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作

蘇家作

蘇家作鄉,地名,位於博愛縣縣城東南10公里處,轄區面積30.16平方公里。全鄉共有14個行政村,盛產小麥、玉米兩大作物,是全市乃至全省的糧食高產鄉之一。被譽作“懷川大宅門”的明清民居就位於該鄉的寨卜昌村,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主要介紹

蘇家作鄉位於博愛縣縣城東南10公里處,東距焦作市區15公里,轄區面積30.16平方公里。全鄉共有14個行政村,167個村民小組,3.2萬人,3.5萬畝耕地,盛產小麥、玉米兩大作物,是全市乃至全省的糧食高產鄉之一。被譽作“懷川大宅門”的明清民居就位於該鄉的寨卜昌村,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蘇家作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十分便利,焦晉高速公路和新(鄉)焦(作)濟(源)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省道鄭常公路與市道焦溫公路傍鄉而過,市道焦張公路貫穿全鄉南北。3000門程控電話和80米高的行動電話發射塔為蘇家作鄉走向世界、了解海內外信息架起空中金橋。

農業資源

蘇家作蘇家作鄉是農業大鄉,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良好,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該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蔬菜和食用菌種植髮展迅速,以養牛為主的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全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8000餘畝,食用菌大棚300餘座,蔬菜溫棚300座;養牛小區12個,共存欄6500餘頭;養雞小區10多個,共存欄20餘萬隻;建成沼氣池500餘座,種—沼—養一體化的生態農業逐漸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流。
低門檻的市場準入和全方位的誠信服務,吸引了中日合資新聯友化工有限公司、正旭精密製造責任有限公司、裕飛型材有限公司、愛鑫工藝製品公司等企業紛紛在此安家落戶,全鄉的工業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構成了包括化工、機械製造、食品製造、麵粉加工、工藝製作為主的工業企業結構布局。
蘇家作鄉還大力發展旅遊業,積極開發寨卜昌明清民居。寨卜昌明清民居位於該鄉寨卜昌村,以明清時期修建的近千餘間民居被稱作“懷川大宅門”,古老而獨特的民族建築及民俗博物館內收藏的明清時期古物,記載著寨卜昌村王氏泰順家族當時富甲一方的歷史,極具旅遊開發價值,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博愛二日游景點之一。

經濟發展情況

蘇家作蘇家作鄉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
2005年,蘇家作鄉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0萬元,占全年任務65萬元的138%,其中國稅完成29.8萬元,占任務21萬元的141.9%,地稅完成60.2萬元,占年任務44萬元的137%。全鄉工業總產值完成4620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580萬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020萬元。
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方面,該鄉充分利用區位、交通優勢,在外人員聯繫優勢,抓住周圍城市實施產業轉移的良機,利用縣工業布局的整體規劃,狠抓項目引進,加快發展步伐。項目建設投入完成3754萬元,占全年任務2715萬元的138%,招商引資完成4528萬元,占全年任務3100萬元的146%。全鄉投資200萬元以上的重點新建、技改項目有7項,分別是:蘇龍實業有限公司礦用支架廠投資500萬元,博愛縣裕飛型材有限公司投資600萬元,博愛縣華豐機械配件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博愛縣新聯友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技改項目投資300萬元,博愛縣蘇龍速食麵廠技改投資300萬元,蘇家作制鏡廠投資300萬元,蘇家作紡紗廠投資200萬元。同時,該鄉積極加強與縣勞動局勞務輸出辦公室聯繫,搞好培訓教育,實現勞務輸出1000餘人,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該鄉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加快調整步伐,高效農業和畜牧業穩步推進。全鄉新增蔬菜面積1500畝,百畝以上連片種植面積1200畝;新增大豆、棉花、花生、紅薯等經濟作物1000畝;新發展0.3畝以上拱棚150座,食用菌投料達500噸;推廣沼氣、玉米種子等新技術、新品種5項,封莊、司家寨建成沼氣池200座。全鄉牛存欄6500頭,奶牛存欄305頭,豬存欄1.3萬頭,羊存欄1萬隻,家禽存欄18萬隻。畜牧業已成為支柱產業,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