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密城

蘇密城

蘇密城又稱蘇密溝古城,位於中國吉林[中國行政區]省樺甸市市區東北約4公里的永吉街道大城子村,地處第二松花江上游輝發河沖積平原上,因近蘇密溝而得名,是中國唐朝渤海國長嶺府故址。古城以蘇密城內外城組成,平面呈“回”字形。城牆為土築夯實,內城四角高出城牆,還發現有護城壕遺蹟。蘇密城被考證為渤海國與唐王朝之間陸路交通樞紐,是研究渤海文明、渤海城市發展軌跡的重要線索和實證。同時也是渤海國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相互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尤其對渤海國的城市發展史、建築史等領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學術研究價值。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築特點

蘇密城蘇密城
蘇密城城址以蘇密城內外城組成。內城基本為正方形。東城牆長337米,南城牆長334米,西城牆長369米,北城牆長341米,周長1381米。外城大致為長方形,東城牆長697米,南城牆長535米,西城牆長747米,北城牆長611米,周長2590米。城址四周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為輝發河衝擊盆地。由內外兩城重壕,內城坐落在外城中央稱“回”字形,內外城有可耕種土地42公頃。城牆為土築夯實,夯層厚10-15厘米,內城城牆高2.6米,頂寬0.6米,基寬7米左右,內城四角高出城牆,特別是四周較為明顯,呈四角樓遺蹟。內城東西兩門,位於東牆和西牆中段內城四周也有較明顯的護城壕遺蹟。外城城牆殘高3米—4米,頂寬0.5米—1米,底寬13米左右,四角有角樓,現僅存東南和西南角樓遺蹟,高出城牆約一米,東南角樓向東突出1米。東、西、南三面城牆保存較好,外城牆四門皆位於各牆中段,並築有方形瓮城。東瓮城城門和北瓮城城門已遭破壞,西瓮城和南瓮城保存較好,突出城牆18米左右,開口向左。內城西門南部城基可以看到河卵石,可以看到一層層夯層窩。因而推斷,城基是先敷石塊和河卵石,然後每隔10厘米—20厘米為一個壘垛夯層直至城頂。西面護城壕較為明顯,現寬13米,深2米左右。

地理位置

蘇密城城址位於樺甸市市區東北約4公里的輝發河南岸,隸屬於樺甸鎮永吉街道大城子村,南距煙白鐵路300米。地理坐標是東經126°16′至127°45′,北緯42°35′至43°28′之間,地處第二松花江上游,長白山余脈張廣才嶺西麓、龍崗山北麓。據城址約2.5公里的蘇密河東西兩岸有兩座小城遺址,城東耕地中有一條小河由南向北流入輝發河,古城四周遠處群山環繞。清末這裡曾以蘇密河命名草甸子——即蘇密甸子,古城因而得名。

歷史背景

蘇密城蘇密城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粟末首級大祚榮受唐冊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後人專稱其為渤海,“渤海國”名稱由此而來。其子孫因襲唐朝典制,傳至十一世大仁秀、十二世大彝尊(835年)在轄境內完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餘縣的建置,成為遼東盛國。輝發河故道南岸的蘇密甸子(粟末的音轉)系沖積盆地,平坦開闊,近山傍水,“為水陸之要衝”,境東有綿亘四十餘里的張廣才嶺為屏障,渤海國在此設長嶺府治,領瑕、河二州,建有具備府治規模的蘇密古城(即那丹佛勒城),是當時營州道上的重鎮。樺甸即渤海王朝長嶺府屬地。

研究價值

蘇密城不但是研究渤海文明、渤海城市發展軌跡的重要線索和實證,同時也是渤海國與唐朝在政治、
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相互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尤其對渤海國的城市發展史、建築史等領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學術研究價值。是渤海國與唐王朝之間陸路交通樞紐,被稱為渤海去唐、唐往渤海的陸上東方絲綢之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城內耕地上散布許多筒瓦和板瓦殘片以及灰褐色泥質陶片等遺物。日本侵略東北時期,日本考古學者岩間茂次郎等曾在此城內進行過盜掘,出土許多渤海遺物,並有簡報發表。蘇密城,舊說為渤海中京顯德府,近年考古界有人考證,它應是渤海“營州道”上的重鎮長嶺府故址。蘇密城是研究渤海城池建築和渤海歷史的重要遺蹟,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