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特產

徐州特產

徐州特產(英文名:Xuzhou Specialties)主要分為地方主食、地方菜餚、地方湯點、休閒食品、養生食品、特色菜系等幾類。徐州市境總面積11258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3037平方公里。徐州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90%,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比較著名的特產有以下幾種:徐州烙饃、蛙魚、窩窩頭、八股油條、徐州地鍋雞、東坡回贈肉、霸王別姬、沛縣狗肉、龍門魚、窯灣綠豆燒、徐州辣湯、啥湯,五仁油茶、小孩酥糖、蝴蝶散子、苔乾,蜜汁地瓜、牛蒡、銀杏、維維豆奶、道家菜、釋家菜等。

基本信息

藝術工藝

徐州玉雕

玉石器雕刻藝術有著優越的技藝傳承,上世紀的徐州玉雕廠,作為國家工藝美術出口創匯單位,在國內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徐州漢玉文化為標誌,代表著當代玉石雕技藝水平的淮海玉雕,在國內同行業中越來越得到認可和關注。

漢畫石拓片

兩漢406年間,徐州一帶據史書記載,“人可殷盛”、“穀米分瞻”。

漢代貴族生前奢侈,死後厚葬。漢畫像石是雕刻在墓室、地面祠堂和石闕上的裝飾性壁畫。作為極富特色的喪葬藝術,有著深厚的思想意義。漢畫像石的題材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人間的現實生活,刻畫墓主生前的享樂方式,常見的畫面有車馬出行、博弈遊戲、舞樂百戲、射箭比武等。從中可以看到早已消失了的古代禮儀和典章制度,恰如古文獻的圖注。另一類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刻畫墓主死後祈求步入的仙境,神話內容多取材於《楚辭》和《山海經》,常見的人物有伏羲、女媧、常羲、東王公、西王母等,伏羲、女媧的使命相當於《聖經》中的亞當、夏娃。此外,祥瑞圖案撲朔迷離,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還有鸞鳥、玄鶴、麒麟,均栩栩如生,象徵“見則天下安寧”。

地方主食

烙饃

烙饃用未發酵的面烙成,厚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吃到口裡,柔韌,筋軟,有嚼頭。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麵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為了能讓行軍途中的士兵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了一種既簡捷快速又方便實惠的麵食——烙饃。
徐州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烙饃製作的炊具是直徑尺余的鐵鏊子、一根棗核式的擀麵軸、一根扁竹劈子。
烙饃的食法多種多樣,不僅可卷葷裹素,還可用蔬菜或其他餡料做成菜合。若用兩張烙饃,中間放上蔥花油鹽、雞蛋做成油饃更是美味可口。如在和面時加進芝麻,放入糖或鹽烙成半熟的饃,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吃起來更加香脆可口,別具風味。用綠豆面做成烙饃,用羊肉湯或丸子湯煮饃,則是徐州一帶別具特色的吃法。

壯饃

壯饃又稱“鍋盔”、“鍋拍”,用未發酵的面做成。

將麵團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麵杖,一頭固定,一頭坐在身下,用身體的重量壓擀麵杖,用來揉麵團,俗稱此法為“腚踹面”。做成厚約1-2厘米,直徑約50厘米的圓形厚餅,放在平鍋上炕,炕熟後兩面呈黃色,外皮酥脆。

炒麵

徐州炒麵是自製的豆芽油菜炒麵。炒麵原料:煮好的面、綠豆芽、小油菜、蔥、姜、孜然、辣椒麵孜然與辣椒麵。

蒸菜

蒸菜是利用水沸後產生的水蒸氣為傳熱介質,使食物成熟的烹調方法。在烹飪中,它既能製作主食,也能製作小吃和糕點。在菜品烹調中,既可用於半成品加工的前期熱處理,也可用於成品烹調,使之成熟或軟熟入味。

