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皮毛為黃褐色,腹部和尾巴底部為白色,背部沿脊椎有一道深色條紋。夏毛稍淺,有白色毛尖。幼鹿身上有白斑。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豚鹿是一種 熱帶小型 鹿,產地主要為印度、緬甸、泰國,中國曾經也有少量野生種群生存在雲南西部的耿馬縣和 西盟縣。豚鹿的腿比較短,身材粗壯,因而體型顯得敏捷,不如 梅花鹿般修長,這也是被稱為“豚”鹿的原因。豚鹿腿短,行動時喜歡低者頭,所以動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成年豚鹿體長1m左右,肩高在0.6-0.7m,體重約50kg左右,雄性豚鹿頭上有一對角,角的形狀呈細長的三叉狀,雌性豚鹿無角。它們的體毛為漂亮的褐紅色,身上有白色斑紋,背部的斑紋較體側的更為明顯些。

豚鹿喜歡單獨活動,偶爾有兩三頭聚在一起,但從來不集結成大群。白天,它們躲進樹林草叢之中,到了傍晚才出來覓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這種本能有利於擴大種群。豚鹿的孕期為220-235天,一般每胎產一仔,偶爾產兩仔。人工飼養的豚鹿,產仔大多在4-5月間。豚鹿並不缺少食物,它們主要吃情操,嫩葉,花和果實。它們還喜歡刨開地面吃植物的根。

中國一直到了1959年才查明國內有少量的野生生存。但是自然環境的迅速惡化和人們對野生動物種群保護意識的淡薄,使本來對生存條件要求並不高的豚鹿在中國很快地沒有了蹤影。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不得不宣布豚鹿在中國絕跡。

野生豚鹿在中國的滅絕時間:1960年以後。

外形特徵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體型粗壯,四肢短小,臀部鈍圓且較低,乍看很像 ,故名“豚鹿”。身長100-115 厘米,肩高60-70厘米,體重約50千克。通體淡 褐色,背部夾雜淺棕色毛尖,腹部顯灰色。夏季時,脊背兩側具不規則的灰白色斑點。雄鹿長有細長的三叉角,但整個角型較水鹿短得多。雌性豚鹿無角。中國的豚鹿(A.p.annamiticus)體形較大,夏毛體斑不太明顯。夏毛棕 黃色,冬毛淺棕色或淡黃色。

具有完整的眶後條;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以標記領地;蹄間、後足等處有臭腺;沒有上門齒,有短小的臼齒;胃具4室,反芻;沒有膽囊;毛較短;前後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癒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僅有殘跡;蹄發育良好,沒有腳墊,直接觸地。

分布範圍

豚鹿在國外產於印度緬甸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中南半島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僅有印支亞種,發現於1959-1960年間,分布於雲南西部靠近中緬邊境的耿馬、西盟兩縣的南丁河沿岸。

生活環境

主要棲于海拔500-800m的江河兩岸及其附近長有蒿草(蘆葦)的沼澤濕地。很少進入離河岸較遠的山地森林活動。很少見於陸地森林

既善於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多獨居夜行,偶爾成對活動。

愛吃燒荒後再生的青草,也吃蘆葦葉及其它的水草,還會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

生活習性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豚鹿喜歡單獨活動,偶爾有兩三頭聚在一起,但從來不集結成大群。白天,它們躲進樹林草叢之中,到了傍晚才出來覓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這種本能有利於擴大種群。豚鹿腿短,行動時喜歡低者頭,所以動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

既善於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性喜獨棲,多獨居夜行,一般單獨活動,偶爾2-3隻在一起,但從不結成大群。但在發情季節和採食場所常集成臨時小群,每群數隻到10餘只不等。

白天常隱於濕地內高草叢或蘆葦叢中,以葦草的莖葉等為食,尤喜食馬鹿草,亦常到燒荒後再生的嫩葦草處覓食。也吃蘆葦葉及其它的水草,還會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

豚鹿喜歡水,生境包括熱帶河畔的密草叢林區、多草的沖積平原或河口的小島,也包括河口的草原和多葦的沼澤地。豚鹿性情比較孤獨,經常獨棲,有時成對出現,偶爾也有三五隻在一起覓食的現象。它們白天在叢林中休息,晚上出來覓食。主要吃各種草,有時也吃樹木的嫩芽、嫩葉,還喜歡吃落到地上的和野果。豚鹿的視覺、嗅覺和聽覺都相當敏銳,只是跑得不快。

繁殖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生長繁殖

豚鹿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節。雌獸的懷孕期為220-235天,4-5月間產仔,1年1胎,每胎產一仔,偶爾為2仔。半月齡的幼仔就可離開母獸活動和覓食。壽命為12-15年,最長達20年。

人工繁殖

豚鹿在國內一些大的動物園如北京動物園上海動物園等都有飼養,在飼養條件下能繁殖,都養有一個繁殖群(約10餘只)。人工飼養的豚鹿,產仔大多在4-5月間。

種群現狀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印度

豚鹿是一個對印度-恆河平原草地專一的獨特物種,印度旁遮普邦、阿薩姆邦是豚鹿過去的棲息地,由於過度采割、洪水泛濫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種各樣的威脅,現僅杜德瓦國家公園(UttarPradesh)和賈爾達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園(西孟加拉邦)存有。

中國

2007年,雲南省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山中發現了一隻剛出生幾天的雌性幼體小鹿。當時正下大雨,新出生的小鹿抵抗能力差,在饑寒交迫中已奄奄一息。見此情景,工作人員立刻脫下外衣,把小鹿包住,抱在懷裡,並迅速冒雨趕到保護站。兩個多小時後,小鹿終於睜開了雙眼。技術員找來奶粉沖泡後給小鹿充飢,小鹿的神色也漸漸有了好轉,體質開始恢復。

再仔細看小鹿,只見它的毛色褐黃,尾巴篷大而黑,臂部兩邊有明顯的3個橢圓狀斑點鑲嵌在褐黃色毛內。後經專家鑑定,保護區工作人員救回的小鹿就是豚鹿,其野生種群在中國僅見於雲南耿馬縣,上世紀中後期曾一度被懷疑已經滅絕,屬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後來這隻小鹿已脫離了生命危險。

一度瀕臨滅絕的豚鹿在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新被發現,無疑是奇蹟。因為,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的滅絕,都將對該地區物種的完整性和科學研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它們的生存直接關係到當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與完整。此次發現的豚鹿是幼鹿,這足以證明這一珍稀動物不但沒有在當地滅絕,並且還有一定規模的種群繁殖能力,只要保護得當,豚鹿的數量可望繼續增加。

保護級別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極危CRD

依據標準:分布區極狹窄,種群數量極少

中國紅皮書等級:國內絕跡

中國紅皮書等級生效年代:1996年

國家保護級別:一級

國家保護級別生效年代:1989年

滅絕原因

中國豚鹿 中國豚鹿

中國1950-60年代豚鹿在雲南西南部(耿馬、西盟)被發現(收購到角和皮)。在耿馬地區,估計有10餘只(彭鴻授等,1962)。

3年後,楊德華等(1965)調查,僅發現4隻。

80年代末期再作調查時,耿馬地區已經絕跡。西盟邊境地區是否還有殘存尚不清楚。

據民眾反映,南丁河上游的鎮康、雲縣和臨滄可能有分布,但未經證實。

致危因素主要是棲息生境被完全破壞。70年代中後期,孟定南丁河地區開辦農場,徹底毀壞了豚鹿的棲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另外,獵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絕跡的因素。

滅絕時間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豚鹿在中國絕跡。野生豚鹿在中國的滅絕時間:1960年以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