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大彈塗魚

薄氏大彈塗魚

薄氏大彈塗魚(Boleophthalmus boddaerti)又稱大彈塗魚,成長後身長約200毫米。它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它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時間。它們全身似泥澤色調的灰褐色,並布滿深色的斑紋,特大的胸鰭肉質化,適於泥澤的爬行,身體修長,尾部扁平,常見於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的紅樹林濕地地區。彈塗魚(Common Name: Mudskipper) 能用濕潤的皮膚和鰓室中的水分呼吸,能夠適應半水半陸的潮間帶環境,棲息於河口水域、沼澤及泥灘,在泥下建造由兩條垂直地道構成的洞內居住。在繁殖季節時,雄性的彈塗魚會豎起背鰭,吸引雌魚,成功後會鑽入地道。大彈塗魚以泥灘上的藻類和碎屑,體型較大,身上有螢光藍點,大彈塗的胸鰭在中間接合及前彎,有如拐杖,有助彈跳或爬行;當潮退後,大彈塗魚會其從洞內爬出。

基本信息

薄氏大彈塗魚薄氏大彈塗魚
彈塗魚,兩棲魚類,又名泥猴、石貼仔,跳跳魚。全身似泥澤色調的灰褐色,並布滿深色的斑紋,特大的胸鰭肉質化,適於泥澤的爬行,身體修長,尾部扁平,常見於香港及台灣等地的紅樹林濕地地區。 
常見彈塗魚包括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cantonensis),身長可達100毫米;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又稱大彈塗魚(Bo-leophthalmus boddaerti),成長後身長約200毫米。它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它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時間。

呼吸方法

薄氏大彈塗魚呼吸的方法效率較低,牠大多倚讓水經過腮部這途徑,因此牠不能像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所以也較少被人見到。彈塗魚的身體:廣東彈塗魚和薄氏大彈塗魚都呈深灰褐色或綠色,身上有幾顆較深色的斑點或幾條斜紋。彈塗魚有一雙鼓凸的大眼睛,長在頭頂上;牠們有兩片背鰭,能夠像船帆似的升降。最重要的是,彈塗魚的胸鰭肌肉結實,強壯有力,而且胸鰭連在一起,並向前彎牠可以將胸鰭當拐杖一樣使用,使牠們能在淤泥灘表面上彈跳自如。假使牠將身體彎向一邊,然後突然伸直,動作可以更快。利用這些方法,彈塗魚能夠「跳」過半公尺以上的距離。彈塗魚的腹鰭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吸盤,因此牠可以攀附在紅樹的莖部和支柱根等垂直的平面上。在水中,這些鰭的作用就跟其他魚的鰭一樣,可以正常地游動。彈塗魚的眼睛可以轉動,使牠的視野範圍擴及每個方向;牠又具有特別的褶層,讓眼睛可以在陸地上時縮入其內加以潤滑;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彈塗魚沒有淚腺,不能保護角膜免受損傷。

食物

薄氏大彈塗魚則是吃淤泥的動物,牠把頭垂在淤泥面上掃來掃去,像吸塵機似地吸取泥面上一薄層營養豐富的藻和碎屑。在泥灘表面的養份循環系統中,薄氏大彈塗魚的地位十分重要;因為牠們吃了淤泥碎屑後,又成為白鷺和蒼鷺等無數涉水鳥的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