米線

徐州米線綜合了各地風味小吃的特點,佐料講究鮮、濃。和徐州豐縣、沛縣(主要是豐縣)一帶的冷麵有相似之處,卻又不一樣,不同於南方米線多以米粉製成,徐州米線除米粉還有澱粉成分。成色微黃或灰白,豐縣冷麵則發黃居多。

蛙魚

“蛙魚”不是魚,而是用澱粉做的美食,類似於煙臺小吃燜子,不同的是燜子吃之前還需再炒熟,“蛙魚”則是已經蒸熟的,直接拌上蒜,醋,鹹菜絲和辣椒即可食用,口味清爽極致。

蘇北及豫東、魯西南的蛙魚,同陝西風味的“面魚子”,不論是在製作上,還是食用上均有相似之處,因形似蝌蚪,故稱“蛙魚”。

窩窩頭

窩窩頭一般是玉米面做的,黃色的,在舊社會人們都吃這,它的樣子和名字是一樣的,圓錐形錐底部有一個向裡面凹進去的口,故得名窩窩頭。現在不常見,市面上有一種五穀稻坊窩窩頭,不僅僅只是玉米窩窩頭了,還有黑米窩窩頭、高粱窩窩頭、紅薯窩窩頭、綠豆窩窩頭、糯米窩窩頭等等,基本上都是採用五穀雜糧為基本料材,經特殊配方加工而成,也一改傳統窩窩頭生硬、乾澀的口味。如今的窩窩頭已經是一種綠色、美味、營養、健康的美食了,因粗糧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因此廣受現在消費者的喜愛。

八股油條

八股油條在徐州已有100多年歷史。有車輪形和橢圓形兩種。因成品色澤金黃、酥香味美、呈分布均勻狀,故稱之為八股油條。2000年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地方菜餚

徐州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徐州古稱鵬程,源於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國。彭祖是我國烹飪界公認的始祖,相傳在堯之時,彭祖因擅烹飪野雞湯,得到帝堯的讚賞而受封,在現在的徐州一帶建立了大彭氏國。徐州的菜點秉承有大彭古風,製作考究,風味獨特,自稱體系,幾乎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地鍋

源自徐州農家傳統烹飪方法,深受人們喜愛。將雞、魚置於鐵鍋之中,在土坯製成的鍋灶上用木柴燒煮,待到沸鍋時將麵餅貼於鍋沿同煮。食之湯濃餅酥,口感極佳。


徐州地鍋雞

徐州地鍋雞四周是生面鍋貼小餅,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裡面是草公雞塊和其他蔬菜佐料。
徐州地鍋魚
徐州地鍋魚四周是生面鍋貼小餅,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裡面是魚。

羊方藏魚

羊方藏魚因將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文火同燉而得名。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日,夕丁捕魚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讓其母剖開正在燉著的羊肉,將魚藏入其中。彭祖回來吃羊肉,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如法炮製,便產生了“羊方藏魚”這道菜。據傳漢字中的“鮮”字即源於此。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原名龍鳳燴。項羽稱霸王都彭城(徐州)舉行開國大典時,為盛典備有“龍鳳宴”。相傳是虞姬娘娘親自設計。“龍鳳燴”即“龍鳳宴”中的主要大件。其料用“烏龜”(龜屬水族,龍系水族之長)與雉(雉屬羽族,鳳系羽族之長),故引申為龍鳳相會得名。現以鱉、雞取代龜、雉。這道菜經世代相傳至今,乃徐州名饌,近年風靡一時,成為喜慶宴會上不可缺少的大菜。

