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漢語漢字]

蛟[漢語漢字]

關於蛟的說法有三種說法: 1.龍族中龍的前身,“走蛟”是蛇修煉數百年後化為蛟,蛟住江河湖池,而龍歸大海,二者不同。 2.鱗甲為龍的一個進化過程。鱗甲者(例如蛇,鱷,魚,龜等等)吸收500年天地精華後,成為蛟龍(此時蛟龍因剛成龍形神通不顯,無法潛回大海或者飛翔天空。只能棲息在江河湖泊之中,故而常被人們目擊,為人所知。蛟頭有角,角是直而短,沒有分岔。有四足,每足有四隻爪),再過500年曆經雷劫吞珠化龍。 3.通"鮫",意為居住在海中的人,謂之"鮫人"。

基本信息

部首筆畫

部首:蟲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2

五筆86:JUQY 五筆98:JURY 倉頡:LIYCK

筆順編號:251214413434 四角號碼:5014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86DF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蟲交 漢字部件分解:蟲交

筆順編號:251214413434

筆順讀寫:豎折橫豎橫捺捺橫撇捺撇捺

基本字義

1、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洪水的龍:~龍得水。

2、指鼉、鱷之類的動物。

詳細字義

1、形聲。從蟲,交聲。本義:古代傳說中能發水的一種龍

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說文》

其中有虎蛟。註:“蛟似蛇四足,龍屬。”

母龍曰蛟。——《抱朴子》

義興水中有蛟。(蛟,這裡指鼉、鱷一類的動物)——《世說新語·自新》

又如:蛟虬(蛟與虬。虬: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一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2、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

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

乘六蛟兮蜿蟬。——《楚辭·守志》。註:“龍無角曰蛟。”

3、又指小龍或母龍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楚辭》。王逸註:“小曰蛟,大曰龍。”

6、通“ ”。鯊魚

脅蛟犀兕,堅若金石。——《商君書·弱民》

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漢書·武帝紀》

又如:蛟革(鯊魚皮);蛟胎(用鯊魚皮製成的劍鞘);蛟魚(傳說中的人魚)

7、通“鮫”。蛟人。傳說居于海底的人

如:蛟珠(傳說蛟人所泣之珠);蛟綃(傳說蛟人所織的絲織品。泛指絹帛)

常用詞組

1. 蛟龍jiāolóng

[my thical flood dragon] 傳說中能使洪水泛濫的一種龍

2. 蛟龍得水jiāolóng-déshuǐ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bring one's ability into full play] 蛟龍欣逢雨水。喻指君主得民心;英雄逢時大有憑藉、施展之機

所謂蛟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此後不復與諸君伍矣。——《北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古餚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餚切,音交。《說文》龍之屬也,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去。《埤雅》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山海經》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述異記》虎魚老者為蛟。《酉陽雜俎》魚二千斤為蛟。《禮·月令》季夏,命漁師伐蛟。《前漢·武帝紀》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又蛟羊。《述異記》蛟羊似羊而無角。

說文解字

【卷十三】【虫部】蛟

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蛟去。從蟲交聲。古餚切

說文解字注

若龍而黃。南都賦曰:憚龍,怖蛟螭。李注引說文蛟螭若龍而黃。按李注蛟字誤衍。左思蜀都賦:或藏蛟螭。劉注云:蛟螭,水神也。一曰雌龍,一曰龍子。似亦謂蛟螭為一物。然上林賦蛟龍赤螭。文穎曰:龍子為螭。張揖曰:赤螭,雌龍也。皆劉說所本。張,左之賦皆不謂蛟螭一物也。許謂離為山神,螭為若龍而黃,與諸家說異。司馬相如曰赤螭。楊雄解嘲曰:翠虬絳螭之將登乎天。不謂其色黃矣。北方謂之地螻。呂氏春秋曰: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螻大螾。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地螻之說,其本此與。非螻蛄也。從蟲聲。醜知切。古音在十七部。或雲無角曰螭。六字疑後人所增,非許書本有。葢旣改虬下為有角,則注此為無角。

拼音是jia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