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集鎮

蔡集鎮

蔡集鎮,古稱五圖、義勇、六市,宿遷市宿城區轄鎮,位於宿遷市區西3公里,東靠宿城新區、南臨蘇宿工業園區、江蘇宿城經濟開發區、北依古黃河、京杭大運河、駱馬湖景區,是國家衛生鎮 、江蘇省重點鎮, 宿遷市西部的門戶城鎮、重點中心鎮、城市向西統籌發展中重要節點城鎮和沿運河城鎮軸中心城鎮;宿遷市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區、城市功能拓展區,是宿遷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 蔡集鎮是國家荷仁豆生產示範基地、 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單位、中國淘寶鎮 ;江蘇省科技示範鄉鎮、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文明鄉鎮、江蘇省交通安全示範鄉鎮 ;宿遷市農產品交易中心和“網際網路+生態農業”示範點。 蔡集鎮轄13個村(居)和2個園區 ,總面積44.33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6億元。 蔡集鎮自明崇禎十三年興集建市以來,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是宿遷水鄉文化名鎮 、城郊生態旅遊型宜居城鎮、近郊旅遊休閒之地;城市旅遊體系的重要節點,綠色生態、商貿繁榮的宜居之地, 享有‘’宿遷西部明珠”的美譽 。被人盛讚為“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 。 2016年10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屬的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授予蔡集鎮“中國電子商務示範鎮” 。 2017年11月,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主辦的2017“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智慧農業高峰論壇,授予蔡集鎮為全國首家“中國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示範鎮” 。 2017年12月,中國農業(博鰲)論壇授予蔡集鎮“中國生態農業示範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蔡集鎮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稱五圖、義勇、六市,毗鄰古黃河、京杭大運河、駱馬湖景區,蔡集鎮自古便是水鄉文化名鎮。

春秋時為猶國、鍾吾國一部分,後又相繼為吳、楚國屬地。秦時在此設下相縣,屬泗水郡。

漢魏時屬臨淮郡、下邳郡。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於下相縣東南置宿預縣,治所在猶古城。

南北朝時又多次撤併、復設。公元550年,廢下相縣,其轄地歸宿預縣。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改宿預縣為宿遷縣。

唐、宋、元、明、清時,宿遷的境域均有變動,隸屬關係也多次變更,先後屬泗州郡、下邳郡、淮安府、徐州府。

元、明、清時期屬於宿遷縣順德鄉。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蔡統宣興集建市,名稱蔡集。

蔡集鎮 蔡集鎮

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為五圖。

鹹豐元年(1851)因廢黃河決口,造成水患,集市貿易從蔡老莊遷並義勇圩(距蔡集東北0.5公里,即現址)。民國初期行政區劃為六市,曰義勇。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

民國18年(1929年)改為第七區。

1933年改為第一區,區政府在義勇鎮。新中國成立後,設蔡集鄉,為鄉政府所在地,同時,設蔡集公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設蔡集鄉,隸屬楊集區。

1956年屬耿車區。

1957年撤區,由蔡集鄉、楊集鄉組建蔡集鄉。

1958年改為蔡集人民公社,轄東風、火箭、勞動、永聯、民主、上游、紅光等7個大隊。

1961年東風分為張莊、孟湖;上游分漏河、牛角;勞動分楊集、施圩;永聯改蔡集;火箭改樊灣;民主改田窪、紅光改徐窪。轄蔡集、徐窪、楊集、樊灣、孟湖、漏河、牛角、田窪、施圩、張莊等10個大隊。

1980年從蔡集大隊分出渠南大隊(後更名集南)從徐窪大隊分出農科站(周油坊大隊)從樊灣大隊分出閘口大隊,從孟湖大隊分出朱李大隊,從楊集大隊分出劉莊、王莊大隊,從田窪大隊分出王馬路、吳樓大隊,共18個大隊。

蔡集鎮 蔡集鎮

1983年人民公社恢復鄉制,大隊更名為村。

1995年12月,蔡集撤鄉建鎮,鎮政府駐蔡集,隸屬宿遷市(縣級)。

1996年7月隸屬宿遷市宿豫縣,轄蔡集、集南、徐窪、周油坊、小劉莊、大王莊、楊集、施圩、閘口、樊灣、朱李、孟湖、張莊、漏河、牛角、田窪、王馬路、吳樓18個行政村。

1998年,蔡集、集南、閘口改建居委會。

2000年閘口居委會合併樊灣村為樊灣居委會;周油坊村合併集南居委會為集南居委會;田窪、王馬路、吳樓三個村並為田窪村,朱李村合併孟湖村為朱李村;張莊村更名為張油坊村,大王莊村更名為王莊村;小劉莊村更名為劉莊村;