龍門魚

鯉魚是徐州人民喜愛之物,有視鯉魚為喜慶有餘之意,故徐州有“無鯉不成席”的風俗。兒童入學、學子進考必烹製鯉魚使其食之,喻其“成龍”之意。 相傳“龍門魚”一菜始於彭城人劉裕(南朝宋武帝)。劉裕幼年入學時,其父設家宴慶賀,做了四道菜,一是清燉雞,取百事吉利之意;二是紅燒肉,取肉味醇厚,希其為人忠厚;四是燴蛋,菜色金黃,望其事業輝煌;四是紅燒鯉魚,冀其富貴有餘。總的意思是希望劉裕能像越過龍門的鯉魚,通達富貴。劉裕聽後說,何不現在就讓鯉魚跳過龍門?隨即將紅燒肉塊枕在魚頭下,把雞塊墊在魚尾下,魚的頭尾就翹起來,再將燴蛋澆在魚身上,然後說,這鯉魚不是已經躍過龍門到了金色的雲彩中了嗎?在座賓客聞之大為稱讚。劉裕做了皇帝後,率軍來到彭城,回憶往事,躊躇滿志,命廚師按他的意思將四道菜做成一道大菜,取名“龍門魚”,用來祭祀先人。

糖醋四孔鯉魚

此菜久負盛名,因其歷史悠久,有眾多傳說。

糖醋四孔鯉魚 糖醋四孔鯉魚
曾有人賦詩士曰:“此魚不是尋常魚,前天在天池後在徐。緣何鼻上多雙孔,荷滿微湖香滿渠。”一般鯉魚均是兩個鼻孔,惟銅山縣沛縣沿微山湖一帶所產鯉魚為四個鼻孔,肥美勝過黃河之鯉。黃河之次決口,奪泗水河床入海,久經沖刷形成微山湖,這一變化為四孔鯉魚生長提供了特殊的生存環境,但所產稀少。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主席在羅瑞卿及徐州市市長張光中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雲龍山,談及徐州風物時,毛主席說,徐州的四孔鯉魚天下馳名。就餐時,廚師特製一道四孔鯉魚,毛主席品嘗後讚不絕口,稱果然名不虛傳。1990年春節,徐州詩詞協會在宴春園飯店請海外詩人雅集,席間上了一道糖醋四孔鯉魚,有人嘗後即席賦詩云:“魚兒躍躍喜迎賓,四孔欣張來報喜。春滿彭城客欲醉,酸甜酥嫩總宜人。”道出了糖醋四孔鯉魚外酥里嫩、酸甜味濃的特點。

東坡回贈肉

東坡回贈肉,是徐州州傳統名菜。這是先用五花豬肋條肉,切成大方塊,經焯水刮洗乾淨後置砂鍋中,配以多種調味及鮮湯,先用旺火燒沸,後轉小火燜至酥爛。原汁鮮香醇厚,食之回味無窮。 

相傳,東坡回贈肉為蘇東坡任徐州時所創。據史料記載: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在剛上任不到四月的蘇東坡,當年正碰上黃河決口,洪水順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連天降暴雨,水位猛漲,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處在非常危急之中。這時,身為徐州父母官的蘇軾,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親荷畚鍤,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蘇東坡曾在《答呂梁仲屯田》詩中云:“黃河西來初不覺,但訝清泗奔流渾,夜聞沙岸嗚瓮盎,曉看雪浪浮鵬鯤。”又云:“故道堙滅瘡痍存,明年辛苦更應甚。”真實地記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動情景。

沛縣狗肉

相傳秦末時,樊噲以屠狗為主。劉邦喜食其所售狗肉,手頭不寬裕時,常拖欠樊噲的狗肉錢。樊噲為免受賒欠之苦,渡河另徙它處。不料劉邦得一大黿相助,也渡河追蹤而至。樊噲知原委後大怒,跑到河邊,將那大黿捉來殺了,與肉一同烹煮。不料狗肉爛熟後,更添鮮美,逐有劉邦不食之美談。後,劉邦衣錦還鄉,於歌風台,吃黿汁狗肉,喝鹿血酒,擊築高歌,留下千古絕唱一絕。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老少皆宜的營養佳肴是家宴,旅遊及饋贈之佳品。據《本草綱目》記載,狗肉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的功效,可治脾腎氣虛、胸腹脹滿、鼓脹、浮腫、腰膝軟弱、敗瘡久不收斂等。由於狗肉性溫、發熱量大、可增強人體的禦寒能力,有人形容它是“冬天裡的一把火”。狗肉對體質虛弱、畏寒、腰足手冷及患有關節炎的人大有裨益。

