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紀念館

蕭紅紀念館

蕭紅故居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南二道街204號,距離市區中心25公里,是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始建於1908年。

基本信息

簡介

蕭紅紀念館故居大門蕭紅紀念館故居大門

蕭紅故居,坐落在哈爾濱市呼蘭區城南二道街204號,始建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故居為清末傳統八旗式宅院,青磚青瓦,土木結構,是典型的帶有滿族風格的北方民居。

紅故居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出生地,現闢為蕭紅紀念館,1986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清末傳統八旗式住宅,青磚青瓦,土木建造,修復後的蕭紅故居青磚院牆,院門面東而開,正門門楣上懸"蕭紅故居"橫匾,乃陳雷題寫,院內五間正房,東西間陳列蕭紅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
現在,"蕭紅故居"已近3000平方米,是原面積的五分之二,但它卻以古樸典雅的新貌和不斷充實的"紀念蕭紅的展覽"贏得了來訪者的普遍讚譽。從1986年端午節開放以來,蕭紅故居已接待了20多萬中外遊人,僅國際友人就有15個國家600多人來訪。這裡已成為北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文明視窗、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旅遊的文化聖地。

建築特點

蕭紅紀念館匾額蕭紅紀念館匾額

蕭紅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鄉村建築。蕭紅故居保留著滿族民居建築的風格,在結構上是五檁五鳩,軟山、明柁、半明柱。在門窗上,窗戶採用上下對開,帶有盤腸子花格圖案,中間鑲嵌一塊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戶紙。中間的房門,採用了“蘇州門”,顧名思義,是江南水鄉的產物,可以看到華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間後門是北方傳統的板門。室內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滿族民居的另一特點也在蕭紅故居的老宅上體現出來,就是與正房平行的煙囪,青磚砌成,由4節搭建,高7米,與屋內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稱為煙囪橋子。
如今,蕭紅故居陳列室就設在正房裡。堂屋中間擺設著一個砂盤模型,再現了故居的原始形態。東屋兩間陳列蕭紅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西屋兩間作為展室,牆上展示著蕭紅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參觀蕭紅故居的留影和與蕭紅共同戰鬥過的老作家蕭軍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羅烽白朗等人的墨寶。院內有一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後花園西側有碾房一座。
蕭紅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斷充實的文化史實展示它的魅力。從1986年6月11日開放以來,蕭紅故居已接待了100多萬中外遊人,這裡已成為哈爾濱進行文化交流的文明視窗,國內外旅遊者的文化聖地。

主要建築

蕭紅紀念館廂房蕭紅紀念館廂房

原有面積7125平方米,現占地面積4181平方米,故居建築結構是:青磚青瓦、土木建造。
故居分東西兩個院落,東院為蕭紅自己家使用,大門南開,兩院共有房舍30間,東院8間,西院22間。東院五間房後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園,即蕭紅在小說里所說的後花園。
西院是租給房戶使用的。東院五間正房的東西大山上,鑲嵌著四塊4米長的薄風板,在風板上有浮雕的雲子卷花卉和盤腸圖案。在建築外觀的柁關上刻有4個用楷書寫成的規規矩矩的大字“吉”“祥”“如”“意”。建築外觀呈現著古樸典雅的深紅色調子。

東院五間正房:
東面兩間是蕭紅出生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舍內擺設著蕭紅曾用過的小飯桌、梳妝檯、躺箱、茶桌等。
迎門堂屋:

院內一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院內一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

在迎門堂屋中間擺設著"蕭紅故居"原始的砂盤模型。西屋兩間做了展室,牆上懸掛著蕭紅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參觀蕭紅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還懸掛有美國研究蕭紅的學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趙淑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陳若曦女士的題詞;有國內著名作家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羅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書法家廖敬文等人懷念蕭紅的題詞與詩作。在展覽的書櫃中陳列著蕭紅的著作、傳記小說、"張家的族譜"、研究蕭紅的論文集;北京"吟紅社"蒐集著名的藝術家、作家、詩人贈給蕭紅故鄉的名著,瑞士女作家趙淑俠的贈書和老詩人柳亞子尋找蕭紅墓的拜墓詞以及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參贊邱明倫等人的信函。
展櫃中還有以尤里·蘇羅夫采夫為團長的蘇聯作家代表團贈給蕭紅故居的紀念章和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品。
院內有一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後花園西側有碾房一座。
正房:

後花園後花園

南門前有高2米為白色玻璃鋼質蕭紅全身塑像。
東院五間正房:東面兩間是蕭紅出生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舍內擺設著蕭紅曾用過的小飯桌、梳妝檯、躺箱、茶桌等。迎門堂屋:中間擺放著蕭紅故居原始面貌的模型。在西屋兩間牆上掛著蕭軍、端木蕻良、柳亞子等中外名人的題詞及來故居參觀的照片。正房:南門前有高2米為白色玻璃鋼質蕭紅全身塑像。在正房後是一個近2000平方米,在《呼蘭河傳》中被蕭紅稱作為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後花園。

故居歷史

蕭紅故居是在1986年6月11日,蕭紅75歲誕辰之際修復對外開放的,至今己接待了23個國家200多萬中外遊客,僅中外名人就引來了4800多名;名人留給故居讚美與懷念蕭紅的詩詞、書畫等墨寶600多幅;國內外的參觀社團己接待2400多個。
蕭紅故居的逐漸修復與完善,得到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厚愛與支持,這裡不僅是北方一座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輝的豐碑,也是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崇尚文明進步的象徵與見證。

重要作用

蕭紅故居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南二道街204號,距離市區中心25公里,是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始建於1908年。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著名左翼女作家蕭紅的出生地,蕭紅以反映中國北方民俗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馳名中外文壇。從故居中不僅可以探索蕭紅的成長環境和生活軌跡,而且還可以領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是學習、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場所。

背景人物

蕭紅紀念館院內雕像蕭紅紀念館院內雕像

蕭紅,原名張乃瑩,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30年,她為抗婚離家出走。1933年她在魯迅的幫助下開始創作,1935年她出版了長篇小說《生死場》,該書描寫了北方農村在“九·一八”前後的真實圖景, 此後蕭紅出版了小說集《牛車上》。1937年10月,蕭紅和蕭軍隨上海文化人士的撤退隊伍,離開了上海。在武漢,蕭紅和胡風蕭軍、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創辦了刊物《七月》。 1938年1月,應李公朴的邀請,蕭紅與聶紺弩、蕭軍、艾青等人一起來到臨汾,任教於山西民族革命大學。1938年2月, 日軍即將進攻臨汾,蕭紅便隨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到西安。在西安,她同一起生活了6年的蕭軍正式分手。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回武漢同居。八九月間,他們來到重慶,因為在碼頭跌跤,蕭紅流產。在極惡劣的環境下,蕭紅仍拖著病體寫作。寫完《回憶魯迅先生》後,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34年蕭紅與蕭軍(中)、黃源(左)在一起1934年蕭紅與蕭軍(中)、黃源(左)在一起

1940年春,蕭紅和端木蕻良來到香港,應復旦大學教務處孫寒冰約請,編輯《大時代》叢書。這時,蕭紅的身體越來越差,咳嗽、頭痛、失眠......在病痛的折磨中,蕭紅勤奮地寫作。她寫完了《呼蘭河傳》,同時又創作了另一部長篇小說《馬伯樂》,並應女作家楊剛之約,創作了紀念魯迅先生的啞劇《民族魂》。

1942年1月23日女作家蕭紅逝世,年僅31歲。1月25日,葬於香港淺水灣。1941年聖誕節的前兩天,蕭紅病情急劇惡化,被送入羊和醫院。主治醫生誤診她為喉瘤,喉管開刀後,蕭紅不能發聲,痛苦萬狀。 1月18日,蕭紅被轉送至瑪麗醫院,由於日寇占領香港,一切醫療用具奇缺,蕭紅難以得到正常的治療。臨終前,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等字。
代表作品:有《呼蘭河傳》 、《生死場》、《馬伯樂》、《小城三月》以及散文集《商市街》等。1942年病故於香港一所小醫院裡,年僅31歲。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不到十年的創作生涯,卻給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100多萬字的文學珍品。

小貼士

門票:10元/人 老年證、記者證、殘疾證導遊、1.2米以下免費
地址:哈爾濱市呼蘭區南二道街204號
開放時間:8:00-17:00 

交通指引:在哈市南崗區北秀賓館附近、公路大橋站點乘坐發往呼蘭的班車,15分鐘一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