2001年7月份按照區委、區政府實行村級區劃分調整後,轄蔡集、集南、樊灣三個居委會和徐窪、楊集、朱李、張油坊、漏河、牛角、田窪、施圩、劉莊、王莊等10個行政村。

2004年2月隸屬宿遷市宿豫區。

2013年6月,宿遷市委決定將宿豫區蔡集鎮劃入宿遷市宿城區。

蔡集鎮 蔡集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5年12月,蔡集撤鄉建鎮,鎮政府駐蔡集,隸屬宿遷市(縣級)。

1996年7月隸屬宿遷市宿豫縣,轄蔡集、集南、徐窪、周油坊、小劉莊、大王莊、楊集、施圩、閘口、樊灣、朱李、孟湖、張莊、漏河、牛角、田窪、王馬路、吳樓18個行政村。

1998年,蔡集、集南、閘口改建居委會。

2000年閘口居委會合併樊灣村為樊灣居委會;周油坊村合併集南居委會為集南居委會;田窪、王馬路、吳樓三個村並為田窪村,朱李村合併孟湖村為朱李村;張莊村更名為張油坊村,大王莊村更名為王莊村;小劉莊村更名為劉莊村;

2001年7月份按照區委、區政府實行村級區劃分調整後,轄蔡集、集南、樊灣三個居委會和徐窪、楊集、朱李、張油坊、漏河、牛角、田窪、施圩、劉莊、王莊等10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

2004年2月隸屬宿遷市宿豫區。

蔡集鎮城建 蔡集鎮城建

2009年蔡集鎮轄5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

2013年6月,宿遷市委決定將宿豫區蔡集鎮劃入宿遷市宿城區。

2017年7月為進一步規範蔡集鎮各村(居)名稱,經鎮政府研究同意,將全鎮13個村(居)名稱統一命名為:蔡集社區居民委員會、集南居民委員會、樊灣居民委員會、漏河居民委員會、牛角居民委員會、徐窪村民委員會、劉莊村民委員會、王莊村民委員會、施圩村民委員會、楊集村民委員會、朱李村民委員會、張油坊村民委員會、田窪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末蔡集鎮轄13個村居委員會、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一個工業區 ,分別為:蔡集社區居民委員會、集南居民委員會、樊灣居民委員會、漏河居民委員會、牛角居民委員會、徐窪村民委員會、劉莊村民委員會、王莊村民委員會、施圩村民委員會、楊集村民委員會、朱李村民委員會、張油坊村民委員會、田窪村民委員會、蔡集鎮古黃河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蔡集鎮工業園區。

蔡集鎮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村莊一覽表
行政村(居)名稱 現狀自然村莊數量 規劃發展村莊名稱及數量 一般村名稱及數量
重點村 特色村
名稱 數量 名稱 數量 名稱 數量
田窪村民委員會 3 田窪、吳樓 2 —— 0 王馬路 1
牛角居民委員會 4 鄧莊、孫場 2 老牛角 1 陳圩 1
漏河居民委員會 4 石莊 1 —— 0 漏河、李新莊、(周李莊) 3
蔡集社區居民委員會 2 —— 0 —— 0 腰莊、(胡元) 2
樊灣居民委員會 8 —— 0 —— 0 北堤、徐莊、王橋、(關廟、祠堂路、高莊、卞莊、鍾莊) 8
朱李村民委員會 3 —— 0 —— 0 大李莊、(月堤組、南大李莊) 3
張油坊村民委員會 7 王馬路 1 —— 0 盛老堤、(陸莊、孫莊、董莊、四組、五組) 6
集南居民委員會 9 周油坊 1 0 葛莊、瓦坊、孫蔡圩、史莊、王莊、路東、高莊、蔡老莊 8
徐窪村民委員會 9 蔡碾盤 1 0 徐莊、後張莊、西張莊、張莊、蔣莊、沈橋、周莊、前張莊 8
劉莊村民委員會 9 大劉莊 1 0 陸莊、小李莊、小劉莊、張莊、何莊、歐李莊、沈莊、錢莊 8
施圩村民委員會 7 景莊 1 0 孫圩、楊莊、王莊、李莊、丁莊、張圩 6
王莊村民委員會 4 大王莊 1 0 趙圩、孟莊、郭王莊 3
楊集村民委員會 6 街東 1 0 董莊、街北、街西、街南、許莊 5
合計 75 —— 12 —— 1 —— 6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蔡集鎮位於宿遷市西部、駱馬湖南岸,介於東經118°10'07''~118°33'88''、北緯33°47'25''~34°1'16''之間,蔡集鎮地處蘇北核心,距國家保護的二級水質生態湖—78萬畝駱馬湖僅3公里,處於省級開發項目駱馬湖旅遊圈範圍內。被周邊“五區”環抱即:宿遷市經濟開發區、蘇(宿)工業園區、湖濱新城開發區、宿豫區經濟開發區、宿城區經濟開發區。坐落於沿海經濟地帶、沿江經濟地帶和隴海經濟地帶的交叉輻射區、蘇魯豫皖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周邊緊鄰徐州、淮安、連雲港三大地級市,緊鄰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市場潛力巨大。被國家農林部評為“荷仁豆生產基地之鄉”的美譽。