睢寧臘皮

臘皮,是徐州一道名菜,起源於宋代,由農家百姓創造產生。製作工藝考究,原料主要來自綠豆、地瓜或土豆中的澱粉。睢寧水粉皮以做成冷盤為主,配上少許菠菜葉,輔以紅辣椒絲、蒜泥、食醋、香油等,獨具佳肴特色。冬季熱炒或做湯,美味令人叫絕。

賈汪素火腿

賈汪是徐州的一個區。素火腿是其首屈一指的地方特色,既然是素火腿,肯定非肉類食物,其主要成分是油豆腐皮。素火腿含鈣、鐵豐富,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味道鮮、香、有嚼勁。素火腿,含鈣、鐵豐富,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尼克酸及磷等營養素。

王集香腸

王集香腸是蘇北最為著名的特產之一,歷史悠久,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為僧時,化緣到睢寧大王集,得殘羹一缽,其中有一段類似胡蘿蔔的肉製品,食之,滿口生香,回味無窮。朱元璋登基後,念其美味,命御廚入大王集尋訪當年之物,並列入御宴食譜,因此大王集香腸聞名天下。大王集香腸傳人王老三先生繼承衣缽,利用現代科技使塵封的經典美食重放異彩,本品精肉製作、不含添加物質,食之臘香獨特,回味悠長。


捆香蹄

傳說朱元璋幼年時曾在新沂沈圩舅舅家放牛,與鄰居王屠夫交情甚篤。每次朱元璋放牛回來,王屠夫總要送些好吃的東西給他,其中朱元璋最愛吃的就是熱豬蹄。一天,一位倒騎毛驢的白髮老頭來到王屠夫的肉攤,抓起熟豬蹄就吃,一口氣吃了一盆,吃完騎上馬驢揚長而去。王屠夫追上問他要銀子,白髮老人不慌不忙地說:“要銀子沒有,要話倒有一句‘骨從蹄中踢出來,保你永遠發大財’。”說完,就不見了蹤影。王屠夫雖覺老頭來歷蹊蹺,但話卻很有道理。經過一番琢磨,便動手把蹄爪剖皮,剔去筋骨。配齊香料,然後用布綑紮起來,放在雞湯里煮。煮熟後其形仍如豬蹄。香美可口,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生意興隆,果然發了大財。朱元璋更是常吃不厭。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專請王屠夫進宮為他做捆豬蹄。王屠夫死活不去。朱元璋惱羞成怒,以捆豬蹄的“豬”字與“朱”同音,下令禁止他做捆豬蹄。王屠夫心想,捆豬蹄人人愛吃,銷路又好。這生意哪能不做了呢?便把“豬”字改為“香”字,“捆豬蹄”就變成了“捆香蹄”。

梁王魚

“梁王魚”又名“獨占鰲頭”。梁王朱溫,徐州楊山人,相傳未發跡時,曾在徐州因事入監,出獄後,他的義弟為他備酒解悶,其義弟是菜館主人,親手做了一道紅燒鱤魚頭。朱溫因久在獄中,飢饞難忍,竟獨自吃淨。他的兩個兄弟開玩笑說:“讓你獨占鰲頭了。”後來朱溫當了梁王,建都開封,東征徐州時,命義弟重新做菜,遂命名“獨占鰲頭”。後經徐州晏春園菜館名廚胡慶昌加以改進,在菜中增添了火腿、海參、冬筍三種配料,稱此菜為“三軍占鰲頭”。

