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章獻星

蔡章獻星

蔡章獻星是蔡章獻1978年12月30日,位於美國的哈佛天文台發現第2240號小行星。

簡介

蔡章獻(1924年—2009年2月3日),天文學家。台灣台北市人。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研習天文學。1947年返台任台省氣象局技佐,在中山堂天文台工作。1948年組建台北市天文同好會,任總幹事。1949年兼《天文通訊》月刊主編。1952年升任技士,發現麒麟星座之恆星BD—8.1642為變星,經命名為CSV6534。1961年為

台北天文台蔡章獻台長指導天文觀測
台北天文台蔡章獻台長指導天文觀測

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1964年任天文學會總幹事。1969年出任台北市天文台台長。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以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發現之小行星第2240號命名為“蔡章獻星”,並獲“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1981年任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1982年兼任“教育部”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諮詢委員。著有《天文名詞對照》、《簡易星座圖》、《標準恆星圖》等。

天體觀測同好會

蔡章獻生於台灣台北市的艋舺(今萬華市),因對天文有所興趣,中等學校畢業後的1938年,他就任職於日治時代的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所附設的“天體觀測同好會”。該同好會的主要設備“四吋望遠鏡”,主要是由台灣日日新報1937年所捐贈。該望遠鏡為1930年代台灣少見的天體觀測設備,只略遜於當時台灣總督府氣象局的台北觀測所。1941年,火星大接近於地球,於公會堂任職的蔡章獻以該四吋望遠鏡觀測到的結果,以日文寫成“小望遠鏡下之火星觀測”小品,投稿日本《南之星》雜誌,並獲得刊載。同年9月21日他亦以折光鏡等設備觀察日全蝕,並手繪日全蝕日冕模樣。該手繪圖,也成為日本最著名天文雜誌《天界》(東亞天文學會出版)的第246期封面。不久,蔡章獻投入二戰,並被日本軍派駐中國戰場的安徽一帶參加戰鬥。戰爭結束後,返鄉的蔡章獻回到台北公會堂續任原職。1947年,公會堂改名為中山堂,天體觀測同好會則更名為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人造衛星觀察

蔡章獻於天文第一次重大貢獻是於1952年1月18日發現麒麟座不規則新變星(BDI8o1642,065208C)。隨後,1957年10月4日,蘇俄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史密斯松寧天文台(Smithsonian Observatory) 呼籲全世界協助觀測蘇俄之人造衛星,於是蔡章獻受美資助委託,於隔年於台灣組織““中國”人造衛星觀測委員會”,協助美國監視蘇俄人造衛星,同時並獲得美方資助12架2吋觀測鏡。受此影響,天文觀察於台灣受到重視,有鑒於台北西門町鬧區附近的台北中山堂,夜間光害嚴重不適合觀測工作,於是經台北市政府同意後,決定另覓新址以替代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創辦圓山天文台

圓山天文台的25cm望遠鏡
圓山天文台的25cm望遠鏡

1959年,蔡章獻以技佐身分參加圓山天文台的設計與建造,並於1969年升任為圓山天文台台長。位於台北劍潭山山腰,圓山大飯店隔壁的該天文台,一直到西元2000年才拆除。蔡章獻粗創天文台台後,不但將美方資助的12架先進觀測鏡移至圓山天文台,並於擔任該台長期間,陸續添購25厘米折光赤道儀、15厘米折射式赤道儀望遠鏡。除此之外,他也在70年代以後,將圓山天文台的天文觀察重點,從人造衛星移至太陽黑子行動。除了觀察太陽黑子工作受到肯定外,蔡章獻也於1980年設立台灣第一家天象館,積極推動民眾參與天象觀察。當時圓山天象館的參觀人數,一年可達數十萬人,為台北新興的休閒場所。

Tsai的發現與命名

1978年12月30日,位於美國的哈佛天文台發現第2240號小行星,經過一段時間確認無誤後,1980年該天文單位將這顆小行星取名為“蔡”(Tsai),以表揚蔡章獻的功能。蔡章獻不但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台灣人,該小行星也是繼祖沖之的1888號小行星、一行禪師的1972號小行星)、郭守敬的2012號行星之後的第四位以中文名字留名的小行星。

退休與飛碟協會

1991年,蔡章獻以68歲高齡退休,不過仍積極從事著作,演說與協助設立各地天文觀察處所。因此,在退休後仍陸續獲得日本東亞天文學會金質獎章,中華民國金鼎獎中國天文學會(台灣)名譽會員等眾多獎項。
除此,1990年代後,蔡章獻亦跨足幽浮研究,並於2005年率隊參加中國舉辦的世界UFO大會
2009年2月3日,晚年居於養老院的蔡章獻因病逝世,享年8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