蔡集鎮位於市區西3公里,民便河、黃河、沙河、三環路、宿黃線和江蘇S250省道“三河三路”貫穿。古黃河從蔡集鎮鎮域北部環繞而過,鎮區內部擁有“一河兩灣”的濱水資源,北距駱馬湖約6公里,處於駱馬湖風景旅遊區內,是水綠特色突出的濱湖城鎮 。同時該鎮挖掘歷史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投資8億元的生態旅遊度假村項目已籌建啟動、牛角淹旅遊度假區項目已規劃實施。

蔡集鎮人傑地靈,牛角灣的“神牛”傳說、月堤湖的鯀傳說、現存的古老杏樹、記憶中的小黛廟廟會等,賦予了蔡集鎮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名鎮 。

距離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僅50公里。現轄13個行政村居、146個村民小組、7萬人,其中可耕地面積2646公頃,林地面積340公頃,水域面積153.4公頃。轄三個居委會和10個行政村。有村民小組120個,11470戶,42840人,其中男22795人,女20045人,境內四路縱橫、三河川流,區域面積4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萬畝。

地形地貌

蔡集鎮大部分地區屬於黃、淮、沂、沭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形成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趨勢,平均高程38米左右。

交通

古黃河從蔡集鎮北部環繞而過,鎮區內擁有“一河兩灣”的濱水資源,三環路、宿黃線和江蘇S250省道、青海湖西路“三河四路路”貫穿,324省道加快推進,西距離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僅50公里。

氣候特徵

蔡集鎮 蔡集鎮

蔡集鎮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1℃,年均降水量892.3毫米,年均日照總時數2315小時。光熱資源比較優越,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太陽總輻射量約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數2271小時。無霜期較長,平均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動積溫5189℃,全年作物生長期為310.5天。年均降水量為892.3毫米,由於受季風影響,年際間變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澇、秋冬乾天氣。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12月,蔡集鎮常住人口超過7萬,其中本地人口5萬,外來人口2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63人,人口出生率9‰,民族以漢族為主,除漢族外,還居住著苗、回、瑤、土家、佤、布依、彝、滿、傣、拉祜、維吾爾等11個少數民族,共65人。

經濟狀況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6億元,公共預算收入7485萬元,稅收占比為98%,年均增長13.87%。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91億元。

蔡集鎮 蔡集鎮

蔡集鎮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進中國“淘寶村”更廣覆蓋的同時,更大力度推進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創新開展“支書領頭調結構”、青年創業村官富民工程等一些卓有實效的舉措,更好推動了現代農業電子商務工作再上新台階。全鎮全年預計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近20億元,其中現代農業電子商務占比近30%。

城鎮建設

2005年按照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確保有特色、有品位、有風格的要求,新建胡園居住小區一個,占地25畝,建築面積12480平方米分三區,五層框架結構,入住134戶,鎮東商住小區拔地而起,點綴著靚麗的小城鎮,營造了一個造形優美生活舒適的人居環境。2006年投資138萬元新建敬老院一個,占地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60平方米可收容五保老人100名。蔡集鎮的交通非常便利,縱橫交織,東西有205省道、宿黃線、宿邳路橫穿全境。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僅50公里,南北有五一路、張支路、機耕路、田窪路、小廟路、關廟路、胡園路。2004年至2006年新鋪設水泥路面86公里,不僅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張油坊、牛角、朱李、樊灣、楊集等村居水泥路面也能通到自然村莊了。全鎮循環無土路,朱李、張油坊、楊集、樊灣、蔡集、集南、漏河、牛角、田窪等9個村居通公車。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蔡集鎮 蔡集鎮

2016年投資500多萬元,鋪設改建鄉村道路26條48公里,實現了“莊台路變多、鎮區路變寬、主幹路變好”的出行環境。投入1300多萬元改造鎮區,完成桿線遷移2.5公里,鋪設下水道和人行道各13公里,新上路燈280多盞,栽植法桐等綠化樹木3600株,對市民公園進行了改造提檔。投資3760萬元,建成高標準居家養老中心1.8萬平方米,完成3000平方米敬老院升級改造,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4200平方米。在環境整治上,該鎮投入1300多萬元用於水環境整治,先後完成12.5公里古黃河撈草、15公里民便河整治及綠化。投入500多萬元用於村莊環境整治,每戶配1個垃圾桶,改廁3200多個,拆圈3000多個,建垃圾房150多個。投資1000多萬元用於安全飲用水,完成安全飲用水工作,實現管網全覆蓋;同時,完成13公里區域供水的清障服務工作。全鎮居民吃上了與城區市民同網、同質、同服務的安全飲用水。

