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鱗果

蛇鱗果屬於棕櫚家族,在印尼生長有多種蛇鱗果,有的才種不久就有果且很甜, 蛇鱗果的種植地分布於雅加達特區、西爪哇、中爪哇、日惹特區、東爪哇、北蘇門答臘 、北蘇拉威西、南蘇拉威西、馬魯古、巴里島、西努沙登加拉、西加里曼丹。

其貌不雅但味特佳的蛇鱗果

根據有關蛇鱗果的印尼學術論文稱,其發源於何處不詳,但估計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或印尼,也有認為它來自爪哇島的。在荷蘭殖民時代,商人們將它的種子帶到整個印尼,甚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及泰國。
該論文稱,蛇鱗果有不少是野生的,如 Salacca dransfieldiana JP Mo-gea; S. magnifera JP Mogea; S. minuta; S. multiflora 及 S. romosiana. 還有的野生品種如:Salacca rumphili Wallich ex. Blume ,也稱為 S. wallichiana, C. Martus 或者 rakum ( kumbar ),因為味道極酸,在泰國普遍用以製作烹調的酸醋代替品。果子較小,帶刺,花蕾是二房的。
蛇鱗果屬於棕櫚家族,Palmae (palem-paleman), monokotil, 葉子碩長,中間有條長長的葉梗,與椰子葉梗相似。樹身矮小,但全樹帶刺,需要較長時間才長成最多3米餘高,最後往往因為負荷不了茂盛的枝葉而傾倒。
在印尼生長有多種蛇鱗果,有的才種不久就有果且很甜,被政府推廣各地引種的有(1) salak pondoh , (2) swaru , (3)nglumut , (4) enrekang , (5) gula batu (巴里島)等。其實印尼的蛇鱗果有三個方面的矚目區別,(1)爪哇島的 Salacca zalacca (Gaertner) VOSS ,只有2-3瓣果,巴里島的 Slacca amboinensis (Becc) Mogea 才有1-2瓣,蘇門答臘巴東地區的 Sidempuan Salacca sumatrana (Becc) ,紅色果肉(前兩種為白色)。毫無疑問,這三種蛇鱗果具有良好的商業價值。
蛇鱗果主要新鮮吃,也可以製成蜜餞與醃漬甜酸食品,現在則流行連皮的蛇鱗果蜜餞。其樹身及枝葉既不能當柴燒,又不能用來做建材。熟透的只能供餐桌上用,要外運的,剛要熟就要摘下來裝箱,一般摘下4-5月後的,通常只用來做蜜餞。(右圖:印尼的水果店,看得出來進口洋水果充斥,代替本地許多優良水果品種,成為市場主流,有喧賓奪主之危險。所以,大力挽救發展本地水果迫在眉睫。) 蛇鱗果的種植地分布於雅加達特區、西爪哇、中爪哇、日惹特區、東爪哇、北蘇門答臘 、北蘇拉威西、南蘇拉威西、馬魯古、巴里島、西努沙登加拉、西加里曼丹。
蛇鱗果適合於Aa bcd, Babc 及 Cbc氣候帶地區。A 指每年有11-12個月為潮濕氣候;B: 8-10個月;C :5-7個月。它在每年平均降雨量200-400毫米的熱帶地區,生長情況良好。包括每月平均降雨量100毫米的潮濕雨季,表明蛇鱗果喜高濕條件。它不能在100%暴曬的陽光下生長,最好有其他遮蔽的植物相伴相生,對陽光的需求50-70%已經足夠。溫度要求在20-30度C. ,雖然對濕度要求搞,但也不適應水澇地。
摘自搜狐部落格 > 春雨綿綿(香港) > 日誌 > 東南西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