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教育

蘇區教育

蘇區教育是指蘇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充分發揮了民眾辦學校、學文化的積極性,使蘇區的教育事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顯著的成績。

蘇區教育

正文

蘇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當時根據地政權採取蘇維埃(即代表會議)形式,叫蘇維埃政府,根據地簡稱蘇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中國革命,締造了紅軍,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當時各革命根據地都處在偏僻的山區或邊界地區,加之國民黨軍隊對它進行嚴密封鎖,反覆“圍剿”,廣大軍民處於頻繁作戰的環境裡,進行教育工作的條件十分困難。但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仍把搞好教育工作,看作是爭取戰爭勝利與蘇維埃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不僅保證工農民眾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滿足民眾在政治經濟上翻身後對文化的要求,而且還制訂了正確的教育方針和一套適合蘇區實際的政策、 措施, 充分發揮了民眾辦學校、學文化的積極性,使蘇區的教育事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顯著的成績。
蘇維埃教育的總方針和政策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國內革命戰爭所能做到的範圍內,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動民眾中施行並保障青年勞動民眾的一切權利,積極地引導他們參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發展新的社會力量。”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於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鬥爭服務,在於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在於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蘇區根據這一方針,徹底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服務於戰爭、結合生產、適應民眾需要的新的教育制度。
軍隊教育和幹部教育 隨著戰爭和根據地的發展,為了培養造就大批軍事幹部和建設人才,蘇區十分重視軍隊教育和幹部教育
紅軍士兵教育和紅軍幹部教育是蘇區教育建設中最先著手進行的,辦得最早,積累的經驗也豐富。毛澤東倡導的 10餘條教授法, 就是為部隊政治訓練提出來的,後來推廣到一般學校。軍事學校、最初多是隨軍性質的教導隊或訓練班,1931年建立中央根據地後,才建立起一些比較固定的學校,如紅軍大學、紅軍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游擊隊幹部學校、紅色醫務學校等等。教學內容除政治教育、軍事教育外,文化學習也受重視,在教員缺、學習條件差的情況下,以能者為師、互教互學等方法,克服種種困難,取得很大成績。