蔡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牛角淹、月堤灣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蔡集位於故里景區和乾隆行宮景觀線路之間,該地正全力打造最美麗、最田園的牛角淹美麗鄉村景區和果蔬小鎮,就是希望豐富本地旅遊資源,能留住遊客,讓蔡集也成為鄉村旅遊的一個靚麗景點。經過實地勘測、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已經啟動,規劃面積2600畝,道路等基礎配套建設已經投資2000萬元,東大門牌坊和北門部分設施已建成。

蔡集鎮 蔡集鎮

2016年,蔡集鎮始終以“生態蔡集,綠色蔡集”為統攬,全力打造“工業強鎮、財政富鎮、文化名鎮、現代農業大鎮、宿邳邊界重鎮”。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工業立鎮”戰略。

以“工業強鎮”為主題,聚力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狠抓工業集中區建設,注入新元素,招引新科技,形成“產業集聚、項目集群、企業集中”的多元化工業集中區;狠抓民營經濟發展,結合轉型升級,以王莊、楊集、劉莊園區為重點,實行“實體+電商”模式,不斷激活民營經濟的活力與潛力。著力推動特色農業快速發展。繼續按照“一條線、兩個面、三個點、四個帶”的工作思路,強力推動設施果蔬業的快速發展。重點圍繞宿黃線、250連線線做大做優一批有規模、有科技、有特色的農業項目,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放大品牌效應,不斷壯大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精品漁業和種源農業四大產業。力爭2020年,瓜果突破1萬畝,蔬菜突破8000畝,花木園藝突破5000畝,精品漁業突破4000畝。

實施道路“通達工程”,新增和提升農村道路200多公里,確保村村通、組組到;實施“雙全工程”,確保新農保、新農合全覆蓋,讓老百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實施“育人工程”,鞏固教育現代化成果,確保青少年學有所教;實施“保障工程”,讓弱勢困難群體衣食無憂。

圍繞一條主線。即特色鎮村建設。一是在特色小鎮建設上,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針對自然條件好、文化底蘊濃、發展潛力大的自然村莊進行集中規劃和逐步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產業明顯的新興小鎮。二是在特色村居建設上,13個村居都要選擇一個條件好的自然村落,精心規劃和建設,力爭1至2年出成果、見成效。其中,周油坊美麗鄉村建設已納入區級考核盤子。

蔡集鎮 蔡集鎮

打造三張名片。一是旅遊鎮名片。以牛角淹為建設載體,突出“牛”文化特色,按照“市場化運作、產業化支撐、一體化建設”的發展理念,打造出“最田園、最鄉村”的旅遊景點。二是淘寶鎮名片。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程,不斷鞏固“中國電子商務示範鎮”和“中國淘寶鎮”的創建成果,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店”建設,打造電子商務產業園,實現電商全覆蓋。三是生態鎮名片。圍繞生態建設,強力推進鎮村環境和水體環境的綜合整治。鞏固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綜合整治成果,科學實施土壤修復。實施西沙河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持續推進禁燃區禁養區整治工作,保質保量完成目標任務。建成鎮級污水處理廠1個、泵站1座,鋪設管網25公里,建設村莊污水處理設施10個,實現鎮村污水處理全覆蓋、全運行。通過打造一批示範點和建設一批休閒公園,全面改善和提升環境的總體質量,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地方經濟

第一產業

蔡集鎮 蔡集鎮

蔡集鎮是出口蔬菜之鄉 裝潢之鄉 出口地毯之鄉 糧食之鄉。荷仁豆在蔡集鎮種植已有10多年的歷史,是該鎮支柱產業,是綠色無公害食品。2005年元月15日,蔡集鎮被國家列入“荷仁豆生產示範園區”,蔡集成了真正的“菜集”。經營範圍:荷仁豆種植、銷售、粗加工銷售、技術諮詢、服務等,蔡集鎮還有青刀豆、甜豌豆、胡蘿蔔、綠筍等適時出口果蔬蔡集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通過不斷最佳化結構調整,在種植業上已形成蠶絲和出口蔬菜種植兩大支柱產業。在蠶桑生產上,全鎮年發種量達到25000張,產繭1000噸,蠶繭資源豐富。在出口蔬菜種植上,加強與外貿加工企業合作,推廣種植無公害蔬菜,在養殖業上突出養雞業,通過典型帶動、服務推動,全鎮養雞規模不斷擴大,到2003年,全鎮共建成4個養雞專業村,50個養雞專業組,成為蘇北久負盛名的養雞大鎮。


