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溪區

蘆溪區

蘆溪縣位於萍鄉市東部,袁水河上游流域,境內東南多山,主要為綿亘於羅霄山脈的武功山,海拔高度1918.3米,為江西省第一高峰。全縣總面積968平方千米。總人口人27.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3.2萬人。

蘆溪區蘆溪區
蘆溪區

目錄·蘆溪概述
·蘆溪地理
·蘆溪氣候
·蘆溪資源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蘆溪縣位於萍鄉市東部,袁水河上游流域,縣城距南昌250千米。全縣總面積968平方千米。總人口人27.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3.2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蘆溪鎮人民西路。郵編:337053。代碼:360323。區號:0799。拼音:LuxiXian。
境內東南多山,主要為綿亘於羅霄山脈的武功山,海拔高度1918.3米,為江西省第一高峰。

蘆溪概述

蘆溪,氣候宜人,交通便利
蘆溪縣位於江西省的煤都--萍鄉市東部,是萍鄉的東大門,地處袁水河上游流域,面積968平方公里,人口27.6萬,其中非農人口4.3萬,轄5鎮5鄉,境內丘壟相間,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交通便利,上海至昆明的320國道、浙贛鐵路複線橫貫東西,319國道縱穿南北,滬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且有掛線與縣城相接,縣城距南昌250公里、長沙黃花機場140公里,有宣風、蘆溪2個火車站,10個鄉鎮均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蘆溪,物華天寶,資源豐富
除素有“贛西糧倉”之稱外,已探明和開採的礦產資源30餘種,其中煤炭、石灰石、瓷土、粉石英、礦泉水、花崗岩、高嶺土儲量十分豐富,具備發展大中型瓷業、矽工業、建材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動物品種繁多,野生的珍稀動物有華南虎、短尾猴、水鹿、黃腹角雉、白鷳、娃娃魚等60餘種(其中獸類20餘種、鳥類30餘種),珍稀的植物有紅豆杉、銀杏、黃山松、水椏木、雲錦杜鵑、猴頭杜鵑、方竹等。山上林木達64類400餘種,藥用植物有500餘種,森林覆蓋率62.7%,是萍鄉的重點產林區、茶葉區和中藥材區。水力資源豐富,小水電蘊藏量4.5萬千瓦,是“八五”期間全國農村第二批百個電氣化建設達標縣(區)之一。

蘆溪,山川秀美,風景怡人
境內東南多山,主要為綿亘於羅霄山脈的武功山,海拔高度1918.3米,為江西省第一高峰。山上奇峰怪石,古木異草,飛瀑流泉,氣象萬千,是集黃山之松、華山之險、廬山之雲、衡山之秀、泰山之峻、雁盪之瀑、石林之奇的江南第二名山(廬山為江南第一名山)。更兼人文景觀豐富,有“乾坤勝境,神仙福地”之稱。尤其是武功山的十萬餘畝高山草甸、紅岩谷瀑布群、油籮潭瀑布群、金頂古祭壇群,更是堪稱江南絕景。1998年起,武功山列為省、市兩級政府的旅遊重點開發項目。遊覽此山可領受峰之奇、岩之險、石之危、松之怪、草之袤、雲之瑰、禽之珍、瀑之湍、潭之幽、洞之異,處處有美景,處處有樂趣。世界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有詩讚曰:“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縣內還有明月湖景區、八洞碧湖景區、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紀念碑(館)、三國甘卓將軍祠、千年黑牡荊(俗稱荊柴王)、興文塔、周敦頤創辦的濂溪書院舊址、九洲漂流、唐代吉州刺史歐陽琮墓等遊覽勝地。

蘆溪,文化發達,民俗獨特