蘇區教育蘇區教育
蘇區舉辦了多種幹部學校。如有培養蘇維埃政府幹部的蘇維埃大學, 設本科和預科, 招收能看懂普通檔案、有半年以上工作經驗並積極參加革命鬥爭的幹部入學,課程包括蘇維埃工作的理論、實際問題和實習三項。有培養黨的幹部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分設高級班和初級班,課程有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建設、工人運動以及文化課。有培養農業建設幹部的中央農業學校,分設本科、預科及教員研究班,學生以實習為中心,學習農業知識,教員通過科學實驗,具體地研究蘇區的農業。有專門培養俱樂部、劇社、劇團幹部及文藝骨幹力量的高爾基戲劇學校。有培養文化教員和教育幹部的高級師範學校、初級師範學校和短期師範學校。幹部教育除辦各種學校外,還重視在職學習,如普遍開設訓練班,對黨員、幹部進行政治常識、黨的建設、蘇維埃建設的教育,不識字的,必須參加識字班,每天至少記 5個生字。
對青年人成年人的教育 為了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和民眾的要求,黨和蘇維埃政府大力發展社會教育,組織青年人成年人參加學習。蘇區教育注意解決學習與生產的矛盾,農民白天忙夜間閒,就組織他們上夜校,參加識字班。婦女家務多,下田多,就組織她們辦家庭訓練班、田間識字組。在教學內容上力求適合民眾的需要,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如識字先教常見常用的字,教讀報、寫字、打算盤,使之學了就能用。此外,還廣泛舉辦識字牌(釘在路旁屋壁上,牌上繪圖寫字)、牆報,開展俱樂部和戲劇等民眾性文化活動。
為了發動廣大民眾自己組織起來消滅文盲,還成立了“消滅文盲協會”,動員有文化的會員積極參加宣傳和教學工作。當時民眾參加各種形式的教育組織和文化活動,非常踴躍,據毛澤東在1933年11月寫的“長岡鄉調查”所記:一個鄉中有夜校 9所,每校平均約學生32人。又據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江西、福建、粵贛三省的統計,有補習夜校6462所,學生 94517人,識字組(只算江西、粵贛兩省)32388組,組員155371人。特別是婦女的學習要求尤為迫切。例如興國夜校學生15740人中,婦女10752人,占69%;識字組組員22519人中,婦女13519人,占60%。
兒童教育 為了培養革命新後代,黨和蘇維埃政府一向重視發展國小教育。1934年 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小校制度暫行條例》規定:“國小教育的目的,要對一切兒童,不分性別與成分差別,皆施以免費的義務教育。但目前國內的戰爭環境中,首先應該保證勞動工農的子弟得受免費的義務教育。”國小修業年限 5年,分前後期,前期3年後期2年,統一叫列寧初小、列寧高小。國小劃分學區,一學區內的學生距學校至多不超過3 里。課程,前期設國語、 算術、 遊藝(唱歌、運動、手工、圖畫),國語課包含鄉土地理、革命歷史、自然和政治常識;後期設國語、社會常識、科學常識、算術、遊藝(唱歌、圖畫、遊戲、體育)。課外教學還有勞動實習、社會工作。
為適應農村的情況,國小設全日班、半日班,農事大忙時放農忙假。在國小教學中,特彆強調三項原則,必須與政治鬥爭聯繫,必須和生產勞動聯繫,必須發展兒童的創造性,使學生有能思想的頭腦,有能勞動的雙手,有對於勞動的堅強的意志。在課時安排上每周有6~8小時的勞動實習課,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兒童園地(農村學校普遍建有這種園地,作為勞動實習場所)勞動或幫助民眾春耕、秋收、收集肥料。
蘇區兒童都組織在兒童團內。列寧國小是兒童團的大本營。兒童團經常做些有利於革命的活動,如站崗放哨、慰勞紅軍,幫助紅軍家屬砍柴、挑水、積肥等,使兒童受到教育,又豐富了生活。
當時蘇區國小教育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中列舉了長岡鄉的國小教育情況。全鄉4個村,每村都有1所列寧國小,均分甲、乙、丙3班。學生總計 187人,占學齡兒童總數的65%。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大會的報告中列舉了江西、福建、粵贛三省的統計:在2932個鄉中,有列寧國小3052所,學生89710人,學齡兒童多數進入了國小。例如興國學齡兒童總數20969人,入學的12806人,占學齡兒童總數的60%,入學率比國民黨統治區高得多。
蘇區教育事業的領導與管理 為了加強教育事業的領導,蘇維埃中央、省、縣、區都成立了教育部,鄉蘇維埃有專人分管教育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有比較健全的巡視、報告制度。同時,還逐級建立了教育委員會,由民眾團體代表和文化界、教育界有經驗的同志組成,協助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工作。
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為加強管理,還制訂了一些條例和辦法。1934年由部頒發的《蘇維埃教育法規》就輯有各類法規24種之多,計有教育行政部門 2種,各級各類學校的11種,社會教育的7種,教員學生的3種,其他1種。這些《法規》,均規定了明確的任務、要求、措施和辦法。
教師隊伍的建設 當時蘇區教師人才很缺乏,黨和蘇維埃政府主要從兩方面解決師資問題。一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範學校來培養自己的工農知識分子。辦得早的地區如閩西龍巖縣,1930年就開辦列寧師範暑期學校,訓練國小教員。其後各地都陸續創辦。1932年 6月,中央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央高級列寧師範學校,並委任教育部代理部長徐特立為校長。按師範章程的規定:①高級師範學校的任務“培養目前實際上急需的初級及短期師範學校教員、訓練班教員及社會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高級幹部”,修業期限一年。②初級師範學校“以養成能用新的方法從事實際的兒童教育及社會教育的幹部為任務”,修業期限六個月。③短期師範學校“以迅速培養教育幹部及國小教員為任務”,修業時間三個月。④國小教員訓練班“以只在寒假暑假期間開辦為原則,專收現任或將任列寧國小教員者為學生”。四類師範互相銜接,形成完整的師範教育體系,為教育戰線培養了大批教員和教育幹部,對蘇區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二是團結利用舊有的知識分子。針對當時對知識分子曾有過排斥的左傾錯誤,1934年,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為了造就革命的知識分子,為了發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為蘇維埃服務,這是蘇維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視的一點。”蘇區政府為貫徹執行黨對知識分子政策,關心教員的工作、生活和福利,還專門頒布了《國小教員優待條例》,規定國小教員的生活費、 幫助國小教員耕田、 減納土地稅、教員有疾病到醫院醫治不取診斷費和藥費,均與蘇維埃工作人員同等待遇。並且規定國小教員每半年給獎一次。為了團結教員、研究教學、改善生活、實行互助,1934年 2月,經教育人民委員部批准成立紅色教員聯合會。凡現任國小的教員、校長,積極發展蘇維埃國小教育的,都可以加入紅色教員聯合會為會員。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蘇區教師隊伍不斷得到發展、鞏固、壯大。
教材的建設 在發展教育事業中,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教材建設。中央和省級教育部門設有編審機構,專門負責教材編審工作,在當時印刷、紙張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編輯出版了一批軍隊、幹部、農民、兒童的課本,主要有政治課本、多種專業課本、文化識字課本。蘇區教材的特點,一是緊密聯繫革命戰爭、階級鬥爭和蘇區建設的實際;一是體裁形式多樣,內容深入淺出。例如農民文化教材《工農兵三字經》,就是用民眾喜愛的形式,敘述革命前的苦難,號召人們起來革命,通俗易懂,容易背誦,如:“天地間 人最靈 創造者 工農兵 男和女 總是人 一不平 大家鳴”。

蘇區教育蘇區教育
蘇區教育事業的興起,以及它的改革和創新,為中國無產階級的教育開闢了新路。
參考書目
 《毛澤東同志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958。
 江西省教育學會編:《蘇區教育資料彙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