蔡集鎮荷仁豆種植面積達到1萬多畝,總產量在1500萬斤左右,經過加工製作成為國際公認的綠色食品,產品出口美國、日本、英國、韓國、義大利等國家,全年銷售2000萬元,利稅500萬元。協會成立以來,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以先進的技術為指導,開展規範化動作,標準化種植,產業化經營,是實行荷仁豆種植、銷售、粗加工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農民互助合作產業化協會。協會種植的“芍坡”牌荷仁豆經過該鎮農技人員和專業種植大戶多年培育,具有皮薄、鮮嫩、鬆脆、爽口、汁多、味美、營養豐富等獨特品質,是美食佳品。因品質優、綠色無公害,享譽國內外,成為市場上知名走俏的蔬菜產品。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圍繞“一條線、兩個面、三個點”的工作思路,全力推進高效農業健康快速發展。相繼建設了四季青歡樂農莊、袁陽花木、徐窪紅桃園、江蘇綠耕耘、八零農場等項目。全鎮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2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7000多畝,初步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精品化、休閒化、高效化、現代化。

第二產業

過去五年,是該鎮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益源塑業、久恆建材、宏宇鋼構等一批優質項目簽約落戶;可來比床具、櫻花車飾、國夢絹花等本土企業逐漸壯大,特別是可來比床具有限公司不僅成功入駐宿城經濟開發區,還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五年間,全鎮新增各類民營企業300多家,形成了綠色建材、新型鋼構、環保家居、手工藝品等四大產業。小城鎮建設嶄露新姿。鎮北新區、鎮東片區、工業集中區和街區商貿區4大功能區已經成型,“東進北擴”基本完成。城鎮面積增擴至4.5平方公里。五年累計投入2200多萬元,鋪設鎮區主次幹道20公里,地下管網30公里,遷移桿線2.5公里,新上路燈300多盞,栽植法桐等行道樹4000多株,改造市民公園,拓寬宿黃線,實現“地下通、地面綠、空中亮”。 蔡集鎮工業集中區是民營企業發展園,又是“三來一加”生產基地,主要以發展本土企業“三來一加”項目為主。該園區位於鎮東宿黃線南側,2006年開始興建,占地10萬平方米,

蔡集鎮 蔡集鎮

2007年,園內興建企業14個,其中,蔡集鎮老闆投資興建企業7家,分別是梁光耀興建的光耀物流、管蘇輝興建的宿遷華泰塑業有限公司、劉學興建的宿遷正寶王金製造廠、彭雪平興建的宿遷耀飛紙品包裝廠、許元明興建的瑞天針織有限公司、唐凱興建的凱華實業有限公司、蔡志偉興建的宿遷三好板廠。招商引資企業3家,分別是陶國興興建的宿遷新時代節能建材有限公司、李克亞興辦宿遷興亞橡塑製品有限公司、潘敬春興建的宿遷可來比床具有限公司。還有田窪村興建的劉傑裝飾廠、牛角村興建的宿遷正統玻璃有限公司。朱李村興建的食品加工廠、樊灣居委會興建的宿遷永鴻裝飾建材有限公司。固定資產總投資達1.5億元,建築總面積28000平方米。園區內還建有工人食堂600平方米,宿舍600平方米,公廁60平方米,配套設備齊全,轉移本地剩餘勞動力2600人,2007年底,整個園區完成產值26920萬元,銷售收入26550萬元,利稅1820萬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182%、179%、185%。 在招商引資上,蔡集鎮同樣成績喜人。該鎮不光外部招引,更注重本土培育,園區現有企業60多家,大多是本土的建材行業,在全市鄉鎮中名列前茅。2015年,總投資3.8億元、占地80畝的江蘇眾恆可來比家具項目,在該鎮發展壯大後,移居到宿城經濟開發區。

第三產業

蔡集鎮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91億元。蔡集鎮傳統的農曆每月3、5、8、10日逢集,每年農曆正月19小廟會,2月初3交流會。全年貿易額在9850萬元 。

蔡集人擅長小手工業生產,傳統的有打草紙、編織、炕孵、刻魚卡、編蒲等,辦工業超源於1958年辦超了農具、服裝、粉筆、鞭炮、眼鏡、造酒等幾家小型廠。1978年以後,鄉村工業快速發展,成為蘇北裝飾毯之鄉,裝飾裝潢之鄉,建築建材之鄉。頗具規模的裝飾毯1家,分廠12家,從業人員近2000人。裝飾裝潢發展迅猛,組建裝飾裝潢總公司,下設13個工程處,另有合資企業1家,三資裝潢業3家。建築建材是蔡集的一大特色,建築工程隊伍達3000多人,開發了內蒙、山西、新疆、遼寧、吉林、北京、廣東、深圳等區域。辦了5個上規模的磚瓦廠,另有2家水泥製品廠。

社會

醫療衛生

蔡集鎮醫院全省首創、醫養結合的康頤孝德園養老院,全市鄉鎮中規模最大、設施一流的蔡集衛生院。2017年12月江蘇省衛生計生委下文確認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醫院江蘇省示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幼健康規範化門診。