省重點中學--蘆溪中學高考連續數年綜合上線率列全市第一,蘆溪外國語學校開全市九年一貫制外語教學先河,宣風職業中專是國家教委評定的首批省級重點職業高中。先後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鄉”、“農民畫之鄉”、“燈彩之鄉”、“農民銅管樂之鄉”、“儺舞之鄉”等稱號。源於唐代的蘆溪縮龍別具一格,並曾進京表演,中央電視台頻頻聚焦縮龍、儺舞等蘆溪獨特風情,更是給蘆溪增添了神奇色彩,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蘆溪,產業最佳化,經濟活躍
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6.92億元,比上年增長24.1%,人均GDP6130元,比上年增長23%,財政總收入15668萬元,比上年增長29.3%。形成了以水泥、煤炭、電瓷、水電、食品加工、旅遊業為主,輕工、醫藥、化工、環保陶瓷、機械製造業為輔的產業結構。水泥產業競爭力較強,“日江”牌水泥已成為江西省知名品牌,暢銷省內外。電瓷業歷史悠久,後勢強勁,有高、低壓線路電瓷和變壓器、電容器瓷套管等110餘個品種,年生產能力達15萬噸,已成為全國最大高、低壓電瓷集散地,產品出口英國、澳大利亞、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礦泉水成為新興食品工業,“月池”、“天天上”等知名品牌暢銷全國各地。小水電可開發利用3.42萬千瓦,已建成百千瓦以上電站23座,裝機容量2萬千瓦。中華杜仲茶、一村火腿、蘆溪花果等已享譽省內外。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銀河千畝蔬菜基地、大富乳業基地、宣風萬畝花卉基地已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亮點。旅遊業正以強勁勢頭髮展,武功山列入國家級旅遊開發區申報工作正在加緊進行,索道、休息亭廊、游步道、旅遊公路等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之中,投資4.2億元的山口岩水庫建設項目已報國務院審批。突出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獨具風情的水土和日趨增強的經濟實力,使蘆溪成了一塊─興業聚財的昌盛福地。
園區引商:蘆溪縣抓好縣科技工業園東區和上埠、南坑工業小區建設的基礎上,在蘆溪昌金高速連線線兩翼,建設縣科技工業園西區,並採取按鄉鎮分配園區開發任務的辦法,劃定一定面積,由各鄉鎮自行投入資金進行建設,按照“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搞好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以總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一個工業園和兩個工業小區為中心的“T字型”工業經濟帶。
基礎設施:蘆溪多元融資造城,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不足2平方公里的縣城區域擴展到8平方公里,與東西兩區的工業園建設和滬瑞高速公路、山口岩水庫建設相呼應,建設好以站前一路、二路、金鷹大道為軸線的縣城東區;逐步開發建設以武功山大道和滬瑞高速公路連線線和蘆南公路相交地帶的縣城西區,形成以滬瑞高速兩側的工業帶和袁河新區為軸心,以東西兩區為兩翼的縣城新格局。蘆溪正在成為一個富有江南特色的生態縣城,為客商創造了一個理想的人居和投資發展環境。最佳化服務助商。以縣招商辦為主,聯合綜合辦證中心,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工業園區管委會,組成方便快捷的外商企業配套服務系統。
目前,蘆溪縣通過引進香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一大批客商,已形成城市建設、武功山旅遊開發、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等招商熱點。引進外資興建金鷹小區、玉女山莊、袁河小區、戲龍名苑小區、縣農貿市場等。武功山旅遊開發投資也形成熱潮,索道、游步道、汽車站、賓招設施等項目都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之中。電瓷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工業產業是招商引資的重頭戲。蜂窩陶瓷、環保陶瓷、特種陶瓷等項目科技含量高,有利地改造提升了傳統電瓷產業,精細化工、華亞焦化、青源科技、鼎盛建材、嘉鑫紡織、華輝電源、大富乳業等項目使全縣縣域經濟的發展長期依賴於煤炭、電瓷、鞭炮焰花、水泥的“黑、白、紅、灰”四色傳統產業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蘆溪地理

