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木瓜膠囊

蝮蛇木瓜膠囊

蝮蛇木瓜膠囊功能主治是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治風濕痹痛時一般用於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用。為治吐瀉轉筋之要藥。用於暑濕霍亂,吐瀉轉筋之症,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為治腳氣腫痛要藥,可配伍吳茱萸、紫蘇、檳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基本信息

主要成份

蝮蛇、木瓜、制川烏、制馬錢子、僵蠶、全蠍、虎骨草、蒼朮、麻黃、藏紅花、枸杞子等。

獨家升級配方,第二代風濕精品獨家升級配方,第二代風濕精品
1.蝮蛇(蝮蛇肉)

處方名:蝮蛇肉。
來源:蜊蛇科物蝮蛇之唾液及去內臟之全體。
性味:甘、溫。有毒。
功效:祛風,攻毒。
成分:含多種酶,如精氨酸酯酶、精氨酸醯酶等,出血因子。
藥理:對S37、S180、肝肉瘤、ECA等均有抑制作用。體外對多種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套用:適用於消化系統腫瘤如胃癌、食管癌等,亦用於治療癌症疼痛。
(1)用於氣滯血瘀、瘀毒內阻的中晚期食管癌,賁門癌,胃癌等,症見心下痞塊堅硬,脹滿疼痛,吞咽困難,甚則反食,嘔吐痰涎等。
(2)用於瘀血阻絡的中晚期骨腫瘤,或腫瘤骨轉移,出現癌性疼痛,骨節酸楚等。
2.木瓜

能疏通經絡,驅風活血,有強壯、興奮、鎮痛、平肝、和脾、化濕舒筋的效能,主治中暑,霍亂轉筋,腳氣水腫,濕痹等症;浸酒(木瓜酒)服,治風濕性關節痛。
【性味】酸,溫。【歸經】歸肝、脾經。
具有消食,驅蟲,清熱,祛風的功效;
性味功能:甘、酸、溫。消食健胃、疏筋通絡。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乳汁缺少、關節痛疼、肢體麻木等症。如鮮番木瓜250克、豬蹄1個,熬湯服,治乳汁缺少;番木瓜150—250克,鮮食,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
1.舒筋活絡。用於濕痹引起的肢體拘攣疼痛,本品能祛濕邪,解拘攣,舒筋絡
2.和胃化濕。本品氣香能醒脾和胃,味酸能生津空運舒筋,常用於治療胃失和降的嘔吐、疼痛、泄。
3.制川烏
【來源】本品為川烏的炮製加工品。
【製法】取淨川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乾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或蒸6~8小時)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乾,切片,乾燥。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或長三角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層環紋。體輕,質脆,斷面有光澤。無臭,微有麻舌感。
【含量測定】取本品中粉10g,精密稱定,照酯型生物鹼測定法項下的方法,自“加乙醚50ml”起至“洗液與濾液合併,低溫蒸乾”,用乙醇-氯仿(3:1)的混合液代替乙醚。殘渣加混合液5ml使溶解並蒸乾,再加乙醇5ml使溶解,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15ml、水15ml與甲基紅指示液3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mol/L)滴定至黃色。每1ml硫酸滴定液(0.0lmol/L)相當於12.9mg的烏頭鹼(C34H47NO11)。
本品含生物鹼以烏頭鹼(C34H47NO11)計,不得少於0.20%。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毒。歸心、肝、腎、脾經。
【功能主治】同川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1.5~3g。宜先煎、久煎。