宿城區蔡集鎮醫院位於宿城區蔡集街東首,宿蔡路北側,距離市區6公里,蘇州工業園區2公里,占地面積70畝,門診建築面積 3000平方,住院部建築面積8000平方。現有職工一百三十餘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5人、執業醫師十餘人,護士四十人,擁有床位三百餘張,是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畫生育為一體的一級綜合醫院,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醫保定點單位。2011年、2012年、2013年被評為“市十佳鄉鎮醫院”,2015年、2016年被評為“市先進鄉鎮醫院”稱號,多次被授予“區文明單位”、多次獲區衛生局綜合考評一等獎、二等獎獎勵。該院擁有西門子CT一台、0.35T核磁共振一台、500Ma X光機,電子胃鏡,、進口彩超各一台、5分類血球計數儀一台、全自動血生化分析儀一台、美國DR、CR各一台、十二導聯心電圖機兩台、進口麻醉機、呼吸機、除顫儀、高頻電刀各一台、進口多參數生命監護儀四台及腹腔鏡等多種大型醫用儀器。

醫院門診設定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老年病科,中醫科、針灸理療科、肛腸科、皮膚科、口腔科、體檢中心、公共衛生部。輔助科室有放射科、超聲科、檢驗科、胃腸鏡檢查中心等。住院部分為內科、外科、婦產科、老年病科4個病區。能夠開展胃大部分切除、甲狀腺切除、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腸切除、腸吻合、脾切除、闌尾切除、疝氣修補、無痛分娩、剖腹產、宮外孕、子宮切除、骨折復位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關節脫臼復位等診療技術還能夠用腹腔鏡開展上腹部、下腹部微創手術。婦產科為區“示範產科”,新添置婦科病臭氧治療儀,藍光治療儀(新生兒黃疸治療)、四維彩超等大型儀器設備,婦產科病區重新裝修,設立家庭式的VTP病房,為產婦提供人性化、親情化的服務。醫院門診設定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老年病科,中醫科、針灸理療科、肛腸科、皮膚科、口腔科、體檢中心、公共衛生部。輔助科室有放射科、超聲科、檢驗科、胃腸鏡檢查中心等。住院部分為內科、外科、婦產科、老年病科4個病區。

康頤孝德園老年公寓是蔡集鎮醫院為了回響國家“醫養結合”的號召,投資2000萬元興辦的一所真正意義上醫養融合中高檔的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擁有護理型床位300張,現有職工23人,其中高級護理員1人,高級營養師2人,持證護理員13人。2015年被區委宣傳部、文明辦、民政局、文廣新局授予“優秀敬老院”光榮稱號,區民政局養老機構考核第一名、省“示範老年公寓”、通過市養老服務業標準化驗收。

社會教育

蔡集鎮黨委提出“四培四育”工程,“四育”即家庭養育、學校教育、政府培育、社會輔育的四育功能,構建大教育體系;“四培”即對企業法人的生產經營培訓,村組幹部依法行政培訓,農民民眾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廣大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培訓。

文化事業

蔡集鎮為紮實推進廉政文化建設,不斷探索廉政文化教育的新路子,運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開展廉政文化教育,成立了廉政文藝宣傳隊。為了使廉政教育延伸到千家萬戶,使廣大黨員和村組幹部共同築起一道反腐倡廉的道德防線,他們自發編排廉政節目,利用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自編自演具有廉潔勸善和和睦鄉鄰思想的小品、歌舞,深入到田間地頭,宣傳廉政政策和蔡集鎮的廉政教育成果,並不定期地為黨員民眾演出。據統計,共演出110多場次,觀眾多達2.5萬人 。蔡集鎮建成省級農家書屋2個,市級農家書屋示範點2個,區級農家書屋9個;建成鎮級文體活動中心600平方米。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全民健身活動近815場。

蔡集以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為依託,積極引導發展民間藝術團隊,廣泛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集南廉政文化宣傳表演,施圩民間大鼓都是民眾喜歡的藝術形式;在民俗文化傳承上,蔡集手抄紙被列入省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進村居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在全市率先實現農家書屋建設的全覆蓋。蔡集手抄紙被列入省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商業街

解放初期,蔡集街是一條長300米寬10米的東西街。1954-1958年街道向南搬遷,建成東西同濟大街、南北義勇大街。2004年又建成農貿商城。商業街由義勇大街、同濟大街、農貿商城三大塊組成。義勇大街長440米寬40米,有40家店鋪,主要經營服裝,成為精品一條街文明街。同濟大街長650米,寬8米,有58家店鋪主要經營五金雜貨,形成小有規模的商業一條街。蔡集鎮小城鎮建設在初具規模基礎上,不斷提升品位,加快建設步伐,按照標準化、規範化、工藝化的要求建設,農貿商城在2004年建成啟用,占地1.2萬平方米,大棚面積4600平方米商業街1條,1.2萬平方米,分輕工、蔬菜經營區,設630個攤位,東西北三面店鋪建設,從事商業、服務業餐飲業達146家,主要經營農副產品。商業街一條,鋪設路面彩磚3800平方米,水泥地平5600平方米。建成住宅小區12480平方米,使蔡集小城鎮建設步入高品位、規範化的良性循環軌道。