全縣現轄4個鎮:蘆溪、宣風、上埠,銀河、南坑;7個鄉:源南、長豐、張佳坊、新泉、麻田、華雲、萬龍山。
全境之內,南部為山嶺,北部和西部為丘陵。武功山脈綿亘於南部大地。境內的白鶴峰又稱金頂,海拔1918.3米,是萍鄉市的最高山峰,也是江西省的第三位高的山峰。袁河和淥水的主要支流南坑河,麻山河,均發源於此。袁河東注贛江。它自武功山發源,經山口岩,向東流去。兩岸一馬平川,隨河延展,直至與宜春市交界。使全縣境內構成一個向東開口的巨型盆地,也成為了萍鄉市內最大的河谷平原。淥水在境內朝北折西流入湘江。在全縣968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其中山嶺約6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63平方公里,河流,水庫,池塘,等水面約45平方公里,莊園道路等約80平方公里,所以整個地形可以這樣簡略地概括: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蘆溪地區氣候溫和,四季較為分明,年平均氣溫17℃,年均降水量1621.8毫米,全年無霜期270天左右,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浙贛鐵路和三二0國道公路、昌金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三一九國道公路,南北暢行。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促成了全縣城鎮和農村的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大約在5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武功山地隆起為山,呈現出與現代近似的地貌景觀和山河大勢。蘆溪縣的地形基本上可分為山地、丘陵、沖積平原三種類型。
山地 蘆溪縣的山地都是海拔500米~2000米的中山和低山。由高到低主要有金頂、千丈岩、九龍山、羊思慕、烏雲岩、萬龍山、羊角尖、花轎頂、雙樹洞、棋盤山、斗澗山、牛形嶺、杉木頂、黃雀頂、玉女峰、山尖峰、銀鳳嶺等。這些山嶺大都分布在南部,同屬武功山脈。
武功山為羅霄山脈北段,主要綿亘於贛西中部邊界。西南起自湖南省的攸縣。東北延伸到宜春、安福。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坡山勢平緩渾厚;北坡則多斷層岩,峻峭、雄偉,奇峰怪石,岩穴山洞處處可見。東漢以來,釋道二家在山中虔心苦修,遺下大量的名勝古蹟,均稱奇觀。主峰金頂在麻田鄉境內,海拔1918.3米,為萍鄉最高峰,登臨其巔,頗有“萬里雲山齊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感,是頗有特色的旅遊勝地。
武功山脈的主體由花崗岩組成。其次是一些變質岩和片麻岩、板岩等。,由於地處亞熱帶,又受地勢影響,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森林資源豐富,是蘆溪縣的主要用材林區,也是我省重要的木材基地。杉、松、毛竹、灌木是主要林木。植物的覆蓋面積大。山地溝谷中的稻田漬水有效養分少,加上日照,溫度條件較差,農作物的產量偏低。
在我縣,武功山地主要分屬於麻田鄉、新泉鄉、華雲鄉、萬龍山鄉張佳坊鄉長豐鄉。此外,南坑鄉、上埠鎮宣風鎮、蘆溪鎮的少數村也屬武功山地。境內的武功山山麓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百分之七十。
丘陵 由山地過渡到平原之間是分布最廣的丘陵地形。山勢渾圓,有的象窩窩頭或呈堤崗狀,起伏較小。主要分布在袁河和淥水河及其支流的兩側。按河流的水系大致分為兩個丘陵帶。
