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腹佛法僧

藍腹佛法僧

這裡的樹林潮濕開放,是幾內亞的特點,允許更多的光線通過。 但是在很多時候,也出現在其他各種各樣的棲息地,雖然比較少見。 在象牙海岸,可聚3至6隻的小群(最多時可聚20隻)。

外形特徵

藍腹佛法僧體長28~30厘米,雌鳥體重112~178克,雄鳥體重110~150克,是中型攀禽。眼先和眼睛後面的一小點區域是黑色,頂部略有棕色,其餘的頭部,頸部,喉嚨,下頦和胸部淺黃色或灰白色,臉幾乎白色。這種大面積的白灰色羽毛與身體的下半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下體,背部,臀部和尾巴具有一種燦爛的深藍色調,尾巴淡藍色,腹部,兩翼及尾下覆羽暗深藍色。在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上有2至3英寸寬的亮藍色光澤。尾巴的底面藍色。鳥喙黑色,虹膜黑褐色,腿深橄欖綠色。幼鳥的顏色比成鳥暗淡和缺乏光澤。
嘴頗長、直而側扁,嘴峰微彎;嘴裂寬,但嘴在嘴角處的寬度約為嘴峰的一半長度;有發達的嘴須。上嘴近先端有缺刻,鼻孔裸露;中趾與內趾並連至最末一個關節,與外趾僅在基部並連;尾羽和飛羽數目與蜂虎科同,但尾呈方形或近楔形;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

棲息環境

該種幾乎完全只限於在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地占主導地位。這裡的樹林潮濕開放,是幾內亞的特點,允許更多的光線通過。但是在很多時候,也出現在其他各種各樣的棲息地,雖然比較少見。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熱帶雨林附近的林帶,種植園,草原,茂密的樹林,以及沼澤和溪流的邊緣的叢叢棕櫚樹間。

生活習性

成對或聚小群生活。在一些地區,這個品種是很不合群。在象牙海岸,可聚3至6隻的小群(最多時可聚20隻)。它們整天生活在一起,用類似哭的沙啞鳴叫聲保持聯繫。常見單獨或成對停立於視野廣闊的位置,如疏林或耕地高樹頂層的枯枝上,空曠處的電線、電線桿上。飛行不規則,方向顛簸不定;偶爾起飛追捕過往昆蟲,或向下俯衝捕捉地面昆蟲,飛行姿勢似夜鷹,怪異、笨重,胡亂盤旋或拍打雙翅,三兩隻鳥有時於黃昏一道翻飛或俯衝,求偶期尤是,有時遭成群小鳥的圍攻,因其頭和嘴看似猛禽。取食一般在地面,捕獲餌物時有就地吞食,有銜回棲息位才吞食;食物以昆蟲為主,包括白蟻、金龜子、龍虱、蟋蟀、蝗蟲、蛾類及其他鞘翅類,也吃蜥類、蛙類。叫聲,為帶摩擦音似“嘎嘎”的尖叫聲,求偶活動時更覺噪耳。

分布範圍

藍腹佛法僧分布圖
分布於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象牙海岸,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蘇丹南部,蘇丹,多哥。
旅鳥:茅利塔尼亞。

繁殖方式

藍腹佛法僧是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它們領地意識很強,在求偶期會為了領地而爭鬥。這個非洲物種將巢建在離地面10米以上的樹洞裡。產卵期從4月至7月,在象牙海岸南部、塞內加爾和甘比亞也發生在2月至9月。

亞種分化

無亞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