【注意】孕婦慎用;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4.馬錢子
【類別】:活血化瘀藥
【別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飛鴻集》)、火失刻把都(《綱目》)、苦實(《本草原始》)、馬前、牛銀(《本草求原》)大、方八(《中藥材手冊》)
【處方名】:馬錢子、馬前子、生馬錢、制馬錢、炙馬錢子、制馬錢子、砂炙馬錢子、油炙馬錢子、水炙馬錢子等。
處方中寫馬錢子、馬前子均指生馬錢子。為原藥去雜質及毛茸研末入藥者。毒性特大,用須格外小心。
砂炙馬前子或稱炙馬前子。為淨馬錢子用砂子炒至膨脹內部棕黃色時取出入藥者。毒性減小。
油炙馬錢子又稱油馬錢子。為淨馬錢子在植物油中炸至膨脹內部棕黃色時取出入藥者。毒性減小。
水炙馬前子為淨馬錢子用水煮沸,水浸後切片晾乾入藥者。因水煮溫度低,不能大大減少其毒性,用量宜小。
制馬前子為砂炙、油炙、水炙馬前子的統稱。
【藥用部位】: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常綠喬木,高10~13m。葉對生,有柄;葉片廣卵形,先端急尖或微凹,全緣,革質,有光澤,主脈5條,罕3條。聚傘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近無梗;花萼先端5裂;花冠筒狀;雄蕊5,無花絲;子房上位,花柱長與花冠相近。漿果球形,直徑6~13cm,成熟時橙色,表面光滑。種子3~5粒或多,圓盤形,密被銀色茸毛,種柄生於一面的中央。
【藥材性狀】:種子扁圓紐扣狀,常一面微凹,另面稍隆起,直徑1.2~3cm,厚3~6mm,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密生匐伏的銀灰色絲狀茸毛,由中央向四川射出;底面中央有圓點狀突起的種臍,邊緣有微尖突的珠孔。質堅硬,平行剖面可見淡黃白色胚乳,角質狀,子葉心形,葉脈5~7條。無臭,味極苦。
【產地】:馬錢: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雲南馬錢:雲南)
【採收加工與儲藏】:採制9~10月,摘取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洗淨附著的果肉,曬乾。用砂燙去毛後,研粉用。
【炮製方法】:馬錢子粉:取沙子,置鍋內炒熱,加入揀淨的馬錢子,炒至呈深黃色並鼓起,取出,篩去砂子,颳去毛,研粉。油馬錢子:取揀淨的馬錢子,加水煮沸,取出,再用水浸泡,撈出,颳去皮毛,微晾,切成薄片。另取麻油少許,置鍋內燒熱,加入馬錢子片,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綱目》:“或雲以豆腐制過用之良”。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①《綱目》:“苦,寒,有毒。”②《本草原始》:“味苦,寒,大毒。”歸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用於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扑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症,類風濕性關節痛。麻木癱瘓,重症肌無力等。
【用法用量】:內服:炮製後入丸、散,日服0.3~0.6g(大劑量0.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浸水、醋磨、煎油塗敷,或熬膏攤貼。

禁忌
不宜生用、多服久服;體質虛弱及孕婦禁服。過量中毒可引起肢體顫動、驚厥、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本草經疏》:“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慎勿用之。”毒性馬錢子含有番木鱉鹼,成人用5~10毫克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毫克可致死亡。曾報導用馬錢子治療白喉總劑量達50.54毫克時,引起中毒。亦有服九轉回生丹(主要成分為馬錢子與地龍)而致中毒或馬錢子7粒中毒致死的病例。

中毒症狀

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躁、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後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土的寧驚厥症狀,最後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
5.僵蠶(天蟲、白僵蠶、僵蟲)
【炮製】僵蠶:淘洗後乾燥,除去雜質。
炒僵蠶:取淨僵蠶,照麩炒法炒至表面黃色。
【性味與歸經】鹹、辛,平。歸肝、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定驚,化痰散結。
用於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
(1)熄風解痙:用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常配天麻、全蠍。並用於風熱頭痛及皮膚痒疹

(2)化痰散結:用於瘰癧、扁桃體炎、腮腺炎。

(3)偏正頭風、夾頭風,兩太陽穴痛:用僵蠶末,蔥茶調服一匙。

(4)突然頭痛:僵蠶末每日二錢,熟水送下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6. 全蠍,又名鉗蠍、全蟲、蠍子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性味歸經】辛,平;有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g;蠍尾用量為全蠍的1/3。外用:適量,研末摻、熬膏或油浸塗敷。
風濕頑痹。本品善於通絡止痛,對風寒濕痹久治不愈,筋脈拘攣,甚則關節變形之頑痹,作用頗佳。可用全蠍配麝香少許,共為細末,溫酒送服,對減輕疼痛有效,如全蠍末方(《仁齋直指方》);臨床亦常與川烏、白花蛇、沒藥等祛風、活血、舒筋活絡之品同用。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僵蠶和全蠍,同為蟲類藥物,兩者均能祛風解痙,常用於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等證,但全蠍味甘,其止痙作用較僵蠶強,並有毒,可攻毒散結;僵蠶味鹹,入肺經,能祛風化痰,而無毒,具化痰散結消腫之功。
7.虎骨草
【性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祛濕消腫,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治風疹;濕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癰,崩漏,痔疾。
8.藏紅花
【炮製】揀去雜質,並除去黃色毛須。

【歸經】入心、肝經。

【性味】甘、微苦、性涼。

【功用主治】活血化瘀,散郁開結。治憂思鬱結,胸膈痞悶,吐血,傷寒發狂,驚怖恍惚,婦女經閉,產後瘀血腹痛,跌扑腫痛。
調經、止痛、用於清肝熱、血瘀血滯、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跌打損傷、內外出血、肺炎、身體衰弱、培元健身,是肝病良藥。

【用法用量】 配伍或單用,單用泡酒。白酒500ml,藏紅花4g,浸泡一周常飲。
9.蒼朮
類別:化濕藥
別名:赤朮、青術、仙術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
【套用】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寒濕白帶,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膩厚濁等症。
2.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與羌活獨活等同用。
3.用於風寒表證。
4.用於夜盲、眼目昏澀。與豬肝或羊肝等配伍同用。
附註:同屬植物北蒼朮A.chinensis(DC.)Koidz.的根莖同作蒼朮入藥。
【用法用量】煎服,3~9g。

10.麻黃

【處方名】麻黃,策敦木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套用】
1.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
3.用於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汗利水,有助於消散水腫。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用量用法】2—9g。宜後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搗絨緩和發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灸用。
【注意事項】本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於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

適應人群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骨質增生、增生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坐骨神經痛、頸肩腰腿痛、四肢麻木、關節腫脹、關腔積水、婦女產後風及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人群。
功能特點:祛除風濕、追風攆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大排周身濕寒氣,通調周身氣血活血化瘀,大補周身元氣,強筋健骨.