東北丘陵帶分布在袁河和它的主要支流沂沅河的兩側,包括源南鄉銀河鎮和上埠鎮、蘆溪鎮、宣風鎮的大部分地區。土壤是碳酸鹽岩、石英岩經過風化以後形成的紅壤。土層較厚,肥力適中。中低丘陵的植物覆蓋面積較小,大多是自生林。用材林主要是杉、馬尾松和毛竹。經濟林主要是油茶、柑桔和茶葉。在一些低丘上還可種紅薯、油菜、小麥等作物。總之,這一帶丘陵適宜經濟林和經濟作物的生長。
西部丘陵帶分布在淥水河兩側,主要是南坑鄉和上埠鎮的部分地區。土壤主要是紅壤,肥力中等。高丘陵植物生長茂盛,地層深厚,大多是自生林。用材林主要是杉、馬尾松和毛竹。
我縣丘陵土壤以帶酸性的紅壤為主,適合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宣風鎮、銀河鎮、源南鄉、蘆溪鎮盛產茶油、柑桔和茶葉,是萍鄉市有名的茶油、茶葉和柑桔產地。用材林以杉、馬尾松等針葉林為主,間雜有少量的梓木、泡桐、苦楝、樟木、油桐等闊葉樹,僅僅作為風景樹種植在房前屋後。
河谷平原 蘆溪縣境內的平原是山區河流夾帶的泥沙在低洼的地方沖積而成的。一般面積較小,起伏不大,地勢低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主要農產區和人口集中的地帶。縣最大的平原是袁河流域的蘆溪----宣風河谷平原。它也是萍鄉市最大的平原。土壤主要是潮沙泥,土地肥沃。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豐富,略帶酸性。盛產水稻,被人們稱之為“萍鄉糧倉”。
蘆溪縣的河流均發源於武功山。由於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源於山地的河流匯入中部後就轉向東流或西去。主要河流是袁河,其次是淥水。
袁河 袁河古稱“蘆水”,發源於武功山,東流宜春、新余、樟樹注入贛江,為贛江水系。
袁河是全縣流域面積最大的常年河流。在本縣境內流徑五鄉四鎮,全長11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776平方公里。主源有二:其一發源於武功山金頂附近的山壑中;其二發源於武功山發雲界山麓。
金頂源有二處:一處起於赤腳坳、千丈岩的山溪,曰東江,一處源於白鶴峰、雞冠岩的山溪,曰西江,東西兩江匯合於熊嶺橋,稱麻田河。流至花苑村頭,有源於雙樹洞與九龍山溪水來匯,稱新泉河。流入坑口再匯張家坊山溪,形成湍流峽谷,經九洲出山口岩至蘆溪再與上埠、高坑等處溪水匯合再流往宣風。
發雲界源,也有二處:一處源於發雲界木馬坳和回龍山,溪水匯合於茅店橋上首,稱茅店河。一處源於萬龍山、羊思慕、明月山諸水匯合稱東坑河,東坑河與茅店河相匯於兩江口,稱沂源河。在沂源河上段被黃州電站的欄河大堤鎖住,形成一座碧波蕩漾的高山平湖。蓄水量達150萬立方米。電站發電量達2000千瓦,然後再經沂源出京口,當沂源河到達宣風街的西南角時,與袁河主流匯合,東入宜春境內。
袁河水源都出自深山峻岭,河床的寬窄深淺由水勢沖刷而自然形成。時而狹窄如喉,時而沖洗成洲。過雲每逢山洪爆發,淹田毀莊,人們束手無策。1971年蘆溪區委決定根治袁河。新泉鄉數千民眾從獺形橋開始,在長達5公里的兩岸砌成寬1.5米,高2米的水泥片石防洪堤。同年春銀河鄉民眾在長達1200米沙石洲上切彎取直,開闢一條60米寬的新河道。1974年蘆溪鎮萬人上陣,從大鐵橋到林家坊,新開一條長7公里的新河道,兩岸用水泥片石砌成3米高的階梯形河堤,從此水患始息。
淥水河 淥水河在本縣境內長30公里。它的五大支流中,有兩條最主要的支流發源於境內的武功山。一條從張佳坊上龍流出,經坪村、南坑、至五陂下,匯入淥水,稱之為南坑河。一條是自蓮花六市石子嶺,經長豐、白竺、至麻山,匯入淥水,稱之為麻山河。南坑河與麻山河在江口匯合,西注湘江屬湘水系。

蘆溪氣候
在氣候上,以日平均氣溫的高低來劃分四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攝氏十度為春季始日,穩定通過攝氏二十二度為夏季始日,攝氏二十二度終日後一天為秋季始日,攝氏十度終日後一天為冬季始日。從季節來看,蘆溪縣冬季夏季時間長,春季秋季時間短。河谷平原四季開始的時間是:春季從三月中旬開始,時間為70天左右;夏季從五月下旬開始,時間為110天左右;秋季從九月中旬開始,時間為80天左右;冬季從十一月底開始到第二年三月上旬,時間為100天左右。
