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九日

《蟾宮曲·九日》這是元曲作家張可久寫的一首被後人稱為“清而且麗”的散曲。張可久終生仕途失意,故終日沉湎詩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間。

原文

蟾宮曲·九日①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②,歸雁橫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注釋

 

①九日:農曆九月九日,中國人素有登高思鄉習俗。②對青山強整烏紗:意為自己勉強登高。烏紗泛指帽子。③歸雁橫秋:應為“橫秋歸雁”的倒裝句式。④金杯錯落:酒桌上觥籌交錯。

賞析

這是元曲作家張可久寫的一首被後人稱為“清而且麗”的散曲。張可久終生仕途失意,故終日沉湎詩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間。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看,本文主題應為重陽佳節,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表達主題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點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於思鄉主題的表達。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白髮的淒涼,告戒遊子不再留念他鄉,而是“倦思”故鄉。這恰是主題的最好表達。

作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後),字小山,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市)人,以路吏轉首領官(以上見曹楝亭本《錄鬼簿》)。錢惟善《江月松風集》中有《送張小山之桐廬典史》詩,可知其又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餘,尚為崑山幕僚(見李祁《雲陽集·跋賀元忠遺墨卷後》),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猶在世。其散曲,元世已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三種行於世(見曹本《錄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編有《小山樂府》(同上)。今存散曲,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其數量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詩,見於《元詩選》癸集,然以散曲盛稱於世。元·高栻《雙調·殿前歡《題小山蘇堤漁唱》稱其“才華壓盡香奩句,字字清殊”,“價等連城玉,名重《長門賦》”;大食惟寅《雙調·燕引雛》《奉寄小山先輩》稱其“聲傳南國,名播中州”。明·賈仲明補《錄鬼簿》輓詞,稱“照耀乾坤《今樂府》,《蘇堤漁唱》文相助,又《吳鹽》余意續”,“荊山玉,合浦珠,壓倒群儒”(天一閣本《錄鬼簿》)。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瑤天笙鶴”,又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羈之才;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李開先序喬吉、張可久二家小令,謂“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王驥德《曲律》則辯云:“李則(王)實甫,杜則(馬)東籬,始當;喬、張,蓋長吉、義山之流”。清·劉熙載《藝概》稱喬、張“兩家固同一騷雅,不落俳語,惟張尤翛然獨遠耳”。今人或有以為小山曲風雅麗,其曲作有“不脫詞境”、“詞曲間幾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華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訥《曲諧》)。附:名號,異說頗多,上引《錄鬼簿》外,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國元代散曲作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部分作品如〔慶東原〕《和馬致遠先輩韻》等抒發窮通無定,世態炎涼的感慨;〔賣花聲〕《懷古》等曲寫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險惡。這類作品充滿憤世疾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黑白顛倒、賢愚不分的現實。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內容是嚮往歸隱,描寫歸隱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澗,結草廬,讀書聲翠微深處。”張可久結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容不夠廣闊,不少唱和之作,顯得平庸。雖有憤懣和不滿,但仍表現出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藝術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其作品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表現了閒適散逸的情趣,同時吸收了詩詞的聲律,句法及辭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種清麗而不失自然的風格。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享譽當時,是一代曲風轉捩的關鍵人物。元散曲前期創作崇尚自然真率,後期則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的創作實踐在曲風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散曲在後期被視為典範,作品現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版本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