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灌腸[山西小吃]

蕎麥灌腸[山西小吃]
蕎麥灌腸[山西小吃]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蕎面灌腸是山西省祁縣,太谷,榆次一帶民眾喜愛的一種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可涼吃,也可炒吃。蕎面灌腸的特色:經濟簡便,清利爽口。

蕎麥灌腸

盛行於山西祁縣、太谷、榆社、文水一帶,為民間著名小吃。適合消暑,所以和山西涼皮,涼粉一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歡吃的食物,也可以作為零食,或者直接當作一頓飯也可以。山西灌腸製作方法神秘,多為家庭代傳,原料以當地特產蕎麥為主,素食,口感精道細膩,爽滑利口,久吃不膩,調製簡單,隨吃隨切,加入秘制滷汁,口感更佳。是全國知名的小吃,風味各不相同。

所屬地區

山西灌腸,蕎麥灌腸 山西灌腸,蕎麥灌腸

山西小吃 ,山西美食

製作方法

蒸法蕎面灌腸的製作材料:蕎面500克,清水600克,精鹽、白礬各少許。

教您蕎面灌腸怎么做,如何做蕎面灌腸1.將蕎面倒入盆內,用適量水將面和硬,然後邊攪邊加礬水和精鹽,直至糊狀。 2.蕎麵糊倒入每個16厘米的碟中,上籠蒸20分鐘左右,熟後下籠晾涼,或拌或炒即可。蕎面灌腸的製作要領:1.攪打至無硬心、無乾硬心為宜; 2.炒制時可加其他作料成菜。

山西灌腸的來源

灌腸

(與其他灌腸的不同):

最早起源於夏商周三代“醢人”將宰殺後的碎肉醃製貯於動物腸內。到明代灌腸成為宮廷名菜(《明宮史·飲食好尚》),清《調鼎集》記其製法:“取大腸,打磨潔淨,小腸亦可。分三截,先扎一頭,以竹管吹氣。鼓,急扎,風乾一日。先取精嫩肥肉,剁小塊,風乾四五日或七八日,以椒末、微鹽揉過,色紅為度。將乾肉築實腸內,紮緊,盤旋入鍋,以老汁煮之,不加鹽醬,待熟取起,晾冷,隨時切片。”切片後市肆多煎而食,《故都食物百詠》就有“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門大嚼亦堪憐”。有挑擔小販經營,則是“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可見當時,不僅有肉灌腸,還有粉灌腸。

若以血灌腸,叫血腸,是清代宮廷最早傳統菜,同“福肉”一樣為祭祚之食,制乃“司俎一人,進入高桌前,屈一膝跪,灌血於腸”(《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煮熟後常與福肉同食。清代遷都北京後,血腸漸成北菜之一。清中葉,豬血灌腸為霍州傳統名食。霍州乃古晉南北交通要道、貨易中心,明清商賈雲集,餐館棋布。故豬血灌腸能紮根於此而流變,慈禧光緒品嘗於此名乃揚。其製法“用豬血配蕎麥麵加鹽、蔥、姜、花椒等調料,拌成糊狀,灌入腸內,用繩紮緊兩頭,待水半開時下鍋,慢火煮熟……食時切片加醋調拌即可”(《麵食之鄉》)。由此看,美食不斷在與本地融合、與時俱進中演變,故從肉灌腸形成了後來的香腸,從蕎面配血入灌腸形成了後來的蕎面灌腸。

蕎面灌腸

這個蕎面灌腸即是迄今風靡太原、老幼喜食的特色小吃。晉地貧寒,盛產雜糧,百姓昔日極少殺牲,肉、血與腸不常有,而蕎麥麵常有。蕎麥麵不能常與血灌於腸而煮,卻可以五味調成糊而蒸。蒸後切條,拌“醋調和”或辣子油而食,其味足美,故雖不灌於腸,仍呼作灌腸。但又據史料,類此素灌腸,宋代已有玉灌肺,為宮廷名食,《山家清供》載:“玉灌肺,真粉(米粉)……加蒔蘿(茴香)少許,白糖、紅曲少許為末,拌和 入 甑蒸熟,切作肺樣塊子,用辣汁供。今後苑名曰‘御愛玉灌肺’。要之,不過一 素 供耳。”蕎面 灌 腸與 玉 灌肺,名不同但製法、吃法相仿,是否由此相襲沿革而來,查不可得。

太原周邊制 “灌腸”名達省內外者如晉源、徐溝、榆次等。過去太原縣(晉源區)的灌腸夏白(純蕎面)澆鹵,冬紅(蕎面加豬血與油素子)油炒,用驢油者則稱驢油炒灌腸,人們趕集看戲,常吃為樂。徐溝灌腸亦分紅、白兩種,歷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范慶林灌腸著名,有“范一品”美稱。山西人喜食灌腸,市場大,清徐開礦辦廠、身價百萬的富翁許多是從賣灌腸起家。蕎面灌腸也為晉西南蒲縣、隰縣一帶民眾擅制喜食,如能進軍太原,像“賈記”、“楊記”這樣的字號店將多至星羅街巷。長治的襄垣、武鄉、沁縣一帶,百姓多呼之“官嘗”。相傳,元代襄垣人李執中在朝為官,有一年奉旨回鄉選賢,路過襄垣西營,吃了攤販的“黑皮麥團”,讚不絕口。攤主炫耀質高味佳,李尚書食贊,豎招牌“官嘗”,遂有“西營官嘗”流傳至今。

山西的平遙、忻州、呂梁等地呼灌腸為蕎面碗飥。飥為古代麵食稱謂,當地民間口傳始於西晉戰亂年間,因制於碗、食於碗而得名。碗飥與灌腸本質上均為蕎面蒸製品,食法相同,如果必求其異,唯蒸糊之碟、碗器具不同而已。以碗飥之稱小吃最有名者,數保德蕎面碗飥與平遙白面碗飥。保德碗飥,有素、葷(蕎面蒸到半熟將五味俱全細碎豬肉鋪到上面一層再蒸,又叫肉碗飥兒)之分,最興盛時期是光緒至民國年間,館營攤售,兩枚銅錢一個,賣碗飥店鋪僅縣城有70多家,廟梁街有康、賈二氏之藝最佳。著名歌唱家馬玉濤回到故鄉,曾唱贊保德縣風味小吃 “油糕粉湯香,蕎面碗飥美……”碗飥在平遙多以白面為料,清光緒時以城南堡名廚董宣所制最好。忻州寧武縣以豆面制碗飥,亦為當地傳統風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