服用方法:每日晚飯後服3到4粒(熱開水沖服,黃酒、白酒沖服效果更好)

服用蝮蛇木瓜膠囊注意事項:

1.高血壓患者,年老體弱者減半服用。

2.精神病、肝炎、肺結核、哮喘、孕婦、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3.服後避風寒,禁止高空作業。

4.如有不適,冷水或綠豆湯解除。

5.禁食豬肉、海鮮、西瓜等寒食。

6.服用1月後,停服3-4天。

副作用

可導致腎臟損害的中藥有三類:
第一類為植物類中藥:雷公藤、草烏、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蒼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牽牛子、金櫻根、土貝母、馬兒鈴、土荊芥、巴豆、蘆薈、鐵腳威靈仙、大楓子、山慈菇、曼陀羅花、鑽地風、夾竹桃、大青葉、澤瀉、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銘藤、補骨脂、白頭翁、矮地茶、苦參、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臘梅根等。
第二類為動物類中藥:魚膽、海馬、蜈蚣、蛇毒等。
第三類為礦物類中藥:含砷類(砒石、砒霜、雄黃、紅礬)、含汞類(硃砂、升汞、輕粉)、含鉛類(鉛丹)和其他礦物類(明礬)等。
吃中藥如何減少副作用 《神農本草經》中,將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藥與一般藥物明顯區分,並指出了對中藥的炮製原則。
一個胃病患者,當身體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藥時,這時如果不照顧脾胃,也許在其他病痊癒之時,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說這也是中藥的副作用。
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製、配伍、減輕藥量、改進用藥方法等以減少藥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

十九畏十八反

《本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但相惡與相反所導致的後果不一樣。相惡配伍可使藥物某些方面的功效減弱,但又是一種可以利用的配伍關係,並非絕對禁忌。而“相反為害,深於相惡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藥物原則上禁止配伍套用。目前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藥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過敏反應

西藥引起過敏經常聽到講,中藥也能過敏嗎?”這樣的諮詢並不少。肯定的回答是:中藥也能引起過敏反應。現已知許多花粉(如槐樹花、柳樹花、椿樹花、菠菜花等)是重要的過敏源,花粉之間具有共同的抗原,尤其同科屬花粉,它們之間可發生交叉反應。據目前了解,菊科、蒿科、豕草科屬花粉均具有強力的共同抗原,多數是酸性蛋白質,分子量大於10000,其抗原活性取決於完整的蛋白質結構。這些花都是植物類的中草藥。中草藥過敏反應可有各式各樣的表現,產生機理不完全相同,有待進一步研究。可致敏的中草藥已有100多種。
中草藥:穿心蓮、黃柏、黃連素、黃連素粉、鴉膽子、黃芩甙、黃羊素、紫草、紫珠草、蒲公英、槐花、胖大海、靈芝、一見喜、川貝、大黃、大蒜、大青葉、千里光、馬鞭草、代赭石、五味子、天花粉、雙花、丹參、毛冬青、艾葉、白蒺藜、仙鶴草素、烏賊骨、地龍、紅花、當歸、冰片、苦參、板蘭根、制斑素、魚腥草、青蒿、茶泡、一點紅、入地金牛、三尖杉總鹼、大青蝗、大仙子、山熊膽、心寧針、四季青、鹵鹼、全葉青蘭、松塔、莽草、柳枝、紫雲英、野蘿蔔、蓖麻子、鹿茸、滿山香、楮樹、鼻炎靈、壁虎素、蟾蜍、五味子、人參、地龍針、大腹皮、幾節茶、熟地、馬勃、柴胡、柞蠶蛹、腫節風、三七注射液、酸棗仁、龍眼肉、蓮子肉、倒頭蓮、黑礬、玉膠、益母草、葛根、乳香、沒藥、牡蠣、瓦楞子、小茴香、蒔蘿椒、筋骨草等。

禁忌

服用中藥的禁忌大致可分為四種: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參忌蘿蔔、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藥里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髮油、胺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如清代章杏雲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中云:“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所以,病人服中藥時有些食物應忌服。
如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服溫中類藥治療“寒證”時,應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獻中亦有大量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蜂蜜反生蔥;天門冬忌鯉魚;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朮忌大蒜、桃、李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滿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例如,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少吃“發食”如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
“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了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

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祖國傳統中醫稱之為“痹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以筋骨、肌肉、關節發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等主要表現的病症。
《素問:痹論》指出:“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痹也。”
《醫宗必讀,痹》對痹症治療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採用袪風、除濕、散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