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紹海塘

至此,山會平原後海沿岸的海塘除西小江口外,已基本形成。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三月,三江閘建成,又建長400餘丈,寬40丈的三江閘東、西兩側海塘,蕭紹海塘全部連成一線,此後無大的變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上虞兩縣對蕭紹海塘多次加固、改造,平均加高0.8米。

蕭紹海塘為蕭紹平原之屏障,西起今蕭山臨浦麻溪橋東側山腳,經紹興上虞蒿壩清水閘閘西山麓,全長116.85公里,由以下五段組成:西江塘(臨浦麻溪壩至西興鎮北端,即0+000至31+858);北海塘(西興鎮北端至瓜瀝鎮東首,即31+858至58+781);後海塘(瓜瀝鎮東首至宋家漊大池盤頭東首,即58+781至82+280);防海塘(宋家漊大池盤頭東首至曹娥鎮,即82+280至112+340);蒿壩塘(蒿壩鎮附近,即116+240至116+850)。蕭紹海塘在紹興市境內(紹興童家塔至上虞蒿壩)里程:紹興縣1833公里,上虞市25.82公里。海塘保護範圍分屬蕭山區、紹興縣、越城區、上虞市,即北至海塘,南倚會稽山北麓,西界浦陽江,東瀕曹娥江的蕭紹平原地區,共有人口166萬,農田126.63萬畝。其中紹興市人口126.5萬,農田62.5萬畝。?
錢塘江的江水海潮在明代以前,是由山會平原北部的龕山與赭山之間寬6.5公里的南大門(鱉子門)出入的。歷史上這一帶稱後海;山會平原的東小江(即今曹娥江)、西小江(即今錢清江)也匯入於此,故又稱三江口。這裡未築海塘時,一日兩度潮汐,輕則倒灌平原河流,重則直接泛溢平原,致使河水變鹹,土地斥鹵,沼澤連綿。?
蕭紹海塘始築年代,嘉泰《會稽志》稱“莫原所始”;清代程鶴翥《閘務全書》謂“漢唐以來”。東漢馬臻在建鑑湖的同時在沿海建玉山斗門,以泄洪澇。以此推測,在斗門東、西當時應有海塘。?
嘉泰《會稽志》載:“界塘在縣西四十七里,唐垂拱二年(686)始築,為堤五十里,闊九尺,與蕭山縣分界,故曰界塘。”位於山陰與蕭山兩縣交界的後海沿岸。《新唐書·地理志》云:會稽“東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餘里以蓄水溉田,開元十年(722),令李俊之增修。大曆十年(775)觀察使皇甫溫、大和六年(832)令李左次又增修之”。防海塘大部分位於曹娥江河口沿岸。建成後,山會平原東部內河基本與後海及曹娥江隔絕,與此時間大致相同,山陰海塘也基本建成。至此,山會平原後海沿岸的海塘除西小江口外,已基本形成。
清乾隆《紹興府志》引《俞公塘紀事》:“海塘者,越之巨患也。”海塘建成後不斷遭受風暴潮汐的衝擊,屢毀屢建,不斷鞏固完善。?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的一次風潮,山陰海塘“潰決五千餘丈,田廬漂沒轉徙者二萬餘戶,斥鹵漸壞者七萬餘畝”。當時紹興知府趙彥主持修復,“共六千一百六十丈,砌以石者三之一,起湯灣迄黃家浦”。?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三月,三江閘建成,又建長400餘丈,寬40丈的三江閘東、西兩側海塘,蕭紹海塘全部連成一線,此後無大的變遷。?
清代海塘搶險修築頻繁,建築技術不斷提高,石砌塘發展到丁由石塘、魚鱗石塘、塊石塘、石板塘,還增築備塘、坦水、盤頭、挑水壩、護塘、挑流、消浪等。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六年(1716~1717),紹興知府俞卿主持修築自九墩至宋家?海塘,耗銀三萬三千兩,投勞十餘萬工。“長堤四十里,俱累累疊以巨石,牝牡相銜”。?
明崇禎十六年至清順治二年間(16443~1645),錢塘江主槽改遷到中小門;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江水海潮盡歸北大門;乾隆十二年(1717),因人工開挖引河,又流經中小門;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復歸北大門。以上三門的變遷使錢江潮水對北岸的衝擊增大,南岸淤漲,形成南沙,山陰海塘受海潮影響相對減輕。?
民國時期,現代技術、材料、機具逐步套用於蕭紹海塘建設。民國14至26年(1925~1937),先後將三江塘灣、楝樹下、南塘頭三處土塘改建成新式漿砌塊石斜坡塘,共長550米;用氣壓灌漿機在三江閘西首、鎮塘殿等處石塘灌注水泥沙漿,共長741米。此後,混凝土用於蕭紹海塘工程已較為普遍,海塘更趨堅固,抗洪御潮能力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上虞兩縣對蕭紹海塘多次加固、改造,平均加高0.8米。隨著塘外不斷圍塗,宋家漊以西至蕭山浦沿海塘,漸離海岸,塘面多改作公路。塘堤仍作為全省主要海塘加以保護,臨海段海塘,多用乾砌或漿砌塊石護面。?
1989年12月,蕭紹海塘紹興段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