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3日

編輯詞條蕭紅開放分類:中國作家中國小說家中國現代作家中國現代文學家人物
圖片(4+)討論知識魔塊暫時沒有知識魔塊
新知社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QQ空間網易微博開心001天涯飛信空間MSN移動說客
蕭紅蕭紅(1911年─1942年),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蕭紅”是發表《生死場》時使用的筆名,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
編輯摘要
編輯信息模組
中文名:蕭紅別名:張乃瑩
籍貫:黑龍江省呼蘭縣性別:女
國籍:中國出生年月:1911年6月1日
去世年月:1942年1月22日職業:文學
畢業院校: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女師大附中代表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
目錄[隱藏]
1簡介
2早年生活
3求學之路
4結識蕭軍
5走上文學之路
6與魯迅的交往
7參與社會運動
8情感生活的波動
9文學的收穫
10與端木蕻良的生活
11《呼蘭河傳》
12最後的歲月
13著作書目
14蕭紅故居
15寫作特點
16紀念碑
17人物評價
蕭紅-簡介
蕭紅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0年,為了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
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與魯迅相識,同年完成長篇《生死場》,次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生死場》是最早反映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生活和鬥爭的作品之一,引起當時文壇的重視。魯迅為之作序,給予熱情鼓勵。抗日戰爭爆發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應李公僕之邀到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40年去香港。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3日在香港去世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
蕭紅-早年生活
1911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呼蘭縣城一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於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一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一女三子,蕭紅是第一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一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由於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國小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國小。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一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鬥爭。
在蕭紅上國小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國小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一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