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殼

薄殼

薄殼,拉丁學名:Musculus senhousei,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海灣或島嶼的灘涂中,是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東南部的特有海產品。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夏秋季節不可缺少的大眾化食材。

基本信息

生態分布

薄殼凳薄殼凳

薄殼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海灣或島嶼的灘涂中,群聚生活,在殼內的肉體長出一條線申到體外形成足絲,幾十個薄殼用足絲連到一起,並附著在岩石或泥沙中,潮汕地區稱之為“薄殼凳”。在過去,窮苦人家養了一群只會吃的孩子,一種家庭累贅,就比喻為一群“薄殼凳”。

地理分布東至福建東南部、西至廣東省汕尾市陸豐縣之間的海域內,超過這個海域幾乎看不到薄殼的身影。在廣東,主產於潮州市饒平縣的汫洲、黃岡大澳、所城大港;汕頭市澄海區的鹽灶、樟林;汕頭市達濠區的廣澳;南澳縣的後江等地。有野生和人工放養2種。

生長繁育

養殖薄殼也是潮汕首創,是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每年8-9月,薄殼性腺開始成熟並產卵繁殖。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並充滿整個外套膜。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

每年霜降節氣前後,薄殼首次產卵,稱降栽;小寒節氣後2度產卵,稱寒栽。這兩批卵皆在冷風凍流中產下,任其野生野長,先天不足,長勢不佳,春暖後陸續采起作為對蝦和鴨的飼料,進入夏天才擇優上市。立春節氣後產第3批卵,稱春栽,最優良,放養後於端午節前從淺灘采起,勻放入水深、流暢、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節氣後便可陸續采起,農曆七八月最肥大。

薄殼採收

薄殼是依附在海底的岩石或者養殖者專門做的“薄殼埕”上生長的,採摘時需要人工潛入水中用刀割出。採摘薄殼在潮汕稱之為“洗薄殼”。採摘者在清晨三、四點就得出發,把船開到有薄殼的地方,然後脫下衣服,裸體潛入冰冷刺骨海中,憋氣倒爬執著前端帶有小鏟子的網袋,將薄殼連土割入網袋,再由船上的人協助拉上水面,再把薄殼傾入綁在船舷的大竹籮洗去泥土,另換人下海采割。這樣連續作業,必須是水性好,體魄壯的成年男性才能勝任。

營養價值

薄殼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海瓜子殼甚薄,體表有粘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多種營養成份,含有多種營養元素,而且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大眾化海產品。

食用烹調

薄殼是一種很好的食料,可加工烹調出多種佳肴,這裡只介紹幾種常見的加工烹調方法:

炒薄殼

炒薄殼炒薄殼

炒薄殼必須旺火,金不換、薄油、香魚露,猛翻猛炒,方才能出一盤美味。

食材佐料:新鮮薄殼、食油、蒜頭米、金不換(魚生菜)、紅辣椒、魚露。

薄殼洗淨、瀝乾,蒜頭、辣椒、菜脯切細,金不換摘葉和嫩芽,待用;先在鐵鍋(潮汕人用“鐵鼎”)用油爆炒蒜頭起香,辣椒、薄殼、金不換依次倒進鼎中,只聽“咋”的兩三聲曝響,左手掌鼎、右手用鏟子(鼎鍬)或杓子翻炒,並倒入適量魚露,動作迅速,不可停杓。當看到薄殼在鍋里均稱開花怒放(殼子展開)時立即熄火起鍋,一盤香噴噴的炒薄殼就完成了。

炒薄殼必須搭配金不換(魚生菜),這種獨特的香草與薄殼的鮮味天然融合,儼然已經成為薄殼的一部分。炒薄殼而無金不換,猶如吸菸無火,不吃也罷。

吃炒薄殼會上癮的。在過去,薄殼價格便宜,吃薄殼時會令人禁不住地叫了一碟又碟,邊吃邊把薄殼殼往桌子下扔,把脫地上的木屐給埋藏起來,故潮汕有“吃薄殼找不到屐”一說。更有形容吃到最後不見人頭,只見一堆薄殼殼,謂之“薄殼山”。

薄殼芋頭煲

食材佐料:芋頭、新鮮薄殼、食油、蔥珠、紅辣椒、魚露

芋頭去皮、切塊;薄殼洗淨,蔥、辣椒切珠末,待用;先把蔥珠用食油爆炒起香,撈起;再用油爆炒至芋塊表面略成金黃色,加水和蔥珠和適量辣椒末,加蓋燜煮至芋頭成熟,倒入鮮薄殼和適量魚露,用杓子翻至薄殼笑開,即可起鍋。

