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鎮

藍田鎮

藍田鎮為地名,我國同名鄉鎮主要有: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該鎮地處漳州市區東大門,西鄰步文鎮,‘北鄰朝陽鎮,東鄰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龍海市榜山鎮,南面和龍海市顏厝鎮隔江相望,全鎮轄區總面積32.2平方公里,人口3萬餘人,下轄3個社區居委會,8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藍田鎮藍田鎮

藍田鎮地處漳州市區東大門,位於117°41′E-117°45′E, 24°29′N

-24°32′N之間,地處漳州平原中部,東與漳州台商投資區、龍海市接壤,南隔九龍江西溪與龍海市相望,西鄰步文鎮,北依朝陽鎮,屬漳州市新城區的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藍田鎮境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屬會稽郡,建安初年屬會稽郡侯官縣;三國時吳永安三年(260年)屬揚州建安郡東安縣;晉太康三年(282年)屬晉安郡晉安縣。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隸屬南安郡,境地屬龍溪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龍溪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屬豐州(治在南安)龍溪縣;貞元初廢豐州併入泉州(治在今福州);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龍溪置武榮州(治在南安),境地屬武榮州龍溪縣。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置漳州。其時,境地仍屬武榮州龍溪縣;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治在晉江),境地屬泉州龍溪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龍溪縣屬漳州,境地屬漳州郡龍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漳州為漳浦郡,境地仍屬龍溪縣;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復名漳州;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遷於龍溪縣鳳高山桂林村(今屬薌城區),龍溪縣成為附廓縣,境地屬之。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稱南州,境地屬南州龍溪縣。

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復名漳州,境地屬漳州龍溪縣。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為漳州路,境地屬漳州路龍溪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為漳州府,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清仍屬漳州府龍溪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漳州府為福建省西路道,龍溪縣屬之,境地屬龍溪縣第四區;民國3年西路道改為汀漳道;14年廢道,龍溪縣隸屬福建省;22年龍溪縣屬龍汀省;民國23年7月,龍溪屬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翌年10月,改第六為第五行政督察公署,境地仍屬龍溪縣第四區。

民國26年,境地仍屬第五行政督察公署龍溪縣第四區。

1949年9月19日龍溪縣城解放;20日龍溪縣全境解放。境地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龍溪縣人民委員會;10月,龍溪屬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境地仍屬龍溪縣。

1950年4月1日,境地屬漳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龍溪縣第六區;10月,改屬福建省人民政府龍溪地區專員公署龍溪縣,仍為第六區。1952年,歸第十區,境地分屬龍溪縣第十區。1956年,境地屬龍溪縣東嶼區;1957年,東嶼區改名為東山區。1958年撤區並鄉;同年9月撤銷鄉的建制,成立衛星人民公社,境地屬龍溪縣衛星人民公社。1959年3月,衛星人民公社更名為步文人民公社。

1960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龍溪、海澄合併為龍海縣,境地屬龍海縣步文人民公社,境地屬龍海縣步文公社。

1967年6月,境地屬龍溪專區龍海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4月,成立步文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隸屬龍海縣革命委員會,境地屬之

1980年10月,龍海縣革命委員會改為龍海縣人民政府;12月步文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步文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步文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步文鄉人民政府。1985年6月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境地屬漳州市龍海縣人民政府步文鄉。1991年12月,經龍海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步文改鄉為鎮;1992年1月1日,步文鎮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境地屬之。1993年5月,龍海縣撤縣建市,境地屬龍海市步文鎮。

1996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漳州市龍文區;1997年元月1日,漳州市龍文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同時成立藍田鎮,境地屬漳州市龍文區。

行政區劃

景山社區 鶴鳴社區 毅陽社區 藍 田村 蔡坂村 東嶼村 梧橋村 西坑村
湘橋村 小港村 圳頭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9089
20130
18959
家庭戶戶數 8261
家庭戶總人口(總) 31312
家庭戶男 16044
家庭戶女 15268
0-14歲(總) 7040
0-14歲男 3807
0-14歲女 3233
15-64歲(總) 29685
15-64歲男 15242
15-64歲女 14443
65歲及以上(總) 2364
65歲及以上男 1081
65歲及以上女 128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683

氣候環境

藍田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平均氣溫21.4℃,年降雨量1400-1500㎜,無霜期可達334天。土壤以磚紅壤性紅壤和水稻土為主,優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為農業和林業的多種經營活動提供極有利的條件。

