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頰玫瑰鸚鵡

藍頰玫瑰鸚鵡

藍頰玫瑰鸚鵡(學名:Platycercus adscitus)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美麗。頭頂、頸部和耳羽為淺黃;臉頰上方、鳥喙和眼睛之間為白色;鳥喙灰白;虹膜深棕。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澳洲昆士蘭、約克角半島、新南威爾斯等處。

基本信息

概述

點擊查看大圖
【物種名稱】 藍頰玫瑰鸚鵡
【又 名】淡頭玫瑰鸚鵡褪草玫瑰鸚鵡
藍頰玫瑰鸚鵡藍頰玫瑰鸚鵡

【拉丁學名】 Platycercus adscitus
【英文名稱】 Blue-cheeked Rosella 、Pale headed Rosella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

整體概述

身長:30公分(12吋)
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Pale-headed Rosella(Platycercus e. palliceps)
外型:這種鸚鵡頭頂、頸部和耳羽為淺黃;臉頰上方、鳥喙和眼睛

藍頰玫瑰鸚鵡藍頰玫瑰鸚鵡
之間為白色;臉頰下方和翅膀內側覆羽為藍紫色;胸部上方淺\黃,許多鳥會帶些黃色;胸部下方和腹部為淺藍色,到兩側漸漸變為藍綠並混有些黃色;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帶有細微的深色滾邊;頸部、背部和肩膀的羽毛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淺\黃滾邊,到了肩膀漸漸變為藍綠色;翅膀中央內側覆羽為黑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和外側中央覆羽為淺藍紫色;背部下方藍綠色,到了尾羽上方漸漸變為黃藍色;尾巴內側覆羽紅色,上方的中間覆羽深古銅綠色,到了與間變為深藍色,尾巴內側淺\藍;鳥喙灰白;虹膜深棕。母鳥的翅膀內側帶有白色的條紋,體型略小。幼鳥體色較深,通常頭部帶有些灰色和紅色的羽毛;翅膀內側帶有淺色條紋,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藍頰玫瑰鸚鵡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開闊的林地、少許樹木生長的乾燥草地、農耕區、充滿樹木的牧地、水源流經的林地;在某些地區他們也會在濃密的森林邊緣或是樹木茂密的沼澤區活動。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小群體在地面覓食,偶爾會沿著道路兩側活動;在濃密林區活動時,相當難以察覺,因為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偶爾會和瑪莉環頸鸚鵡(Mallee Ringneck)、紅翅鸚鵡(Red-winged Parrot)一起群聚活動;在中午炎熱的時候大多躲在高大的桉屬植物上休息乘涼,偏好較外側的枝幹,理毛和磨嘴清理等;僅有在非常乾燥的沿海地區才會有著遷移尋找食物的習性;他們飛行的速度相當快,成波浪狀,儘管飛行很長的距離還是能夠維持相當的高度,時常會伴隨刺耳的鳴叫聲,和東部玫瑰鸚鵡(Eastern Rosella)很相似,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食物:藍頰玫瑰鸚鵡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有時會前往農耕區覓食,偶爾會造成果園和穀類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
【地理分布】 棲息地:昆士蘭、約克角半島、新南威爾斯等處
【繁殖】
【保護級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