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34坦克

T-34/76A T-34/57 T-34/85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嘔血傑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發展計畫的產物,最先的設計方案A-20型中型坦克於1937年11月完成設計。A-20坦克裝備一門45mm火炮,最大特點是大傾角的防護裝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輪履結構。而後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改裝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針對輪履方式所帶來的生產複雜、不合實用的情況,徹底拋棄輪履方式,於1939年在哈爾科夫首先試製出A-32履帶坦克,後改稱T-32坦克。
T-32坦克在1939年向總部展出的時候,引起了轟動。T-32不僅繼承了БТ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而且火力和防護能力有極大的飛躍。T-32的優異表現也壓倒了同場展出的KV-1坦克。而後科什金依照領導要求,改進設計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史達林留下深刻印象。操勞過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他的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的遺志,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鬥。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準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么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經在朝鮮、越南、中東等戰場參戰,甚至在波赫內戰之中,仍出現了T-34的身影。
T-34/76A 1940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作者: 尖刺 2006-9-30 20:44 回復此發言
--------------------------------------------------------------------------------
2 蘇聯T-34中型坦克
長度/寬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載量 409升+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徑,備彈77發,仰角-4°~ +29°
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機槍,備彈2898-4725發
T-34/76B 1941/1942
T-34/76B型出現於蘇德戰爭爆發後,主要根據戰場經驗,對A型加長炮管以增強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裝甲厚度,主要於1941年—1942年間生產。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含炮管)/寬度 6.68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5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0-400km,越野230-26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460升+134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4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0)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徑身管,備彈77發,仰角-4°~ +29°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3906發
T-34/76C 1943
T-34/76C型是T-34/76系列的後期型號,炮塔的設計有所改進,車體和炮塔都增加了防護,因此車重增加不少。T-34/76C最大的特徵是炮塔前部有30°的傾角。T-34/76C是庫爾斯克戰役的主戰力量,在戰役中和T-34/76B、KV-1、T-70等一起對抗德國的Ⅲ號、Ⅳ號、以及最新式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但這場戰役也說明了T-34/76和KV-1的性能已經不及德國新式坦克,戰場的需要導致了T-34/85和JS系列的出現。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含炮管)/寬度 6.75m/3.00m
高度 2.60m
重量 30.9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90(434)km,越野201(37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418升+18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85m
越壕寬度 2.5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2)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徑身管,備彈77-100發,仰角-3°~ +30°
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2394-3600發
T-34/57
T-34/57是在1940年針對假想中的德國重型坦克而研製的(但真正的德國重型坦克“虎”在1943年初才投入實戰)它採用以ZIS-2 57mm反坦克炮為基礎而研製出的ZIS-4/4M 57mm 71倍徑坦克炮此炮穿透力極強能在500米處擊穿“虎”式前裝甲。車體其他部分與一般T-34相同。再初期因沒有預想中的重型坦克而坦克炮成本過高了而用武之地。但當“虎”式出現時因產量小成本高最關鍵的是T-34/85的出現,雖然T-34/85的D-5T威力要比T-34/57的ZIS-4/4M要遜色一些,但考慮成本問題而選擇了T-34/85。其實T-34/57是一款很成功的坦克但是因為其火炮成本過高而給它蒙上了一層陰影。
T-34/85 1944
為了對付德國出現的新型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開始改裝85mm火炮,並且針對蘇聯坦克協同作戰能力差的弱點,增加了無線電通訊設備,並因此增加了一名機電員。T-34/85的炮塔隨裝甲和火力的提升,變的更大,被德國坦克兵稱為“大腦袋T-34”。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產,該年共生產283輛,1944年就猛增至11000輛。T-34/85成為後期蘇聯坦克部隊的主要裝備,同“豹”式相比,火力和裝甲雖然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戰時產量多達18000輛以上,因此從整體作戰能力上壓倒了德國坦克,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戰後多次戰爭參戰的T-34坦克幾乎均為這一型號,新中國成立初期坦克部隊的中堅力量也是這種坦克。
生產數量 18480輛(不包括戰後生產)
長度/寬度 6.1m/3.00m
高度 2.72m
重量 32噸
乘員數 5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545升+27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76m
越壕寬度 2.5m
主要武器
ZiS-S-53 85mm坦克炮,54.6倍口徑身管,備彈55-60發,仰角-5°~ +20°
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1920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