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葉子

薔薇葉子

《薔薇葉子》系作者邵燕祥近年來發表的雜文、隨筆精選集。作者以犀利的筆鋒,談古論今,說人道事,意近卻是旨遠,直薄所指而含蓄蘊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煩,讀之不忍釋卷。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意近卻是旨遠,直薄所指而含蓄蘊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煩,這就是雜文隨筆的魅力。《思想盛宴文叢:薔薇葉子》系作者邵燕祥近年來發表的雜文、隨筆精選集。非同於一般感想式的文章,作者以犀利的筆鋒,談古論今,說人道事,以思想者的深度啟迪眾人,讀之令人不忍釋卷。

作者簡介

邵燕祥,浙江蕭山人,1933年生於北平。從1946年在《新民報》北平版副刊發表小品《鳥語》至今,已50年。其間有20年基本上不得發表作品;50年代出版過《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等詩集,80年代以來除了詩兼寫雜文,結集有《邵燕祥抒情長詩集》、《邵燕祥詩選》及雜文隨筆集十餘種。

圖書目錄

總序
小引
薔薇葉子
防人?不防人?
再說醜聞
溫馨提示
投機
請巡視幾座縣城
想起了許地山
“組織”與“關心”
試試降下一級看
瞎擔心
也還是“團體的自大”
想起了中國的抗日老兵
可是“創收”二字了得?
“苟……時代”
釣魚何須“考”
從下向上流動
關於“兩頭真”
“維權”與“維穩”
講話沒有不重要的
“號召”和“回響”
與勞動有關
你可知道“文官果”?
明也不明?刨根問底
“官方獸醫站”
想起了阿利雅
十二月七日
一位吹蘆笛的民間歌手
記住孫中山的半句話
納稅人的權利
“必”與“不必”
面對三門峽庫區移民
也說“紅旗下的蛋”
所謂知識分子架子
“國”字號的命名
台灣也有的
“萬國菁華齊採擷”
北京戶口
幸福不是口香糖
可悲的“35歲現象”
極端思維
奢華之夜
俗話兒說
錢到留名
無形的辮子
箱底的舊衣裳
羅丹早說過
長大了乾什麼
支持阮儀三
——也談文物性建築的搬家
人與文
何滿子:特立獨行的人與文
讀“另一個方唐”
邂逅舊書
補白一則·魯迅為曹父書寫碑文手跡郵失
曹老先生教澤碑已立
謁緣緣堂
華君武的一幅漫畫
[附錄]也談《華君武的一幅漫畫》
王世襄:一個精神貴族的一生
——讀張建智新著《王世襄傳》
傅斯年、鄭振鐸的兩件舊事
很像芸齋小說
瑣屑憶宗江
屠岸舊體詩作漫評
冰心諍言一片冰心
牛漢:當代詩人第一
目擊者誰?
——讀章詒和小說《劉氏女》
有一句話讓我怦然心動
書的序
為章仲鍔《磨稿齋拾遺》作序
公劉詩新選木《乾涸的人字瀑》序
苦難的見證
——高野詩集《一棵開花的樹》序
《野百合花環》自序
《邵燕祥詩選》序
為何滿子手書詩稿作序
朱淼水《蕭山舊事散記》序
《南磨房行止》序
郭慕岳《被革命同憶求》序
為《夜航船》一括作序
《吳小如先生自書詩》序
事情和意思
牢頭獄霸引起的聯想
遊客斷想
“懂政治”與“不懂政治”
誰能對自己“三七開”?
——夜讀抄
光和影
周恩來對郭、老、曹的“知己”之誼
[附錄]郭沫若與於立群是如何結識的
學電腦
關於一則“傳聞”的辨偽
[附錄]毛遠新再談毛澤東1976年狀況
粗鄙不是力量
“灰色童謠”試解
“臣民”辨
學外文
知否黃蓋其人
公民挨打的地方
讀者來信·關於“陳毅是個好同志”
信訪制度存廢議
用文學作品進行歷史教育?
附逆的時機
奇怪的“批評”
致謝泳,憶從前
中央特偵組舊聞一則
待要違心到幾時?
媒體人的聲音,就是“炒作”嗎?