基礎設施

藍田鎮屬於漳州平原的一部分,境內水系發達,全省第二大河流九龍江沿鎮南邊緣向東環流而過,南瀕九龍江西溪北岸與龍海市顏厝鎮隔江對望,北臨九龍江北溪南岸,九十九灣穿境而過,此外還有坑塘等遍布。全鎮轄區總面積32.2平方公里,人口3萬餘人,耕地面積4000畝。下轄2個社區居委會,8個行政村。該鎮區位優越,迎賓大道、水仙大道、江濱大道、漳龍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與廈、漳、龍高速公路入口處的最近距離僅2公里。交通活躍,信息靈敏,具備第二、第三產業大發展的條件。

藍田鎮地勢平坦,南臨九龍江西溪,水資源豐富,擁有兩座水庫:長山水庫和撲船水庫,展農業的條件優越。建鎮以來,他們按照“在特色上創優勢,在開發上創新業”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高優精緻農業。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小城鎮建設和新村建設,投入大量資金髮展農村基礎設施。現在,他們已全面實現了村村通路、通水、通電,廣播、電視、通訊設施及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藍田鎮的對外開放條件更加成熟。

旅遊資源

藍田鎮成立於1997年3月,歷史上文化鼎盛,明清時期有多人出任刑部主事、杭州知府等職,據說小港村開社祖先唐進文系宋朝宮庭里皇子、公主們的老師,轄區內古厝大宅櫛次磷比,文化氣息濃厚,是當代書畫名家黃稷堂的故里,還有許多歷代皇帝賜封的“文魁”“武魁”等牌匾,林閣老墓、牌坊都在此,展示著藍田鎮淵遠的人文氣息。

擁有許多文物古蹟,初步形成以省級重點風景區“雲洞岩”為中心,以龍文塔、瑞竹岩、石室岩、江東橋、萬松關為依託,以北溪江東和江濱路沿江為襯托的城郊型“山水”風景旅遊區大框架。景區內有許多名人摩崖石刻,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有歷史悠久的“仙亭岩”“崇真庵”“天定樓”, 檀林自然村有“威惠廟”,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祠堂有歷代皇帝賜封大匾“文武進士”等十一個古蹟名匾。

近期規劃

到2010年全鎮土地總面積2350.79公頃,其中:農用地783.06公

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31%(其中耕地277.64公頃,占35.461%、園地134.59公頃,占17.19%、林地199.03公頃,25.41%、其它農用地171.80公頃,占7.31%);建設用地1394.4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59.32%(其中城鄉建設用地1325.35公頃,占61.43%、交通水利等其他用地69.07公頃,占5.00%;);未利用地173.3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7%。近期建設占用總量控制在260.72公頃之內,其中占用耕地170.06公頃。到2010年全鎮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9.48公頃。

產業結構

藍田鎮臨近漳州市區,接受經濟輻射作用較大,是龍文區主要工業生產基地。近年來積極調整工業結構,不斷增資擴產,現已形成了木材加工、家具製造、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築建材等四大主導產業。農業方面主要發展食用菌、茭白筍種植和養殖業等城郊型高優農業。

工業方面。積極調整工業結構,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一批民營企業發展步伐加快,不斷增資擴產,現已形成了木材加工、家具製造、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築建材等四大主導產業,擁有各類企業930家,其中木材加工企業755家,家具製造企業79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家,建築建材企業9家;外資企業3家;已培育堯富家具等16家規模工業企業。其中堯富家具、裕興果蔬、東方食品、嘉億制罐四家企業年產值上億元。2005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6.03億元。

農業方面。主要發展食用菌、茭白筍種植和養殖業等城郊型高優農業。目前全鎮已種植木耳3000萬袋,蘑菇2.6萬平方,茭白筍、蔬菜1000畝,養殖家禽5.1萬隻,生豬1.1萬頭。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680元,2006年農業產值1.045 億元。

社會事業

轄區內有中學1所、完全國小10所、幼稚園16所。鎮、村兩級各興辦文化技校,已初步形成普教、成教、幼教、職教全面發展的教育格局;國小的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達到省頒標準。該鎮積極開展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5%,被評為省“科技示範鎮”、市第九屆“文明村鎮”。堅持抓好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單位、文明村、戶的評比創建活動,共有2個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小港村被列為省、市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