薄殼芋頭煲既有芋頭的香味、又有薄殼的鮮甜味,兩者結合,其味無窮。

鹹薄殼

夏日炎炎,薄殼的保鮮期非常短,每日採摘的薄殼如果當日賣不完就只能加工成其他產品,比如醃製鹹薄殼。其實,鹹薄殼也不是都用賣不完的鮮薄殼醃製,不少人家媳婦、小販乃至醃製廠等還專門購買優質豐滿、個頭大的鮮薄殼來醃製的。

選肥大、透紅且不開殼的帶“薄殼凳”的鮮薄殼,整串洗淨,用粗海鹽摻勻,裝進陶瓷器皿,最後撒上厚厚的一層鹽,封緊,放在陰涼乾燥處。冬天想念薄殼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嘗嘗鮮了。鹹薄殼和熱熱的白粥,在冬季你也能吃到夏日海的味道。還有一種短期醃製法,在同樣方法醃製幾天后,就拿出來洗淨鹽巴、摘去“薄殼凳”,用魚露,金不換,紅辣椒,蒜末,浸泡至第二天即可當早餐雜鹹。味道新、鮮、香、辣、鹹,五味俱全。

加工生產

薄殼米加工薄殼米加工

薄殼味道鮮美、誘人饞涎,但個體小、內容物更小,加上外面有一對不能下肚的貝殼,不能一口吃它幾十顆幾百顆(薄殼“肉”小如黃豆,當可用“顆”形容),總想一下子吃個夠勁夠力才夠癮。這自然萌發出能否先將外面的貝殼去掉留下薄殼“肉”,再吃它一個滿口飄香的想法。但因個體太小,想大量加工取肉,人工剔取是不現實的。薄殼米的加工生產技藝就應運而生了。

薄殼米薄殼米

加工薄殼米是一門古老的絕活。明清時期,潮汕地區的勞動人民就掌握了薄殼米的脫殼技藝。過去潮汕人在蓋新房挖地基,往往會挖到成堆成堆的埋在地下多年的薄殼殼,潮汕人還給它一個專門名稱“虱”(當然不是寄生在頭上的“虱”)。用它燒製成貝灰,還是沿海地區一種很好的建築材料呢。

雖然薄殼米的加工製作方式有老式打和新式打,即通過人工和機器來生產,但人們還是喜歡人工生產的薄殼米。加工薄殼米一般要經“脫凳”、“浸漂”、“煮沸”、“撈米”、“裝簍”等好幾道工序:“脫凳”——把一串串糾纏在一起的薄殼裝進盛滿清水的桶里,用竹製曲尺形的專用工具——“薄殼絞”,在桶里不停地繞圓圈攪拌,這樣薄殼就一顆顆的脫落下來,省去了人工摘薄殼的力氣和時間。“浸漂”——把脫去的“薄殼凳”的薄殼倒入灰缸浸去雜質。“煮沸”和“撈米”——水煮沸後將薄殼倒入鍋里,用特製大竹筅攪拌,同時把爐火壓一邊,讓一邊旺火一邊弱火,把浮在弱火一邊的薄殼“肉”,用笊籬撩上倒進爐灶上的大笊籬,加鹽滷去水分雜質(也叫“過籬”)。“裝簍”——講撈起來的乾淨薄殼“肉”裝進簍里即為成品——薄殼米。每100斤鮮薄殼可加工生產出10公斤左右的薄殼米。

薄殼烙薄殼烙

現在薄殼米最出名的製作坊應該在汕頭市澄海區的鹽灶,這項技術據說是從潮州市饒平縣的汫洲傳過去的。

有了可即食的肥嫩鮮美的薄殼米,就可以烹調出很多特色佳肴,如:原味薄殼米、薄殼米炒飯、薄殼米糜、薄殼米烙、薄殼米秋瓜爽、香芋薄殼米卷、薄殼米竹筍煲、白灼薄殼米雞、酸甜薄殼米等,太多了。

剔去肉的薄殼殼,不僅可以燒成優質建築材料的貝灰,還可以磨粉加工成高級動物飼料添加劑呢。

潮汕俗語

薄殼目,潮汕話的“薄殼目”指的就是單眼皮的意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