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松莖象

蕭氏松莖象

蕭氏松莖象屬鞘翅目、象蟲科。最早在安福武功山林場發現報導,現在江西、湖南、廣西、湖北、貴州、福建等6個省(區)為害嚴重。害蟲發生後,輕則影響樹木生長、松脂流失,重則造成樹木整株死亡。

基本信息

簡介

蕭氏松莖象是危害濕地松、火炬松、華山松、馬尾松等松科植物的重大鑽蛀性森林害蟲。以幼蟲侵入樹幹基部或根頸部蛀害韌皮組織為害,嚴重的切斷有機養分輸送,導致樹木死亡,且造成濕地松大量流脂,進而降低松脂產量。

危害狀

主要是以幼蟲侵入樹幹基部或根頸部蛀害韌皮組織,嚴重時切斷有機養份輸送,導致樹木死亡,其危害濕地松還造成大量流脂,進而降低松脂產量。不同的寄主其幼蟲排出的糞便的形狀、顏色以及殘留的部位不同。濕地松上的排泄物稀醬狀,紫紅色或花白色,從根莖的地面上溢出或流淌在樹皮的表面;而火炬松,馬尾松上的排泄物呈粉狀或條塊狀,白色或黃褐色。多落在樹根莖處的地面上。據統計,蕭氏松莖象在我國南方7省119個縣(市)發生,面積已達16.83萬hm2,造成3500萬株林木死亡。

鑑別特徵

成蟲:體壁暗黑色,脛節端部、跗節和觸角暗褐色。前胸背板被覆赭色毛狀鱗片,這些鱗片在前胸背板的前緣和小盾片上部較密。鞘翅上的毛狀鱗片形成兩行斑點。鞘翅的其它部分被覆同樣的鱗片。足和身體腹面被覆黃白色毛狀鱗片。卵:卵橢圓形,長2.9±0.2 mm,寬1.8±0.1 mm。初產時為乳白色,近孵化時為深黃色。幼蟲:體白色略黃,頭黃棕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具淺黃色斑紋,體柔軟彎曲呈“C”型,節間多皺褶。
蛹:乳白色,長約15.5~18.4 mm,頭頂和腹部各節有稀疏的黃褐色茸毛,腹末兩側有一對刺突。生活習性:蕭氏松莖象在江西贛南地區兩年發生一代,以大齡幼蟲(5、6齡為主)在蛀道、成蟲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蟲出孔或出土活動,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後在土中越冬,其餘成蟲在蛹室中越冬。

生物學特性

據報導蕭氏松莖象的世代數和生活史在各地基本一致。蕭氏松莖象2年發生1代,以大齡幼蟲(5、6齡為主)在蛀道,成蟲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蟲出孔或出土活動,4中旬至5月中旬是成蟲在林間活動的高峰期,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l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9月下旬為化蛹高峰期。11月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後在土中越冬,其餘成蟲在蛹室中越冬。成蟲在林間活動的高峰期,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l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9月下旬為化蛹高峰期。11月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後在土中越冬,其餘成蟲在蛹室中越冬。為128.9天。對濕地松,蕭氏松莖象幼蟲主要在樹
乾基部和根頸部危害。其中49.7%和12.7%的比例分別分布在土上lcm—lOom和1lcm一20cm的樹幹樹皮內,22.1%的幼蟲分布在土下根頸部,極少數(0.1%)還分布在土下1lcm-20cm範圍內。在高度60Cm以上的樹幹幼蟲很少分布。對火炬松,幼蟲鑽入根頸部和基部樹幹皮層取食韌皮組織,但危害一般在30cm以下。對馬尾松幼樹和華山松,幼蟲主要在土中危害根頸部韌皮組織 。

生態學特徵

在恆溫處理下,卵和蛹的發育歷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28℃時卵和蛹的發育歷期最短分別為11.4天和16.1天。在19℃一25℃的條件下,蕭氏松莖象成蟲生命活動旺盛,但超過30℃時,則隨著時間的持續存活個體逐漸減少。蕭氏松莖象成蟲在4、5、6月份活動頻繁,7月份即開始大量死亡,8月份幾乎沒有成蟲在野外生存。目前,學者都認為植被蓋度與蕭氏松莖象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唐艷龍等通過對江西蕭氏松莖象發生林區45塊標準地的調查和套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得出:影響蕭氏松莖象危害程度的關鍵環境因子是林下植被蓋度,其次是枯腐層厚度和雜灌高度,坡度和坡位也有一定的關係。就林分而言,混交林受害輕於純林;就林齡而
言,李宗順 、戴立霞、羅永松等認為3年以下的濕地松和火炬松均不受害,9—13年生樹受害較重,4—8年和14年生以上的樹受害漸輕,而梁承豐等調查發現3年生的馬尾松也受害並有死樹出現,6—15年生林分受害最嚴重,3~6年生其次,16年生以上的有所減輕;就坡位而言,國外松受害上坡高於下坡,而馬尾松則與之相反;就海拔而言,李宗順等 、梁承豐等 、林仲桂等同、蘭星平等在不同的區域調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說明蕭氏松莖象的發生與海拔沒有很明顯的關係。羅永松等發現灌木層多樣性指數與蕭氏松莖象的發生沒有關係。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目前,試驗和生產實踐證明最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是人工捕捉幼蟲佇 24]。張天海等 認為防治效果在21.3%一100%之間,變動程度較大。主要是因為蕭氏松莖象成蟲活動期長,7月份仍有成蟲活動,如果捕捉幼蟲開始太早,當年孵化出的幼蟲不容易被發現而漏捕,就會降低防治效果。因此把握好捕捉時間很關鍵,張天海 ,俞雲祥等建議在9—12月開展防治效果明顯。溫小遂,羅永松等提出人工撫育措施如清除雜草、雜灌木效果顯著。試驗證明,砍除寄主周圍約50cm範圍內的雜灌,以及寄主下層的輪枝,讓光線進入樹幹基部。提高蒸發量;同時刨去半徑50cm範圍內的枯枝落葉層和約5cm厚的表土層,降低微環境的濕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林間的蟲口密度 。

化學防治

李宗順等用40%的氧化樂果、50%的甲胺磷1000倍液防治3齡前幼蟲,致死率達100%;用3%的呋哺丹毒砂塗根莖防治,致死率達90%以上;用天牛驅殺劑經室內試驗,成蟲7d後的致死率為100%,野外試驗效果不佳。劉玉茂等用40%氧化樂果乳油和保綠寧乳油不同劑量對蕭氏松莖象幼蟲進行蟲道注射防治試驗,防治效果可達93.6%和94.6%。李明輝等報導,用磷化鋁熏蒸防治率達95%以上。文志忠等用16%蟲線清乳油防治蕭氏松莖象幼蟲,殺蟲效果可達100%。朱凡等對蕭氏松莖象受害林進行熏蒸法、注射法、埋蔸法和包紮法化學防治實驗,其中以熏蒸法和包紮法效果較好,防治效果分別達100%和66%。戴立霞等提出塗桿可減少30%蕭氏松莖象入侵,藥物注射可達95%的防治效果。高發祥等用16%蟲線清乳油3mL/孔、11.8%阿維菌素乳油3mL/孔分別注射到幼蟲排泄孔,15d校正死亡率達90%以上。施明清等用95%殺螟丹SPIO00倍稀釋液防治成蟲,死亡率達100%。王輝等用自製的毒繩防治蕭氏松莖象,有蟲株率平均下降了41%,平均相對防治效果達52.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