春季氣溫回升快,由於受冷空氣影響,天氣時冷時熱,甚至暴寒暴熱,還有較長的陰雨天氣出現。由於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這段時間叫“梅雨季節”。春天是大地復甦的季節,所謂“春風又綠江南岸”樹木開始發芽、開葉、由鵝黃到淡綠,最後翠綠一片。各種花朵競相開放,五彩繽紛,大地就象一幅絢麗多彩的織錦。這時農民又開始了一年的辛勤耕耘,但是早春的“春寒”天氣又容易造成早稻爛種爛秧,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進入夏季,太平洋上的高溫高壓氣流吹進了大陸,氣溫逐漸上升,晴天多,日照時間也開始增長,夏季是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但是暴雨天氣多,容易出現洪澇災害,給當地的農作物構成威脅。
九月中旬進入秋季。這時,暖氣流漸減弱,冷空氣開始活躍起來。由於受冷空氣影響,氣溫迅速下降,常常是“一場秋雨一場寒”九月中下旬會出現“寒露風”天氣。這種天氣來得過早,將對晚稻產生很大影響。九月和十月受高壓氣流控制,碧空如洗、天高氣爽,但雨量稀少,空氣乾燥,秋旱容易發生。個別年份冷暖空氣常在長江流域交匯,造成秋雨綿綿,也會出現“爛秋”天氣。
十一月中旬以後,強大的冷高壓氣體開始控制地面,受它的影響,冬季降臨。冬天天氣寒冷,雨雪紛飛,霜和冰凍常有出現,有時由於降雪量大,山地被厚厚的大雪覆蓋著,白皚皚一片。樹木和毛竹冰凌倒掛,銀裝素裹。因此,往往成片竹林被壓斷,造成損失。
蘆溪縣的氣候總的說是溫和宜人。山地氣溫較低,平原氣溫較高。歷年平均氣溫是17℃。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是5℃;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是28.8℃。夏季最高氣溫達39℃。冬季最低氣溫攝氏-4℃。
蘆溪地區雨量充沛,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621.8毫米左右。降雨量地區性差異較大。雨量分布趨勢大致是:南面多於北面,東面多於西面,山區多於平原。總的說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麻田、萬龍山、張佳坊等地是多雨區。麻田歷年平均降雨量是1832.6毫米,與高坑交界一帶的蘆溪、源南、上埠的部份村歷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455.9毫米,兩地相差376.7毫米,比麻田幾乎少21%的雨量。我縣雨量五月份最多,九月份最少,上半年降雨量1184.0毫米,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3%,下半年降雨量437.8毫米,約占全年降雨量的27%。四、五、六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三個月降雨總量約706.3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3.5%,俗稱雨季。由於降雨較集中,大雨暴雨相繼出現,易出現山洪暴發,造成水災。秋冬兩季由於降雨少,也容易出現秋旱,少數年份也出現伏旱。
降雨量地區性差異較大的原因主要是受地形影響。武功山橫於東南部,山嶺相連組成一道天然屏障。天氣系統向南移時,氣流被迫抬升,遇冷致雨。且夏季又多地方性雷雨,從而使東南部雨量比其他地區雨量偏多。雨量受海拔高程影響不明顯。海拔544米的長豐反而比海拔355米的麻田雨量少。近幾年來,由於森林大量砍伐,致使土壤蓄水能力變差,水土大量流失。如果當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下或七、八、九三個月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時最容易出現秋旱。
太陽照射地面的時間長短叫做日照。日照以小時為單位。蘆溪河谷平原地區地勢開闊,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為1581小時左右。由於境內多丘陵,邊境有高山,地面屏障作用和摩擦作用大,風力較小。西北部地勢低平,地形開闊,有較大的河谷盆地。受地形影響和季風影響,春夏多東南風,秋冬多西北風。全區無霜期較長,一般為270天左右。初霜一般在十一月下旬,終霜日一般在二月中旬。
