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蘆筍莖枯病

藥用植物蘆筍莖枯病

藥用植物蘆筍莖枯病,又稱蘆筍莖腐病。主要為害莖、枝和葉。莖部初生紡錘形或線條狀暗褐色斑,周緣水漬狀,病斑漸擴大,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繞莖或枝一周后,致病斑上部乾枯,似火燒狀,不僅影響下年嫩莖的質量,甚至造成絕產絕收,成為蘆筍生產中的毀滅性病害。

疾病名稱

藥用植物蘆筍莖枯病
蘆筍莖枯病蘆筍莖枯病

基本概況

蘆筍 學名 Asparagus officinalis L.別名石刁柏,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著名的藥用蔬菜。以根部入藥。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都在栽培。

基本症狀

又稱蘆筍莖腐病。主要為害莖、枝和葉。莖部初生紡錘形或線條狀暗褐色斑,周緣水漬狀,病斑漸擴大,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繞莖或枝一周后,致病斑上部乾枯,似火燒狀,不僅影響下年嫩莖的質量,甚至造成絕產絕收,成為蘆筍生產中的毀滅性病害。

病因原理

 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 稱天門冬擬莖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形成於子座中,單生或2—3個聚生,扁球形至近三角形,黑色,孔口突出,近孔口處壁厚。分生孢子角乳白色,a型分生孢子長橢圓形至梭形,無色,單胞,兩端各具1油球,大小7.5—10.0×2.5—3.0(μm)。此外,還有b型和中間類型的分生孢子。生長適溫10—30℃,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5℃。在PH5—10的培養基上均可生長,以PH7最佳。光照能誘導分生孢子器產生。

發病條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田間或堆積在田埂上的枯老病殘株上的分生孢子器,在高濕條件下釋放出分生孢子進行侵染,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莖、枝及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隨雨水沿莖枝向下流,致莖基部形成大量病斑,或引起流行。該病早春始發,均溫15℃潛育期7—10天,多經5—10天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為秋季侵染源。該病多在梅雨或秋雨連綿的季節發生流行,均溫19.8—28.5℃進入盛發期,連陰雨或颱風暴雨後病情加劇,施用氮肥過多或缺乏,或土壤濕度大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防治方法

防治該病需從秋、冬季田間衛生入手,加強栽培管理,配合藥劑防治對壓低冬季田間菌源及減輕下年田間病情具明顯作用。(1)目前在缺少抗病品種情況下,應推行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早春先採收綠蘆筍,留母莖的時間適當向後推遲,提高寄主抗病力。(2)收穫時沿土表割除,將枯老病殘深埋或燒毀,並注意清除雜草。(3)在春、夏季采筍期或割除老株留母莖後,對重病田在根盤表面和嫩莖及嫩枝抽蔓期進行噴藥保護。可防止幼筍出土即受病菌侵染,還可保護所留母莖免受大氣中病原菌為害。藥劑可選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BO—10水劑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3—4次,遇雨適當增加次數,雨後及時補噴。重病區尤其要抓住筍株易被侵染的幼嫩期及時防治,40天以上筍株抗病力雖逐漸增強,但也要抓住培土前或採收結束扒土後2—3天曬根盤時進行噴藥保護,並注意合理混用或輪用。(4)有條件的用10%百菌清重煙劑9—10.5kg/hm2,放煙0.5小時後煙雲逐漸沉降到蘆筍植株上,防效80%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