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馨逸

蘇馨逸

蘇馨逸,紡織技術和管理專家。從事紡織技術和管理工作近50年。治學嚴謹,鑽研業務,密切跟蹤國際紡織最新發展。在國家滌棉標準的制定、清梳聯工藝技術、高效精梳機等多個領域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先後在錦州中學、北京志誠中學和北京通縣潞河中學上學,1950年考入河北工學院。195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紡織系,分配到天津棉紡二廠任技術員。1954年調石家莊棉紡三廠任技術員、紡部試驗室副主任,1957年任清梳車間工藝技術員、前紡主任,1959年任紡部分場副主任。石家莊棉紡三廠停產期間,他任石家莊華新紡織廠保機部主任、保全科長。石家莊棉紡三廠恢復生產後,調回任生產技術科長。1964年調河北省紡織研究所任課題組長,負責研究細紗機四種皮圈肖子的性能和加壓機構。1972年調石家莊市紡織局科技組,籌備石家莊市紡研所,並承擔細紗落紗插管聯合機的研製和推廣。隨後任石家莊市紡織研究所副所長、工程師,並承擔自動穿經機的科研課題和清梳並聯、氣流紡兩步紡紗等項目。

1978年,蘇馨逸調河北省紡織局科技處任工程師、副處長,1982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處長。在此期間,他參與國家滌棉標準的制定,探索微電子技術在紡織業的套用,組織培訓電子技術隊伍,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既懂紡織工藝、又懂電子技術的人才。

1985-1988年,任河北省紡織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1991 年,任河北省紡織技術經濟諮詢部副主任,幫助省內各棉紡織廠建立基礎性的技術與管理工作,推廣新技術、新工藝;1991年調回省紡織總公司科技處,直到退休。

2011年4月,因病在石家莊去世。

人物簡歷

1953年8月 天津大學紡織工程系棉紡織專業畢業

1953年8月-1954年10月 天津棉紡二廠實習生、技術員

1954年10月-1962年10月 石家莊棉紡三廠工程師室技術員、紡部試驗室主任、前紡工藝技術員、前紡車間副主任、主任、紡紗工場副主任、保全科科長

1962年10月-1964年2月 石家莊華新紡織廠保機部第一副主任、保機科長、工程師室技術員

1964年2月-1965年2月 石家莊棉紡三廠生產技術科長兼科研室副主任

1965年2月-1968年8月 河北省紡織研究所課題組組長、技術員

1968年8月-1972年 石家莊紅旗紡織廠紗場保全勞動,後期負責紗場設備維修

1972年-1978年5月 石家莊紡織研究所工程師、副所長兼市紡織局科技組負責人

1978年5月-1985年8月 河北省紡織工業局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科技處副處長、處長

技術成就

抓基礎性管理工作,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1954年,蘇馨逸參加石家莊棉紡三廠籌建工作。面對新廠、新人、新設備,他著手建立紡部紗試、棉檢、紡部空調及紡部工藝等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一方面抓新工人技術、操作培訓,同時重點抓試驗、檢驗人員的事業心、責任心教育,要求他們實事求是地進行數據分析。由於認真抓好原棉檢驗、原棉管理、棉紗半成品檢驗、車間空調管理、紡部工藝等一系列基礎性管理工作,使棉紡三廠順利投產,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很快達到國家要求。1958年,石家莊棉紡三廠布場出現大量搓板次布,棉布降等,造成全廠2000檯布機停台。蘇馨逸帶領技術人員認真分析,發現主要原因是由於1251型粗紗機提速後二、三、四羅拉抖動,使棉紗條幹產生規律性不勻而造成的。找到原因後,他們採取針對性措施,在粗紗上採用雙區牽伸,降低二羅拉速度,並提高平、揩車質量要求,從而杜絕了搓板布的產生。在此基礎上,他撰寫了《關於1251粗紗機二、三羅拉抖動研究》一文,被評為1959年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年會論文。