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較長的無霜期,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一般說,日平均氣溫在5℃以下,冬季作物就停止生長,進入休眠期;氣溫穩定在5℃以上,是冬作物停止休眼,恢復生長的溫度指標;10℃以上是喜溫作物開始播種,生長的溫度指標:15℃以上是喜溫作物迅速生長,早稻進行移栽的溫度指標;20℃以上是水稻抽穗、揚花、授粉的適宜溫度指標。全縣的平均年積溫為4570℃~5300℃,為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熱量。海拔3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帶的農田有利於發展雙季稻以及“稻、稻、油”,“稻、稻、紅花草”的三熟制。丘陵地帶,由於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偏酸的地質,為柑桔、茶葉、油茶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岡和低山,由於土地濕潤,宜種植以針葉林為主的用材林。以武功山為主的用材林場,沿著東南邊境,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起伏。經過試驗,這樣的環境非常適宜黃山松、濕地松的生長。

蘆溪資源
自然資源
用材林資源 蘆溪縣森林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由於有著溫和的來熱帶季風性氣候,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溫帶植被的樹木。形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主要林區在武功山北麓。武功山北麓植被垂直分布情況是:500米以下地帶為松、杉、油茶林;500米至800米地帶為常綠闊葉林;800米至1200米地帶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1200米至1600米地帶為落葉闊葉林;1600米以上地帶為山地草甸。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森林資源是以松、杉、竹為主的用材林。內有玉女峰林場面積95平方公里;萬龍山林場面積46.67平方公里;南坑林場面積16.67平方公里;大安林場面積13.3平方公里;萍礦林場(地跨張佳坊、新泉、麻田、華雲、萬龍山和上埠等鄉鎮)面積40平方公里。還有全國林業勞動模範,張佳坊鄉村民廖吉生自辦林場面積1.33平方公里。
果林及經濟林資源 我縣由於山地丘陵多,地域廣柔,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種植各種果木和經濟林木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果木中,首先盛產柑桔,主要產於蘆溪、宣風、銀河、源南四個鄉鎮。其次,是出產著桃、梨、柚、李等水果,另外還有諸多的板栗、錐栗、苦櫧、楊梅、山楂、梔子等人工種植和野生野長的有食用價值或藥用價值和果木。
在經濟林中,以油茶和茶葉為主。全縣油茶產地主要分布在宣風、銀河、源南等丘陵和長豐、南坑、張佳坊、新泉、麻田、華雲等山區。每年油茶產量約五十萬公斤。全縣的茶葉生產久負盛名。主要產區:宣風、銀河、蘆溪、源南、萬龍山等地。每逢穀雨季節,茶場中採茶姑娘一片忙,把採摘的芽葉用特有的製作技術加工,做成上等名茶。萬龍山的茶葉曾是獻給明、清兩朝皇帝的貢品,據史記載,它是從萬龍山的懸岩陡壁上採摘野茶經精心製作而成,年例貢28斤。
充足的水利資源 我縣最大的河流是袁河。袁河主流發源於武功山金頂白鶴峰。它流徑麻田、新泉、張佳坊、上埠、蘆溪、宣風、銀河、華雲、萬龍山等九個鄉鎮。加上淥水河的兩大支流,總流量在5億立方米以上。河陡流急,蘊藏著充足的水利資源,蘆溪的水利資源約占萍鄉市水力資源的三分之二。全縣已先後建成了萬龍山千丈岩水電站,新泉紅星水電站,張佳坊江下水電站,麻田立新水電站,宣風黃洲水電站,華雲黃崗水電站,南坑油羅潭一級水電站,長豐勝利水電站,長豐青潭水電站和南坑油羅潭二級水電站。全縣現有水電裝置機容量6545KW/22台,為我縣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必須+的電力資源。
