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搪瓷

藝術搪瓷是以金、銀、銅、鎳、鉑為基材,經精巧加工成坯,後施搪瓷釉而得的搪瓷製品。又稱琺瑯。具有藝術欣賞價值。

藝術搪瓷

藝術搪瓷源出於玻璃裝飾金屬。公元前13~前11世紀,美錫尼的金屬工藝品中出現最早的琺瑯裝飾。羅馬帝國時期出現燒在青銅器上的嵌絲琺瑯和無絲琺瑯。11~15世紀陸續發展了剔花琺瑯、浮雕琺瑯、透光琺瑯、畫琺瑯等。中世紀時很多金屬製品都用琺瑯裝飾成工藝品,甚至連兵器、馬飾和家用器具都以琺瑯裝飾。中國宮廷中桌椅、床榻、掛屏等,以及法國封建莊園的室內天花板和牆壁上也用琺瑯裝飾。16世紀後,越來越多的陳設品開始用琺瑯進行裝飾。
藝術搪瓷一般按製作方法分為嵌絲琺瑯、剔花琺瑯、浮雕琺瑯、畫琺瑯、透光和鑲包琺瑯等。
嵌絲琺瑯 又稱掐絲琺瑯、嵌線琺瑯。把金屬扁絲彎曲成圖案輪廓焊在金屬坯件表面,形成紋樣空穴,填入彩釉料,烘乾後燒成、磨光而成。是藝術搪瓷最早盛行的一種。中國琺瑯工藝以嵌絲琺瑯為主,以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的藍色調釉製品尤為著稱,世稱景泰藍
剔花琺瑯 又稱鏨胎琺瑯、凹凸琺瑯。在金屬坯件表面鏨刻、鑿槽、挖穴,剔成凹坑,留出凸露金屬絲,或用模型鑄出凹坑圖案,然後於凹坑內填入琺瑯釉,經燒成、磨光而成。適用於稍厚的紫銅或其他金屬坯件。11世紀起在西歐盛行剔花琺瑯,在中國也有發展。
浮雕琺瑯 又稱淺雕琺瑯。在金屬坯件表面雕刻形成層次高低的淺浮雕,以透明或半透明琺瑯釉填平,燒成後琺瑯釉厚薄不同,透過釉層,顯現浮雕圖案。13世紀後期盛行於義大利,並流行到西班牙、德國等地。在中國常用在銀坯上,製品稱為銀藍
畫琺瑯 又稱里摩日(法國畫琺瑯著名產地)。在金屬坯件上先塗燒均勻的淡色釉,再用白色或其他不透明色釉勾出圖案輪廓線,然後著上彩釉,各色釉料間不用金屬絲分隔,而是將相鄰色釉烘乾再上另一色釉防止串色。畫琺瑯始於15世紀中期。以16世紀法國里摩日工場製作的有立體感的灰色調畫琺瑯最為著名。中國17世紀末的廣東琺瑯屬於歐洲傳入的畫琺瑯,又稱為洋瓷,中國北方稱其為燒瓷,南方稱其為燒青。
透光琺瑯 又稱透明琺瑯、鏤空琺瑯。把金屬扁絲相互焊接組成透空框格或在金屬坯件上鏤空穿透,用雲母或鋁、銅片作為托片,填入琺瑯釉料,燒成後除去托片,磨光產生似鑲嵌彩色玻璃窗戶的效果。14世紀始於法國。
鑲包琺瑯 又稱鑲嵌琺瑯。在圓雕和深浮雕的金屬坯件上嵌塗半透明或不透明琺瑯釉料,然後燒成。14世紀末至17世紀時在歐洲廣為流行。
其他琺瑯 各種藝術搪瓷製作方法有時在金屬坯件上混合使用。例如中國在嵌絲和剔花琺瑯器件上留出部位再加工成畫琺瑯,稱錦地開光。日本在嵌絲琺瑯製作時分多次局部填燒琺瑯釉,每次燒成前取下掐好的金屬絲,形成沒有絲的嵌絲琺瑯,具有畫琺瑯與嵌絲琺瑯之間的藝術效果。20世紀中期,中國還套用噴花和繪畫技藝,在鋼板坯件上製作成繪畫藝術搪瓷和鑲拼大型藝術搪瓷壁畫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