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縣木蘭祠

虞城縣木蘭祠

木蘭祠俗稱孝兒祠。位於虞城縣城南35公里營廓鎮北1公里處。始建於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占地萬餘平方米,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配房等共百餘間。

基本信息

簡介

虞城縣木蘭祠虞城縣木蘭祠
木蘭祠俗稱孝兒祠。位於虞城縣城南35公里營廓鎮北1公里處。始建於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占地萬餘平方米,有大門、大殿、 獻殿、後樓和配房等共百餘間。

木蘭祠景區

木蘭祠景區《商丘縣誌》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年幼。概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弋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之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郭鎮,有寺存,蓋其故家雲。【康熙】《商丘縣導》卷十一列女頁二至三民國二十年(1932)石印本。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後金泰和年間(1201-1208),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廓鎮酒都監鳥答撒忽刺建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1334),睢陽府尹梁思溫倡儀,募捐2500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6),又募資修祠、立碑。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占地萬餘平方米,另有祠地400餘畝,住持僧10餘人。祠圍牆內外,植有柏、槐。大門過道兩側,各有一泥塑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現殿塑有戎裝像,後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60餘通香火碑。抗日戰爭時期皆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通為元代元統二年所立《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另一通為清朝嘉慶十一年所立《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績及歷代修祠情況。一千多年來,每逢木蘭的生日舊曆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領耆老邦民,前來致祭,以緬懷英靈、教育後代。後來就沿襲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後三天的香火大廟會,豫、魯、蘇、皖四省交界百餘里的民眾,紛紛前來趕會燒香,進行貿易,延續至今不衰。
木蘭精神為世世代代所敬仰,《木蘭詩》對木蘭形象進行了成功塑造,引起了歷代文人學士,或撰文,或賦詩,或歌頌,或作史事考證,明清以來,以木蘭為題材製作的戲劇、曲藝、電影、小說、繪畫等各種藝術作品層出不窮,還被翻譯成多種外文流傳到海外。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手書《木蘭詩》全文,成為他手書古詩詞中罕見的長卷墨跡。美國根據花木蘭故事改編的《花木蘭》電影在世界引起轟動。最近,音樂界又有人以《木蘭詩》為基礎,創作了一部富有濃郁的中原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交響樂《木蘭頌》。武術界,“木蘭拳”在豫東和上海一帶,深受民眾喜愛,文化界,“木蘭舞”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也非常流行。在木蘭家鄉營廓鎮,“木蘭女民兵班”成為維護社會治安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可見,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今天,木蘭精神與木蘭文化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現狀

2000年4月30日,國家郵政局《木蘭從軍》郵票首發式在商丘火車站隆重舉行。同時“商丘市首屆木蘭文化節和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勝利召開。商丘市委、市政府決定“木蘭文化節”將每兩年舉行一次。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木蘭祠,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召喚著八方遊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