將分期建設長豐鍋底潭水電站,長福頭水電站和碧湖水電站。華雲黃崗二級水電站以及新泉西江口水電站。
富饒的地下資源
我縣地下礦藏十分豐富。以煤炭、瓷土、石灰石、石英砂為主。此外,還有鐵、鎢、金等金屬礦藏。
煤炭 全縣煤炭,主要分布在南坑、上埠、源南、銀河一線,呈狹長帶狀分布,屬於二迭系統的樂平煤系。以無煙煤為主,含硫量較高。不僅是全縣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燃料,而且由於煤質較硬,適於作化肥原料。全縣煤炭儲量十分豐富,在區境區,不僅有國營煤礦,還有區辦、鄉鎮辦、村辦等各種小型煤礦。
瓷土 瓷土又稱高嶺土。分布在長豐、南坑、上埠一帶,礦體由花岡斑岩、石英斑岩、岩株風化而成,呈灰白色或白色,儲量十分豐富,不僅供應本縣本市的各類瓷業廠家,而且銷售到了湖南等外地省市。
石灰石 全縣石灰石儲量超過煤炭的儲量,分布在南坑、上埠、蘆溪、宣風、銀河廣闊地帶。質地較純,是生產水泥和石灰的原料。由於長期的風化作用,境內也可以看到石灰岩溶洞的自然景觀。
石英砂 我縣又一個儲量大的礦藏是石英砂。主要分布在宣風、萬龍山帶,品位之高,也為全國所罕見,是一個很有開採價值的礦產。
除了上述主要礦藏之外,其它小型礦藏還有:南坑的鐵礦,屬磁鐵礦,尚未開採。萬龍山、華雲的鎢礦,雖品位較高,但儲量一般,屬安福鎢礦的支脈。還有華雲牛宕的砂金,南坑妙泉和上埠鍾家源的鉛礦,長豐的滑石礦等等。

行政區劃
 全縣轄5個鎮、5個鄉:蘆溪鎮、宣風鎮、上埠鎮、南坑鎮、銀河鎮、源南鄉、長豐鄉、張佳坊鄉、新泉鄉、萬龍山鄉。共有15個居委會、136個村委會。
蘆溪鎮面積:106.1k㎡ 人口:61754人 郵編:337053 代碼:360323101 
轄麥園、東橋、華光、衛前、花生堎等5個居委會,年豐、洋田、林家坊、陽穀陂、塘里、江霞、東陽、瑞泉、仁里、豐泉、高樓、水山、更田、山下、潭田、古城、溫埠、蔗棚、東渡、柳江、新田、路行、葛溪等個23村委會。鎮政府駐人民西路。
宣風鎮面積:101.4k㎡ 人口:34292人 郵編:337051 代碼:360323102 
轄萬壽街、水府街等2個居委會,栗灣、盤田、京口、虹橋、珠亭、排樓、橋頭、沂源、馬塘、里山、吐下、竹垣、茶垣等13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栗灣。
上埠鎮面積:76.9k㎡ 人口:36853人 郵編:337044 代碼:360323103 
轄解放路、南溪、河口、東方紅、板埠等5個居委會,鴨塘、江下、上埠、茶園、許家坊、渙山、中埠、坪里、九洲、山口岩、茅布嶺、龍王橋、下源等13個村委會。
南坑鎮面積:118.6k㎡ 人口:38552人 郵編:337037 代碼:360323104 
轄南坑街居委會,大嶺、雙鳳、石灰侖、金鉤灣、新尤、七保、乾村、南坑、團豐、窯下、兆佳、新坪、團群、阪田、圭田、妙泉、山田等1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大嶺。
銀河鎮面積:80.8k㎡ 人口:39166人 郵編:337051 代碼:360323105 
轄銀鳳居委會,河下、烏石、隴田、天柱崗、長竹、紫溪、鄧家田、京竹、墨溪、敖家坊、何家圳等1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李家莊。
源南鄉面積:36.4k㎡ 人口:14012人 郵編:337013 代碼:360323200 
轄章家陂、石塘、壋下、新下、南溪、石北、源溪、新棚、大平、龍泉等1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南陂。
長豐鄉面積:58.3k㎡ 人口:4212人 郵編:337038 代碼:360323201 
轄宗里、磨橋、滸嶺、半山、羊田等5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宗里。
張佳坊鄉面積:83.8k㎡ 人口:10798人 郵編:337045 代碼:360323202 