文摘

防人?不防人?
《血色黃昏》一書作者老鬼(馬波),在《炎黃春秋》著文懷念胡耀邦,說胡耀邦說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
耀邦是把俗諺中的兩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拆開了,同意頭一句,修改第二句,原說“防人之心不可無”,耀邦卻主張不設防。仁厚之心可見,但他在跟懷著“害人之心”者相處或周旋時,便吃虧在這個沒有防人之心了。
讀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一書,她因父親病危趕回北京,在汽車上聽到了哀樂和訃告,“播音員的聲音使我腦子裡頓時一片空白,無聲的淚水似乎洗掉了所有的一切。此刻只有一幅莫名其妙的‘農夫與蛇’的畫面,慢慢地,慢慢地,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地占據了我的整個腦海和視野……”
而不同於伊索寓言,這裡從凍儒到復甦到咬人的蛇不止一條!
防人?不防人?防人之心不可無,還是像害人之心一樣亦不可有?
問題是防什麼人?怎樣防?
或者,換一個提問的角度:防蛇之心“也不可有”嗎?
2009年11月13日
再說醜聞
我曾說過“沒有醜聞是最大的醜聞”,現在時不時可見醜聞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先是作為黨的喉舌的紙面媒體有節制地公布一些可稱醜聞的大小案件,有的是已經查處的,有的是雖未結案但已內定了處理辦法的,讓原先只從小道聽說醜聞卻不見“領導”的動靜,而不滿於信息不足的讀者一時有所釋懷。
不過,使各樣醜聞終於捂不住的,還虧得是網路成為紙面媒體的極大補充之後。
其實,網路撕開遮遮掩掩的幕布,大白於天下的,並不都是我們所說的醜聞,而只不過是大家關心的真相,比如車禍,比如礦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許多天災人禍(特別是主要應由政府負責的人禍)都是新聞封鎖的禁區。火車出軌,車上若沒有外網人或港台同胞,有時就根本不作報導。有了網際網路,連深山背後小煤窯里的死傷人數,也不容易隱瞞了。
當然,有時這些網上報導的真相或醜聞,還會遭到刪除,但從總的趨勢來看,就像林肯說過的那樣,可能長久地蒙蔽一些人,或蒙蔽所有的人於一時,但不能長久地蒙蔽所有的人。
現在不是人們看不看得到醜聞的問題,而是醜聞流傳之後,如何對待的問題。
人們比對醜聞更加關心的是各種各樣的真相。有些真桐可以靠親歷的網民來公開,也還有些事情的真相的面世,是不能僅僅依靠網民的自發舉報,而有待於有關責任部門如實披露的。
了解重大的醜聞,屬於公民的知情權。
醜聞是社會真相的一部分,但真相不限於醜聞。
2009年11月14日
溫馨提示
網上圖片,不知何地(但顯然是國內,卻不像在台灣港澳),不知何時(但顯然距今不遠),只見一人的背影,他穿著一件馬甲(在老北京叫坎肩),後背上印著兩行大字:“請官員公布財產,虛心接受百姓監督”,這是在官方媒體上也時有所見的提法,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只不過這位呼籲者把通用的“人民民眾”一詞換成傳統的“百姓”罷了。
但他似乎有什麼不祥的預感,由他背後綴著的兩行小字可以看出:“溫馨小提示:公僕請您不要對主人動粗。”
這是“溫馨小提示”,口氣何等的溫婉,何等的謙遜,何等的可憐,這是頗有失主人身份的哀求啊!
相對於更大的國家大事來說,前一句大字書寫的“公布官員財產”云云,不也僅僅是個“溫馨小建議”,屬於聽不聽由你的嗎?
不知後事如何,無法下回分解。
試問,有多少提出這樣“溫馨小提示”或“溫馨小建議”的“主人”,遭到了“公僕”的“動粗”啊?!
而在深圳出台了對非法上訪的處罰條例,我眼前幻化出的圖景,就包括穿著寫有“冤”字的衣服一項,這類帶有皇權時代色彩的草民呼冤方式,似也在應予取締的非法行為之列。不知上述的“溫馨小提示”是否也涉及之?
2009年11月15日

序言

我建議青島出版社出版一套雜文叢書,該社欣允。我知道,該社的一把手孟鳴飛先生素來喜歡雜文,記得去年夏天,我在青島參加馮其庸先生《瓜飯樓從稿》編委會期間,送給孟先生拙作《牛屋雜文》,他很快就讀完了。這套文叢由我主編,應當給文叢起個名字。我想到了“雜花生樹”,但文友告我,上世紀80年代有套雜文叢書就用過此名,我竟全然不知,真是孤陋寡聞。後來這套叢書的策劃高繼民先生建議用“思想盛宴”,我覺得很好。我一向認為,雜文家首先應當是個思想家。魯迅就是光輝的典範。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用他冷峻、犀利的筆,揭露、鞭撻“人吃人的”封建禮教的罪惡,並塑造了一個“精神勝利法”的典型人物阿Q,國人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文壇前輩何滿子先生曾說:“一百年後人們看魯迅,會覺得魯迅更偉大。”我贊同此說,四年前曾請治印大家刻了一枚閒章“魯迅門下走狗”,並告知周海嬰先生,他不禁莞爾。當然,我崇敬魯迅,借用上海作家陳村的話說,“我還沒無恥到說我的心與魯迅是相通的。”何滿子先生曾說他每年都要將《魯迅全集》讀一遍。我沒有他那樣的毅力,但對《魯迅全集》第3卷至第6卷,也就是魯迅寫的主要雜文,是經常要閱讀的。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包括我在內的雜文家,雖然不能妄稱思想家,但應當是思想者。加盟本叢書的邵燕祥先生,即以思想深刻名世。我一向不看好翻翻報刊、隨便發表一點感想式的雜文,借用廣州的老雜文家號稱“酒鬼”的老烈先生話說,“官僚看了,說:哼,呵,撓痒痒撓得不錯嘛!還可以繼續撓嘛!”我更反對大批量生產雜文,再批發出去,形同一般商品;這樣的雜文,還指望能與深刻二字沾邊嗎?雜文家應站在社會前沿,揭露假、醜、惡,彰顯真、善、美,為民主、法制、公民社會鼓與呼,並戰鬥到拿不動筆為止。
我曾經想將本文叢起名“青鳥文叢”。這不僅在於“青鳥”與青島二字相近,更因為大詩人李商隱詩謂:“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如果文史讀者對雜文也能“殷勤為探看”,那是雜文家的福分。十多年前,雜文家牧惠(2004年病故)隨我去安陽講學。有學生提問:“怎么能將雜文普及到大學生里?”牧惠回答:“這很簡單,你們經常請我來講講,不就行了嘛!”學生笑聲一片,他自己也笑得前仰後合。願將這套文叢,遙祭牧惠文兄的在天之靈。
“青鳥殷勤為探看”。願雜文家通過自己的作品,與讀者能常常殷勤探看。不亦快哉!
王春瑜
2013年7月2日於牛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