舊的衣裘。征鞍,遠行的鞍馬。

⑶鞭倦裊蘆花:意為遊子顯得疲憊不堪,手中的馬鞭就像水邊的蘆花柔弱無力地搖動著,懶得舉起來。裊,搖曳的樣子。

⑷蕭蕭:冷落貌。

⑸一竟:一直。

⑹羈(jī)懷:遊子久客他鄉思鄉的情懷。羈,在外作客,或指在外做客的人。

⑺蒹(jiān)葭(jiā):蘆葦。

⑻寫高寒:排列成行的大雁,就像是一行行寫在空中的文字一樣。高寒,指天空。呀呀:雁叫聲。

⑼水渦:水流旋轉處。綸竿:用青絲線做釣繩的魚竿。釣艖(chā):小漁船。

⑽疏籬茅舍:南宋揚無咎《柳梢青》詞中有“茅舍疏籬”句。

⑾離人:處於離別中的人。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白話譯文

騎在馬上,衣衫破弊,滿身灰沙塵土;馬鞭兒也已懶得像蘆花那般搖舞。客子佩帶著冷清清的弓劍,一直走往晚雲的深處。西風把莊稼吹得嘩嘩作響,寒澄的秋水掩映著葦蘆,這一切都撥動了久客他鄉的愁緒。瑟縮的烏鴉,黑壓壓地站滿了路旁的老樹。三兩群雁陣,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衝著,在平曠的沙灘上駐足。曲岸西邊,水流在急速地打轉,張設著漁網釣竿,有一隻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斷橋東頭的溪灘上,茅舍疏籬,望得見幾家村戶。紅葉黃花,綴滿了秋天的山谷。這一切都已悲涼不堪,況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長途!

作品鑑賞

此曲開篇就勾勒出了一幅倦客行旅圖,接著用景物描寫襯託了遊子的旅愁與思鄉之情。衣裝破敗,弓劍蕭然,帶著一身的塵土,騎著困憊不堪的瘦馬,任它踽踽前行,一直走向天邊的雲霞。作品一開頭,就勾勒出一幅倦客行旅圖。“弊”、“倦”、“蕭蕭”等字眼,顯示了征人長途跋涉的經歷。而“一竟入煙霞”,則含有漫無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這樣的起筆,自然引起了讀者對征人的關注。

“煙霞”除解釋煙雲外,還有“野景”的釋義,所以“一竟入煙霞”也是為下文集中寫景所作的過渡。從第五句起,作者的筆就跟上了遊子,從他的眼裡來看待面前的野景。時節正是清秋,西風掠動著田野上的莊稼和水面旁的蘆葦。“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詩經·王風·黍離》)“兼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西風裡的禾黍使人感到衰涼,秋水邊的兼葭使人感到寒凜,對征人來說,這一切就是“動羈懷”,這三字決定了他審視秋景的黯淡心理。向前方看是幾株老樹,停棲著數不清的縮頭垂翅、無精打采的烏鴉。仰望天空,是幾陣南歸的大雁,呀呀地啼叫著投向沙岸暫息。“千點萬點”與“三行兩行”在視覺上形成了密與疏的對比,但觸發的愁意卻沒有數量上的差別。這樣的秋景連讀者也感到淒涼,征人惹動客愁,不堪忍受,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著出現了水村山郭。水流南折,產生了旋渦,漁夫設網張竿,等著魚兒上鉤。寫出漁具釣船而不見主人,當是時辰已暮,各自歸家造飯。再遠一些,小橋盡頭的溪岸邊,竹籬茅舍,隱約可見幾戶人家。溪沙上不見浣洗的人影,看來也是同樣的緣故。極目遙望溪後的山谷,血紅的丹楓,金黃的野花,盡撲眼帘。色彩如此明麗,可知是留住了夕陽的影子。這一段秋景若讓讀者欣賞,應當承認說疏朗清麗,大可流連。但對於浪跡天涯、無家可歸的征人來說,除了淒涼斷腸,還能有什麼感想。末兩句點明題旨的感慨,可以說是征人迸發著血淚的吶喊。這同馬致遠的名作《天淨沙·秋思》一樣,都是在寫景之末點明“人在天涯”,用景色來襯現旅愁。但由於兩者篇幅不同,便自有鋪陳與含蓄的區別。

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有一首《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逕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籬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該曲與之有相近之處。可見元散曲選取典型景物的寫法,是繼承了民歌與民間說唱文學的傳統。

作者簡介

鄭光祖像 鄭光祖像

鄭光祖(1270前—1324前),元代戲曲作家。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曾任杭州路吏。病卒,葬於西湖靈芝寺。雜劇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合稱“元曲四大家”。《錄鬼簿》說他“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藝人們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所作雜劇共十八種,今存八種,其中有些是否確為鄭作,尚有疑問。另有《月夜聞箏》存殘曲。《迷青鎖倩女離魂》為其代表作。《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六首,套曲兩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