轄雜溪、瞿田、愚公、朋樂、三江口、坑口、報恩台、楊家田、李家坊、張家坊等1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張家坊。
新泉鄉面積:158.1k㎡ 人口:25108人 郵編:337046 代碼:360323203 
轄陳家坊、東安里、檀樹下、市上、新泉、顏家坊、堎下、移民、河坑、喬嶺、楊家灣、堎頭、沈子、石溪、龍王潭、大江邊、麻田、株木、東江、蔡家、長沖等21個村委會。鄉政府駐。
萬龍山鄉面積:147.7k㎡ 人口:12300人 郵編:337049 代碼:360323204 
轄新龍居委會,茅店、牛宕、桂花、三勤、黃江、龍山、三星、東坑、長嶺、隴上、南嶺、槽下、下村等1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東坑。

歷史沿革

三國東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將萍鄉從宜春劃出,設立萍鄉縣,縣治蘆溪古岡。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19年)一直為萍鄉縣治所在地。
1980年,同意萍鄉市設立城關區、上栗區、湘東區、蘆溪區(贛府字[1980]85號)。
1997年11月13日,國務院(國函[1997]100號)批覆:同意撤銷萍鄉市蘆溪區,設立蘆溪縣。
1990年2月17日,設立源南鄉(贛民字[1990]27號批覆)。1993年5月29日,撤銷南坑鄉,設立南坑鎮(贛民字[1993]65號批覆)。1995年12月12日,撤銷銀河鄉,設立銀河鎮(贛民字[1995]251號批覆)。
2000年,全縣轄5個鎮、7個鄉:蘆溪鎮、宣風鎮、上埠鎮、南坑鎮、銀河鎮、長豐鄉、張佳坊鄉、新泉鄉、麻田鄉、華雲鄉、萬龍山鄉、源南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3182人;其中:蘆溪鎮58052人、宣風鎮33024人、上埠鎮35766人、銀河鎮36843人、南坑鎮36455人、長豐鄉4259人、新泉鄉13066人、麻田鄉10212人、萬龍山鄉4624人、張佳坊鄉10205人、華雲鄉7302人、源南鄉13374人。
2003年9月4日,撤銷麻田鄉,成建制劃歸新泉鄉管轄;撤銷華山鄉,成建制劃歸萬龍山鄉管轄(贛民字[2003]213號批覆)。2003年底,總人口人27.4萬,其中非農人口4.3萬。
2004年,全縣轄5鎮5鄉:蘆溪鎮、銀河鎮、宣風鎮、上埠鎮、南坑鎮,源南鄉、萬龍山鄉、新泉鄉、張佳坊鄉、長豐鄉。
蘆溪鎮 2004年轄:衛前居委會、麥園居委會、東橋居委會、華光居委會、花生嶺居委會、年豐村洋田村、林家坊村、陽穀陂村、塘里村、江霞村、東陽村、瑞泉村、仁里村、豐泉村、高樓村、水田村、更田村、山下村、潭田村、古城村、溫埠村、蔗棚村、東渡村、柳江村、新田村、路行村、葛溪村。
宣風鎮 2004年轄:萬壽街居委會、水府街居委會、栗灣村、盤田村、京口村、虹橋村、珠亭村排樓村、橋頭村、沂源村、馬塘村、里山村、吐下村、竹垣村、茶垣村
上埠鎮 2004年轄:解放路居委會、南溪居委會、河口居委會、東方紅居委會、板埠居委會、鴨塘村、江下村、上埠村、茶園村、許家坊村、渙山村、中埠村、坪里村九洲村、山口岩村、茅布嶺村、龍王橋村、下源村
南坑鎮 轄:南坑街居委會、大嶺村、雙鳳村石灰侖村、金鉤灣村、新尤村、七保村、乾村、南坑村、團豐村窯下村、兆佳村、新坪村、團群村、阪田村、圭田村、妙泉村、山田村。
銀河鎮 轄:銀鳳居委會、河下村、烏石村、壠田村、天柱崗村、長竹村紫溪村、鄧家田村、京竹村墨溪村、敖家坊村、何家圳村。
源南鄉 轄:南溪村、章家陂村、石塘村、壋下村、新下村石北村、源溪村、新棚村、大坪村、龍泉村。
長豐鄉 轄:宗里村、磨橋村、滸嶺村、半山村、羊田村。
張佳坊鄉 轄:張家坊村、雜溪村、瞿田村、愚公村、朋樂村、三江口村、坑口村、報恩台村、楊家田村、李家坊村。
新泉鄉 轄:新泉村、陳家坊村、東安里村、檀樹下村、市上村、顏家坊村、堎下村、移民村、河坑村、喬嶺村、楊家灣村、堎頭村、沈子村、石溪村、龍王潭村大江邊村、麻田村、株木村、東江村、蔡家村、長沖村。
萬龍山鄉 轄:東坑村、茅店村、牛宕村、桂花村、三勤村、黃江村、龍山村、三星村、長嶺村、壠上村、南嶺村、槽下村、下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