鴛鴦雞

鴛鴦雞得名於美麗的傳說。相傳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有位美食虞姬,因避秦亂隨父來到古吳虞姬姿容絕代,博學多才,立志非英雄不嫁。一日游於廟會,見一壯士雙目炯耀,儀表非凡,勇猛過人,單臂舉起廟前千斤巨鼎,心中傾慕。回家稟告父親,邀請壯士做客。虞姬親制一菜,名為“鴛鴦雞”,其父會意,當即將虞姬許配給壯士。這位壯士就是項羽。項羽起兵反秦,秦亡後,項羽自命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這“鴛鴦雞”也就在彭城流傳下來了。“鴛鴦雞”酥香、醇厚、色澤艷麗、造型優美,寓意深長,為人們所喜愛。

金絲纏葫蘆

徐州烹飪界素以拔絲技藝著稱。“金絲纏葫蘆”即拔絲楂糕,系彭門徐州廚行宗法的一大絕技,執烹飪之牛耳,獨擅其美,自古迄今久盛不衰,為其他菜系所莫及,深得中外賓客讚賞。

此菜因象形而得名。其原料選用桂花楂糕。桂花楂糕是以山楂、白糖和桂花醬製成,為徐州特產,曾被評為全國名牌產品。楂糕的製作在徐州歷史久、技藝高。《銅山縣誌》記載:“土人磨楂為糜,和以飴,曰楂糕。”也曾有《詠楂糕》詩讚曰:“紅如朱染透如晶,色似珊瑚質更瑩。金桂飄香果酸釅,味回津液兩頰生。” 

此菜的特點是酸甜相兼、金絲纏繞、千絲萬縷、妙趣橫生,且有消積食、散淤血、止痢抗菌之功效。有人為此菜題詩曰:“采來山果助加餐,美媲明珠餉玉盤。萬縷千絲妙手巧,延年益壽似霞丹。

太極山藥泥

山藥又稱薯蕷,據志書記載:“薯蕷好者出彭城”。徐州以盛產山藥而聞名。
太極山藥泥是道家“太極宴”中的一道甜菜,以太極圖形而命名,突出了道家風味的特色。其主料是山藥、棗泥醬,配料有楂糕、黑棗、青梅、白果仁、核桃仁等,調料為桂花醬、白糖等。此菜的特點是柔糯味濃,香甜可口。由於山藥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健脾、固腎、益精、強身之功效,是道家養生之菜。

彭城魚丸

徐州地方傳統名菜,為清朝康熙年間“悅來酒家”廚師李自嘗所創(一說名廚翟世青所創),色澤潔白、口感鮮嫩、安神養胃。康有為曾書寫對聯贊道:“彭城魚丸聞遐爾,聲譽久馳越南北”。現在徐州各大飯店都有名師烹製,又稱珍珠、彭城魚丸。

羊肉滑脊

提起徐州伏羊節,餐飲界人士沒有幾個不知道,徐州的羊肉更是聞名全國,羊肉滑脊更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奶白色的羊肉湯漂浮著水晶般的滑脊,用嘴輕輕吹一下湯麵上翡翠般的香菜,和紅艷艷的辣椒油,小吖一口滾燙的羊骨湯,鮮香撲鼻,香溢滿口,用湯勺撈起一塊滑脊,放入嘴中,又滑又嫩,美不勝收。做好滑脊有三大要點,1要選用農村自磨的白薯澱粉、2香料面,要自己配置,也就是農村說的‘八大味’十三香也可替代,3選用純小磨香油。

地方酒水

窯灣綠豆燒
窯灣綠豆燒窯灣綠豆燒

“窯灣綠豆燒”以優質高梁,大小麥等為原料,加入人參、砂仁、杜仲等50餘種名貴中藥釀成,色如金波,香醇甜美,具有舒筋、活血、開胃、健脾之功效。暢銷京滬、寧、杭,遠銷東南亞各國及港、澳等地。 

窯灣綠豆燒產於江蘇省新沂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