蔡集 蔡集

原蔡集集市不僅擁擠,而且滿街泥濘,從2004年投入資金150萬元開始鋪設黑色街道,水泥路貫通整個集鎮區,鋪設路面達26400平方米,老街道拓寬,加上新農貿商城的啟用,大大地改變了貿易環境。傳統的農曆每月3、5、8、10日逢集,每年農曆正月19小廟會,2月初3交流會。年貿易額在9850萬元。

特色產業

蔡集鎮 蔡集鎮

蔡集鎮共有耕地,2646公頃,水面153.4公頃。50、60年代,以種小麥、山芋、玉米、豆類為主。畝產不過50公斤。1969年築渠引水,乾、支、斗、農、毛渠配套,1970年實行旱改水、稻麥輪作,年畝產增至400公斤。1981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0年推行農業規模配套服務,1993年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實行農業經營承包。在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方面,採取在作物布局,供應苗種、機械化作業,管水用水,技術指導5個方面統一操作,分戶經營的方法,形成了規模生產力。為二、三產業的農民解除了後顧之憂。農業規模服務被列入省級科技成果研究規劃。是省種子公司良種繁育基地,是全省100個科技示範鄉鎮之一。全國農技推廣總站授予蔡集“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江蘇省授予蔡集鎮“平原綠化先進鄉”。

蔡集鎮人傑地靈,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到處呈現出田成方,林成格線局,已成為省內外遠近聞名的出口蔬菜之鄉。

2016年來蔡集鎮農業發展加速,該鎮突出宿黃線和250省道連線線的打造,培育和招引採摘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等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生態農業項目,豐富鄉村旅遊內容。此外還打造了5000畝西瓜、5000畝水果和5000畝蔬菜種植基地,有力地帶動全鎮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壯大。

蔡集鎮 蔡集鎮

蔡集鎮堅持“生態、高效、特色、現代”的發展定位,走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最佳化現有農作物種植布局,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結構調整路徑,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的空間。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花卉苗木、休閒農業等特色產業,形成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格局;圍繞“菜籃子”、“果盤子”、“花盆子”,培育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帶動全鎮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總體規劃

蔡集鎮突出抓好鄉鎮特色發展。一是抓特色產業。總體規劃是:北片魚南片菜,一個景點四個帶。主要思路是:圍繞一個點,突出兩條線,打造三個面。“圍繞一個點”,即做好牛角淹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工作。“突出兩條線”,即突出宿黃線和250省道連線線的打造,主要培育和招引採摘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等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生態農業項目,豐富鄉村旅遊內容。“打造三個面”,即打造5000畝西瓜、5000畝水果和5000畝蔬菜三個面,推動“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的快速發展。二是抓特色村居建設。將牛角淹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遊開發融為一體,通過整合資源、挖掘潛力,高起點定位、滾動建設,使之形成集垂釣、採摘、遊玩、娛樂、購物等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遊度假村。三是抓特色電商。全鎮電商500多家。通過打造以鎮孵化創業基地為中心和楊集、王莊、劉莊等六個村居為布點的“一個中心六個點”,推動全鎮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確保年底實現電商全覆蓋。四是抓特色品牌。加快推進傳統產品向品牌產品、規上企業向品牌企業發展,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培育品牌優勢,形成品牌特色,年底前至少打造3個以上特色品牌,帶動全鎮特色農業和規上企業的快速發展。

蔡集鎮 蔡集鎮

以宿遷市城郊生態旅遊型宜居城鎮為發展目標,將蔡集鎮打造成為城鄉交融互動發展的典範;中心城區良好的近郊旅遊休閒之地;城市旅遊體系的重要節點;綠色生態、商貿繁榮的宜居之地。

極融入“南工北游”區域格局,構築”兩橫三縱“對外交通廊道,打通城鎮發展命脈,實現與周邊區域的錯位互補發展。

結合城鎮發展現狀,制定“北跨東進”的發展策略,構築“一心、一帶、四軸、八區”的城鎮總體結構。為城鎮形成合理空間布局,完善的功能設施,有機的城鎮形態打下良好基礎。

所獲榮譽

2005年列入國家“荷仁豆生產示範基地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單位江蘇省100個科技示範鄉鎮之一
江蘇省平原綠化先進鄉鎮2017年宿遷市全民健身十佳鄉鎮2017年宿遷市網路創業工作先進單位
2016年中國淘寶鎮2017年江蘇省衛生鎮2017年江蘇省書香鄉鎮
2017年信訪工作“四無”鄉鎮2017年中國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示範鎮2017年生態農業示範鎮
2014年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獎2014年宿遷市大項目特殊貢獻獎2014年農業農村工作綜合獎和信訪維穩獎
2014年宿遷市平安法治鄉鎮2016年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範鎮2013年江蘇省文明鄉鎮標兵
2016年宿遷市農村電子商務示範鎮江蘇省廉政文化建設示範點綠色江蘇建設先進單位
2010年度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江蘇省文明鄉鎮2011年度省級交通安全示範鄉鎮
2011年法治宿遷建設先進單位2012年度小城鎮建設工作先進鄉鎮國家衛生鎮
2017年度省級創業型街道(鄉鎮)江蘇省重點鎮
參考資料:

旅遊景點

•牛角淹風景區

牛角淹風景區 牛角淹風景區

牛角灣以生態旅遊休閒功能為主,開展休閒漁業、農家樂、鄉村生活體驗等活動。沿小廟路開發主題文化遊覽區,弘揚當地特色文化如:衙門文化、轎文化等地方文化。利用宿遷市的水系溝通規劃的影響力,素以牛角灣“民便河之首”的美譽。

•月堤湖風景區

蔡集鎮 蔡集鎮

月堤湖利用沿湖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沿湖生態濕地,是療養與娛樂休閒、湖濱遊覽和水上遊憩、新農村建設參觀等活動。

•百花島觀光區

蔡集鎮 蔡集鎮

結合現狀零散水塘,在民便河中堆土成島,種植百花,形成百花爭艷的水中綠島。

著名人物

清初名臣蔡士英(蔡士英傳記,文中對於蔡士英的家族身世的說法是:“始祖諸海公,世居蘇州吳縣洞庭西山,元季遷居淮安府宿遷縣順德鄉九圖”。宿遷順德鄉即今市區西北遠郊。從這個記載來看,蔡士英的祖居是蔡集鎮牛角灣無疑。)

蔡璉(公元1677~1743年),字商尊,號筠齋,清江蘇省宿遷縣蔡集鎮人,生於康熙十六年。自幼在蔡氏家塾桐韻書屋飽讀詩書,稍長入官學,康熙三十九年八月,蔡璉由國子監學生考職縣丞。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蔡璉被選授為四川省納谿縣知縣。

蔡璜字謂侯,號東岩,清代宿遷人,生卒年不詳。1689年(清聖祖康熙二十八年)考選為拔貢。1694年任山西省盂縣知縣。在志書中,錄有蔡璜所作五律多首,吟喔《石門掩雨》、《白鹿跑泉》、《龍潭春色》、《仙人伏洞》、《藏山晚照》等盂縣10景,詩意典雅雋永,頗具藝術特色。1699年夏曆二月,康熙皇帝派封疆大吏考查賢臣,蔡璜被推薦為三晉第一賢令,得朝廷欽封擢升。民眾知情後,上書請求將其留任,未得準許,於是在他離去後在芹泉驛建立“去思碑”,以紀念蔡璜供職盂縣時所施善政。蔡璜調京後曾任工部虞衡司郎中,掌山林川澤之職。他主纂的《新修盂縣誌》康熙原版在國內的北京圖書館等有藏 。

1.

清初名臣蔡士英(蔡士英傳記,文中對於蔡士英的家族身世的說法是:“始祖諸海公,世居蘇州吳縣洞庭西山,元季遷居淮安府宿遷縣順德鄉九圖”。宿遷順德鄉即今市區西北遠郊。從這個記載來看,蔡士英的祖居是蔡集鎮牛角灣無疑。)

2.

蔡璉(公元1677~1743年),字商尊,號筠齋,清江蘇省宿遷縣蔡集鎮人,生於康熙十六年。自幼在蔡氏家塾桐韻書屋飽讀詩書,稍長入官學,康熙三十九年八月,蔡璉由國子監學生考職縣丞。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蔡璉被選授為四川省納谿縣知縣。

3.

蔡璜字謂侯,號東岩,清代宿遷人,生卒年不詳。1689年(清聖祖康熙二十八年)考選為拔貢。1694年任山西省盂縣知縣。在志書中,錄有蔡璜所作五律多首,吟喔《石門掩雨》、《白鹿跑泉》、《龍潭春色》、《仙人伏洞》、《藏山晚照》等盂縣10景,詩意典雅雋永,頗具藝術特色。1699年夏曆二月,康熙皇帝派封疆大吏考查賢臣,蔡璜被推薦為三晉第一賢令,得朝廷欽封擢升。民眾知情後,上書請求將其留任,未得準許,於是在他離去後在芹泉驛建立“去思碑”,以紀念蔡璜供職盂縣時所施善政。蔡璜調京後曾任工部虞衡司郎中,掌山林川澤之職。他主纂的《新修盂縣誌》康熙原版在國內的北京圖書館等有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