成紗支數不勻率偏高一直是困擾石家莊棉紡三廠的產品質量問題。蘇馨逸提出加強混棉操作管理,減小餵入棉箱的棉塊重量,保證棉箱存棉高度穩定;加強棉卷管理,提高天平裝置靈敏度,嚴格控制棉卷伸長率與正卷率,並總結出擋車工“0”加壓工作法,解決第一米棉卷偏重的問題;在梳棉工序狠抓“四快一正”輕磨勤校磨針工作;粗紗工序嚴格控制影響伸長率的器材、專件的公差範圍,保證伸長合格率等。採取這一系列措施後,支數不勻率從2.3%降低到2%左右。

蘇馨逸貫徹全國清鋼漿會議精神,在充分了解54型單程開棉機機械性能的基礎上,研究不同補風方式對落雜的影響,提出立式開棉機已不適應工藝要求,建議將1011型混棉給棉機改裝成總給棉機以替代立式開棉機,同時認真貫徹紡織部提出的梳棉機檢修的“三磨十二修”生產工藝,使成紗棉結達到一級水平,並完成用棉量指標。

蘇馨逸在石家莊三棉、新華紡織廠和紅旗紡織廠的十多年中,始終重視基礎性管理工作,積極了解和掌握設備性能,深入研究工藝,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積極組織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

在20世紀70年代,紡織行業的勞動強度處在“輕工不輕、紡織更重”的情況下。石家莊市紡織局組織各廠對細紗落紗插管聯合機進行聯合攻關,蘇馨逸負責這一項目的開發研製。他在石家莊一棉蹲點,和一棉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對該機的機械結構、運轉操作、維修工人培訓等進行攻關,取得成果。其後又負責主持全市七個棉紡織廠的推廣工作,使各廠細紗落紗全部使用電動落紗插管聯合機,工人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推動了棉紡行業的技術進步,受到各廠的歡迎。

傳統的穿筘工序一直是手工操作,產量低,且操作單一繁瑣,勞動強度大。1976年,蘇馨逸組織五自動穿經機(後定名為G73-1型穿經機)的研製及中試工作,實現了手工穿筘機械化。該項目於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0年獲紡織部一等獎。

石家莊紡研所1975年承擔“棉紡兩步新工藝新技術”中試項目,蘇馨逸是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他直接領導並參與實際工作,完成了該項目中JA029型氣流紡紗機的研製。他力主高起點、高水平,提出要向國際第二代機靠攏,採取大條筒餵入,紡紗大卷裝,帶除雜裝置,採用變速裝置,以及用數顯技術代替齒輪傳動變更工藝參數。他組織項目組成員與四川雅安川江儀器廠共同研製出60000轉/米動氣浮電動機,裝備在JA029型氣流紡紗機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氣流紡紗機。此項目於1978年獲紡織部科技三等獎,是FA621型中頻氣流紡紗機的原型機,已有相當數量在棉紡企業中套用。

20世紀90年代末期,蘇馨逸在全省組織推廣細紗“INAV”型牽伸裝置時,將R2P前區小隔距41.5毫米(直徑25毫米前羅拉)-42.5毫米(直徑27毫米前羅拉)與後區“INA-V”型曲面牽伸相結合,使成紗質量得到很大提高,取名為R2V型細紗牽伸裝置。該裝置已為經緯紡機廠的新型細紗機採用,在河北推廣了3.7萬錠,在山東、河南、陝西、江蘇、浙江等地老機改造中推廣200多萬錠。

20世紀80年代初,為適應國際市場滌棉產品的需要,紡織部責成河北省紡織局與上海紡織局組成專業班子,對滌棉紗、布、印染布產品標準進行改革試點。河北省組成30餘人的專業隊伍,由蘇馨逸負責,與上海紡織局的有關人員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分析、研究國內外滌棉紗、布、印染布的大量樣品及質量數據,提出了滌棉標準初稿,經多次反覆驗證、修改,完成了送審稿的制定。新標準從格局上打破了紗的等級制,只評等,不評級;印染布取消十分制,改為四分制等等,使新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了行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了產品質量,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河北省是新標準的試點省,蘇馨逸在試套的過程中,積極協助有關廠為試套新標準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和試驗儀器的更新,對試套過程中產生的工藝技術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改進措施,使河北省在貫徹新標準過程中滌棉產品質量水平和經濟效益獲得明顯提高。

