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徙知徐州

蘇軾徙知徐州,古代典故,是指蘇軾調任徐州。

原文

(蘇軾)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①,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②。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注釋

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

②塗潦:泥沼雨水。

③版:古城牆之夾板,中填土石,夯實,壘而成牆。

④堵:古牆體單位,長於高各一丈為一堵。

⑤詣:拜訪。

⑥全:保全。

⑦雖:即使。

⑧敗:倒塌。

⑨廬:搭起茅屋。

⑩卒:終於。

⒒知:主持。

⒓誰與:與誰。

⒔走:逃跑。

14.畚鍤【běn chā】:箕畚鐵鍬

譯文

蘇軾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裡,城牆即將被沖毀,城裡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裡,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牆。” 於是將富人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衝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你們雖然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效力。”卒長說:“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於是卒長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築東南方向的長堤,堤壩從戲馬台起,末尾與城牆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牆只有三板。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牆各處守衛,終於保衛了徐州城。他又請求調發明年的役人增築舊城,又用木築堤岸,以防水第二次來。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抗災中所做事情

①驅使富民回城,穩定民心

②請求武衛營支援

③堅守抗洪一線

④推行分段承包制

⑤請示朝廷築木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