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磯鶇

藍磯鶇

藍磯鶇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是中等體型的青石灰色磯鶇,雄鳥上體幾乎純藍色,兩翅和尾近黑色;下體前藍後栗紅色。雌鳥上體藍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體棕白,各羽綴以黑色波狀斑。主要為留鳥,部分夏季遷徙。在山地主要食昆蟲,對於山林有益。分布廣泛,為留鳥及候鳥,見於歐亞大陸、中國、菲律賓、東南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是馬爾他的國鳥。

基本信息

簡介

藍磯鶇藍磯鶇

雄性成鳥(夏羽)上體自額至尾上覆羽,頭和頸的兩側,下體自頦至胸等部均輝藍色;眼先近黑;翅上的小覆羽藍色,余羽均黑褐,而外狹緣以藍色,大覆羽和次級飛羽大多微具白端;尾羽黑,羽緣帶藍。下體自胸部以下純栗紅色;腋羽亦同色。

特徵

至秋。自頭頂至上背各羽的端部轉為黑褐色,並貫以黑褐色橫斑;下背至尾上覆羽,黑斑較微,而具棕白色羽端;翅上的內側覆羽與下背同色,余羽黑褐,而具明顯的棕白色羽端。下體自頦至胸均藍,各羽端部棕白,並具黑褐色次端斑;後面栗紅色各羽均具棕白或白色羽端,並大都更貫以黑褐色次端斑,有的羽還帶些藍色。

隱約具有黑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藍,各羽具白端及黑褐色次端斑;兩翅和尾與雄鳥相似,但較蒼淡,翅上的覆羽和飛羽均綴以白緣;眼先污白;頰和耳羽暗褐,而綴以白色細點。頦和喉及喉側等均白或棕白色,各羽均緣以圈狀黑斑;胸以下略同,但這些圈狀斑卻轉為橫斑;尾下覆羽棕色更著。喉的中央有時並無斑雜,但此部並不成為一個塊斑狀。

雄性幼鳥(采自8月間)上體淡藍,自額至上背各羽端部具有棕白色點斑,並緣以黑端;下背和腰各羽均具白端,並貫以黑斑;翅上各羽、尾上覆羽以及尾羽均具棕或棕白色羽端。下體與雌性成鳥的秋羽略同,但下腹或全部或僅中央為棕白色而微具黑斑。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虹膜暗褐;嘴近黑(♂),或暗褐(♀和幼鳥);腳和趾均黑褐色。

叫聲:恬靜的呱呱叫聲及粗喘的高叫聲,以及短促甜美的笛音鳴聲。

雄鳥暗藍灰色,具淡黑及近白色的鱗狀斑紋。腹部及尾下深栗或於亞種pandoo為藍色。與雄性栗腹磯鶇的區別在無黑色臉罩,上體藍色較暗。雌鳥上體灰色沾藍,下體皮黃而密布黑色鱗狀斑紋。亞成鳥似雌鳥但上體具黑白色鱗狀斑紋。

分布狀況

分布圖分布圖

分布廣泛,為留鳥及候鳥,見於歐亞大陸、中國、菲律賓、東南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島、貴州、雲南,西至西藏南部芒康和聶拉木新疆西部天山,留鳥,偶見於台灣。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歐洲南部,從地中海岸往北到法國南部、瑞士、奧地利,往南到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往東經阿爾巴尼亞、希臘到土耳其小亞細亞、巴勒斯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高加索、中亞天山和喜馬拉雅山區等地。

生活習性

食性

藍磯鶇藍磯鶇

主要以甲蟲、金龜子、步行蟲、蝗蟲、鱗翅目幼蟲、蜂、毛蟲、蜻蜓、叩頭蟲等昆蟲為食,尤以鞘翅目昆蟲為多。

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地上覓食,常從棲息的高處直落地面捕獵,或突然飛出捕食空中活動的昆蟲,然後飛回原棲息處。繁殖期間雄鳥站在突出的岩石頂端或小樹枝頭長時間的高聲鳴叫,昂首翹尾,鳴聲多變,清脆悅耳,也能模仿其他鳥鳴。在山地主要食昆蟲,對於山林有益。

遷徙

主要為留鳥,部分夏季遷徙

生活環境

藍磯鶇藍磯鶇

常棲於突出位置如岩石、房屋柱子及死樹,沖向地面捕捉昆蟲。主要棲息於多岩石的低山峽谷以及山溪、湖泊等水域附近的岩石山地,也棲息于海濱岩石和附近的山林中,在西藏也出現在海拔3900m以上的河石灘灌叢,冬季多到山腳平原地帶,有時也進到城鎮、村莊、公園和果園中。常停息在路邊小樹枝頭或突出的岩石上、電線、住家屋頂、古塔和城牆巔處。

繁殖方式

藍磯鶇藍磯鶇

4月下旬開始產卵。繁殖期向間雄鳥常站在巢附近突出的岩石頂端或小樹頂枝上高聲鳴叫,時而飛去又飛回,或從一處飛向另一處,時而又將尾呈扇形散開和翹到背上。通常營巢於溝谷岩石縫隙中或岩石間。

巢呈杯狀,結構較為粗糙,主要由苔蘚、細枝、枯草莖和草葉等材料編織而成,內墊有細草莖和草根。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僅協助運送巢材。

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淡藍色或淡藍綠色、有的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點,的大小為24-29mm×18-21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警戒,孵化期12-13天。

雛鳥晚成性,雌雄鳥共同育雛,在巢17-18天。

種群狀況

藍磯鶇藍磯鶇

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