20世紀70年代末,蘇馨逸深感計算機技術在未來工業生產中將發揮重大作用,他組織河北省紡研所與石家莊一棉開展小型機布機監測套用的探索性試驗。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在市場上剛剛出現,蘇馨逸就組織石家莊一棉與北京計算機服務部合作開發微機布機監測系統與倉庫管理系統,又在全省組織微機配棉培訓班五期,計400餘人參加。在“六五”期間承擔國家攻關項目“計算機配棉管理與推廣”,為此河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獲得紡織部的表彰。1986年,蘇馨逸與石家莊棉紡一廠嚴鶴群高工一起撰寫了“計算機在布機監測系統數據套用探索”論文,使布機管理開始走向計算機化。

承擔紡織軟科學課題研究

1987年,紡織部下達“提高新型織機綜合經濟效益及對前部工藝要求的研究”科研課題。蘇馨逸任課題組副組長,負責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該項目1992年獲紡織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0年,紡織部下達“傳統紡工藝設備改造”研究課題。蘇馨逸任課題組副組長,負責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執筆技術報告。在評比驗收時,各地代表認為報告所提的改造措施與方案論點明確,內容切合實際,具有較好的現實指導意義。該項目曾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80年代初,蘇馨逸與劉成章共同分析壩上胡麻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共同撰寫了《對壩上地區胡麻纖維資源利用的建議》,得到省領導的重視,批示省計委、經委、科委落實,並列入國家科委項目。所撰寫的建議被評為全國紡織系統優秀科技情報服務項目。

河北省紡織工程學會、北京市紡織工程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共同承擔紡織部“棉紡幾種改造方案”課題,蘇馨逸是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參與起草《棉紡廠幾種技術改造方案的調研分析》報告,並負責組織《細紗機幾種牽伸型式對比試驗》分析報告的主審工作。該課題報告《棉紡技術改造方案剖析》,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國棉紡企業的重視與歡迎。

1988年,紡織部科技委組織高工、專家座談棉紡工藝技術路線的制定工作。蘇馨逸參加並執筆起草的《棉紡工藝技術路線(討論稿)》,作為第三次全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會議資料。蘇馨逸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作了“棉紡工藝技術路線”的學術報告,代表們普遍認為報告內容豐富,闡述深入,是一篇很好的學術報告。

積極參與棉紡學術活動

?蘇馨逸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棉紡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傳統紡學組副主任。他對學術研討、技術交流很重視,每次召開全國性棉紡專業會議前,他總要根據會議的主題,深入基層了解生產和技術改造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徵集論文的提綱,並與承擔主題報告的專家共同研究報告的內容和要求。會議後,他親自做技術總結並寫成紀要。

蘇馨逸先後兩次參與組織並條、粗紗工藝學術研討及技術交流會。通過研究總結,他提出:精梳後採用一道自調勻整並條機,要求自調勻整有短片段、開環伺服系統,以保證定量偏差和不勻率;在粗紗工序研討中,蘇馨逸與劉國濤提出懸錠粗紗機要考慮粗紗捻度在細紗牽伸中的特殊作用,他們提出的工藝要點是:“重定量、大牽伸、大捻度、高密度、大張力、緊卷繞、大成形”,要充分發揮假捻器的作用,特別提出大張力不等於大伸長的觀點。

他先後兩次參與組織高效能精梳機學術研討會,與周金冠、閻磊等提出高效能精梳機的概念、界定指標及工藝要點,得到與會代表的廣泛贊同。在條卷、並卷與並條、條並卷聯合機的準備工藝應根據產品進行選擇,並提出解決粘卷的措施,積極推動了高效能精梳機的擴大使用。

他先後參與組織五次清梳聯學術研討與技術經驗交流會,總結以下內容:清梳聯重量不勻與定量穩定問題;發揮控制系統的作用;明確提出我國國產清梳聯控制技術系統的創新點;減少開清棉故障率、梳棉斷頭率;清梳聯經濟效益;清梳聯各項指標與傳統開清棉質量對比;棉結與短絨問題以及針布七配套與工藝要點和工藝規律。會議提出紡紗工藝的核心是“應盡最大可能保證纖維性能特別是纖維主體長度不受損傷”,清梳聯工藝應視為重中之重。會議對推廣國產清梳聯起到積極作用。

