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泉

薛敏泉

薛敏泉 (1908—1954),福建閩侯人。黃埔軍校第六期、陸軍大學第十一期畢業。1947年3月任第1戰區洛川指揮所參謀長,1948年4月任西安綏靖公署副參謀長。1949年1月任第76軍中將軍長,12月代理第7兵團副司令官, 後赴台灣。1954年12月20日病逝。

基本信息

簡介

薛敏泉 (1908—1954,)中將,號貴生,福建閩侯人。黃埔軍校第6期交通科、陸軍大學第11期畢業。1937年任陸軍大學教官,1939年任第71軍36師參謀長,1940年任西北游擊幹部訓練班總隊附,1942年任第16軍少將參謀長,1945年1月任第1軍78師師長,5月改任第91軍新編4師師長,1946年6月任第1戰區副參謀長,1947年3月任第1戰區洛川指揮所參謀長,1948年4月任西安綏靖公署副參謀長,12月任第12編練處新兵訓練總隊總隊長,1949年1月任第76軍中將軍長,12月代理第7兵團副司令官, 12月25日在四川三台按照裴昌會起義命令派人與解放軍聯繫起義。後赴台灣,1954年12月20日病逝。

生平

薛敏泉1937年陸軍大學畢業以後因成績優異留校當了一陣教官,主講拿破崙戰史,1939選擇了投歸胡宗南麾下,被長期安排擔任教育和參謀工作,成了胡系中較為出色的參謀人員之一。當時在國軍內部有三大參謀長之名(郭寄嶠、趙家驤、盛文),而在胡宗南系統中也有三大參謀長,薛敏泉即是其中之一,另兩人則是羅列和盛文。在經歷過七年抗戰之後,胡宗南為了培養薛敏泉的資歷,終於把薛調去當78師師長。但還沒到與日軍或者是之後的解放軍交戰時,就又給調到了西安綏靖公署當副參謀長。在那裡,薛敏泉和參謀長盛文一起出謀劃策,制訂了進攻延安的作戰計畫。在占領延安後,又參與制訂了一系列與解放軍的作戰計畫。

要說薛敏泉的參謀業務那是絕對具備出色水準的。遺憾的是,沒有任何帶隊作戰經驗的薛敏泉在制訂作戰計畫時,注定了他只能紙上談兵。許多被他所認為合理的布置,套用到野戰部隊的實際行動上便成了十分的不合理,弄的前線作戰的將士們怨聲載道。想要靈活處置一下,薛敏泉又大吵大鬧說不尊重參謀長的獨立指揮權。結果是,胡宗南仍然重用薛敏泉等參謀人員,並且為了完善他們的資歷,還陸續把他們外放當軍長,首先就是盛文當上了第3軍軍長,接著在繼李日基的76軍覆滅之後,薛敏泉也被外放,當上了第四次重建的76軍的中將軍長。

也許是這個76軍太不經解放軍打了。當薛敏泉把76軍重新組織起來後,胡宗南不敢輕易使用,就把這個部隊一直放在漢中,不打仗光駐防總不會有什麼問題吧?就這樣,薛敏泉的76軍在漢中過了三個月的“休閒”時光,此後又奉命開赴四川,成了第一支入川的胡系部隊。這樣一來,76軍自從重建開始,就沒有和解放軍交過手的記錄,薛敏泉也奇蹟般的躲過了1949年6月的胡系部隊軍長大換血事件,因為在胡宗南指揮的所有軍級單位中,只要薛敏泉等三名軍長沒有挪窩。

76軍進入四川後被布置在三台和南部地區,一直到1949年底仍然沒有參戰的機會。到是薛敏泉在胡系大軍齊集成都前夕,被火線提拔為第7兵團副司令官。這主要是因為胡宗南對7兵團的司令官裴昌會不放心,想讓薛敏泉以兵團副司令官的名義把7兵團的三軍統一指揮起來,以起到成都決戰的應有作用。然而,薛敏泉的資歷雖然很完整,但是在軍隊中的威信卻不高,除了他的76軍可靠外,周文韜的17軍和劉勁持的98軍都不聽他的話,此外作為第7兵團司令官的裴昌會還給薛敏泉發來要求他參加起義的電報。

薛敏泉接到電報後找來周、劉兩位軍長打算拒絕裴昌會的要求,並指揮三個軍跑大巴山打游擊。可周、劉兩人都有自己的打算,首先兩人就聯合反對打游擊,說游擊戰是共產黨的拿手活,和他們打游擊那等於是找死。接著劉勁持就主張聽裴司令官的話,周文韜則在一旁不發表意見。薛敏泉見一人反對一人不表態,自認沒有能力繼續維持7兵團的完整,也就帶著76軍自尋出路了。

成都放棄後,薛敏泉鑒於形勢發展,被迫接受了投誠的結局。但是他打心眼裡抗拒這個結果,再加上他的妻兒已經去了台灣。於是他藉口去重慶探望76軍家眷,悄悄的離開了部隊。在經過十來天的藏匿後,取道前往香港,並成功的進入了台灣。薛敏泉到台後並沒有受到重用,外加胡宗南的失勢,許多胡系軍人都被迫賦閒。薛敏泉空掛著戰略計畫研究委員的委員之名,於1954年12月20日便過早的離開了人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