蘇馨逸除在全國棉紡織專業委員會和傳統紡學組組織會議進行技術總結髮言及在河北省棉紡學術會議進行學術報告外,還經常應全國各地有關單位的邀請做學術報告,受到與會者的歡迎。

蘇馨逸從事紡織技術工作50年來,不論在企業從事生產第一線技術工作,在科研單位承擔項目,還是在機關做技術管理工作,都是認真負責,耐心細緻,團結協作,深入實際,發揚實地調查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求實作風。他治學嚴謹,努力學習,鑽研業務,聯繫實際。由於有系統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術實踐的豐富經驗,他所組織的學術活動、學術會議,都具有較完整的系統方法與創新的學術觀點,對活躍紡織行業的學術氣氛,推動棉紡行業技術進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同行的讚許。

主要論著

1.徐啟瑞,蘇馨逸.1251粗紗機二、三羅拉抖動技術報告.1959年紡織工程學會並粗學術論文彙編

2.蘇馨逸,嚴鶴群.清梳聯若干問題的探討.棉紡織技術.1981(7)

3.蘇馨逸,劉祝方.積極推行綜合標準化利超前標準化.紡織標準通訊,1983(6)

4.蘇馨逸.發展氣流紡若干問題探討.紡織工程學會,1983年7月學術研討會

5.蘇馨逸.從引進沒備看技術進步作用與老廠改造的必要.河北紡織技術,83(4);84(1)

6.嚴鶴群,蘇馨逸.微型計算機在布機監測系統數據套用的探索.棉紡織技術,86(6)

7.蘇馨逸.開銷棉聯合機技術改造若干問題探討.河北紡織,1987(6)

8.蘇馨逸,劉成章.對壩上地區胡麻纖維資源開發利用建議.河北科協,1987,6(89)

9.蘇馨逸,嚴鶴群.傳統紡紗工藝設備改造探討.棉紡織技術,1988(7)

10.蘇馨逸,陳兆明.全省引進沒備調研報告.1989年河北省棉紡學術研討會論文

11.蘇馨逸,嚴鶴群.再論傳統紡紗工藝設備改造,1990年河北行棉紡學術研討會論文

12.蘇馨逸.七條清梳聯生產線質量情況有關問題粗淺看法.1990年河北省清梳聯研討會會議

13.蘇馨逸.清梳聯.北京紡織,1993(2)

14.蘇馨逸.棉紡細紗各種牽伸機構性能和老機技術經濟效果學術研討總結報告.棉紡織技術,1996(6)

15.蘇馨逸.全面認識並粗工序在棉紡過程中重要作用.棉紡織技術,1996(6)

16.蘇馨逸.有關細紗機及細紗改造的文獻報告.棉紡織技術,1997(4)

17.蘇馨逸.國產清梳聯有關問題探討.棉紡織技術,2000(5)

18.蘇馨逸.清梳聯工藝綜述.梳理技術,2000,9(5)

19.李妙福,蘇馨逸.清梳聯工藝矛盾規律利若干問題探討.梳理技術,2000(5)

20.蘇馨逸,李妙福.棉紡機械發展及創新若干問題.新型紡紗機械工藝技術研討交流會論文集,獲第九屆陳維稷優秀論文三等獎。

21.蘇馨逸,嚴鶴群.緊密紡綜述.河北紡織,2002(3)

22.秦洪余,蘇馨逸.R2V型牽伸形式設計及紡紗試驗.第七屆陳維稷優秀論文獎三等獎。

23.蘇馨逸,楊致誠.環錠紡紗機高速度、小卷裝、低能耗、低張力紡紗.棉紡織技術,2005(1);2005(2)

24.蘇馨逸.細紗牽伸器材、專件與細紗工藝(一、二).紡織器材,2005(3);2005(4)

25.蘇馨逸,黃淬.棉紡並條、粗紗工程有關問題.棉紡織技術,2005(3)

26.蘇馨逸,宋毓琳.國產清梳聯技術分析(上、中、下).棉紡織技術,2005 (5);2005(6);2005(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