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雄

蔡天雄

蔡天雄,1944年生江蘇無錫人。擅長中國畫。1960年至1966年在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978年至1980年在上海戲劇學院國畫專業學習。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中國畫研究室主任、高級講師;上海中國畫院兼職畫師。出版有《蔡天雄山水畫集》。作品《碩果圖》獲第六屆全國美展佳作獎;《幽谷圖》入選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松壑鳴泉圖》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蔡天雄,擅長中國畫。1960年至1966年在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學習;

蔡天雄 蔡天雄

 1978年至1980年在上海戲劇學院國畫專業學習。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中國畫研究室主任、高級講師;上海中國畫院兼職畫師。

獲得榮譽

作品《碩果圖》獲第六屆全國美展佳 作獎;《幽谷圖》入選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松壑鳴泉圖》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出版 有《蔡天雄山水畫集》。

職業生涯

外表

蔡天雄先生身材利落,面容清秀,衣著得體而不拘謹;一副精緻的輕金屬眼鏡透出其儒 雅氣質,廣博新穎的見識、活躍的思維展現出其充沛的精力與智力。這時人們會很自然地把他看年輕十歲左右,而他總是爽朗地一笑,隨後風趣地指著自己鬢間露出的幾許華發,好像在證明自己早已是過五望六之人了。他不是個刻意掩飾自己的年齡的人,但是生動活潑的儀表、輕鬆自如的話卻難以掩飾其心態的年輕。

心態

蔡天雄年輕的心態同他一直和青年人打交道有關,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他就基本上一直在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和教學。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是上海專業國畫教育的重鎮,聚集著許多愛好和研究國畫的教師、學生。蔡天雄早年的一些老師都是海派名家,具有廣博的人文修養和深厚的傳統功底,他們高尚、豁達的人格對蔡天雄精神世界的養成和提升有直接的影響。而蔡天雄的不少優秀的學生也為蔡天雄保持日久彌新的視野,開闊的胸襟提供了客觀條件。

親和力

蔡天雄是一個具有很強親和力的藝術家。他和老畫家可以傾心神交,和同輩可以互相鼓勵,和學生們在一起也沒有什麼架子。在這樣的氛圍中,蔡天雄的思維永遠是活潑的,傳統和創新在他那裡從來不是一對對立的名詞,而是一對可以相互滲透,水乳交融的名詞。在傳統和創新之間,他很自然地處於承上啟下、左右通達的位置。

聲譽鵲起

蔡天雄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在上海畫壇聲譽鵲起了。當時,中國繪畫界有一種求新思變的風尚。在中國畫創作中融合西畫創作觀念和手法一時成為了一大潮流。更有激進者在1985年藝術新潮運動中還提出了中國畫危機論乃至中國畫取消論的觀點。

作品風格

在形形色色有關中國畫的理論衝撞中,蔡天雄持以一種寬容但又清醒的態度。他一方面認識到中國畫必須現代化,另一方面也認識到現代化不能以犧牲中國畫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為代價。他經常外出寫生採風,感悟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勾畫了大量的速寫草圖。他的水墨速寫作品往往出其不意而又新鮮生動,景物形狀多姿多彩而又生意盎然,打破了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和套路,具有現代繪畫的張力。而對中國繪畫的傳統,他給予適當修正。他改進了傳統的潑墨點染手法,喜歡先讓墨色自由滲化,然後再依勢象形,利用墨塊進行生髮,其作品的線條極其自由地穿插在墨塊和空白之間,起到了溝通和過渡的作用。那些畫作中濃淡乾濕的墨色、粗實輕重的筆意,既變化離奇,又合情合理。

追求境界

蔡天雄喜歡選擇黃山、桂林、江南水鄉等水氣淋漓、景物秀麗的地方作為表現對象。他把構圖的新意和筆墨的靈動巧妙地結合起來,不僅表現了清新、明快的畫面形象,體現了鍾靈毓秀的自然境界,也把他個人磊落的風神、跳躍的情思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九十年代初開始,蔡天雄的山水畫逐漸從寫生中跳脫出來,更追求一種詩意的形而上的境界。在《明月》、《泊舟》、《柳溪》等小品中,他不僅表現了物象的外在狀貌,而且更加關注物象內在的抒情性特徵。他畫溪邊的一叢柳樹,樹身呈現傾斜搖曳的姿態,柳條穿插疏密有致,富於主觀化的情趣。此外遠處幾隻水鳥在排列上也和這些柳樹的走向相呼應,還有畫面下方的一葉孤舟的點綴,都很好地表現了畫家在題跋中所引用的“野水無人舟自橫”式的詩意。

個人評價

蔡天雄畫作 蔡天雄畫作

古人評詩講“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蔡天雄的畫也達到了這種“圓美流轉”的境界 。不過蔡天雄並沒有滿足於‘彈丸”般流利的小品風格,而試圖在作品的深度、廣度上有進一步的提升。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蔡天雄對中國傳統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系統研究了宋元以來山水畫大家的筆墨和造型語言,然後加以融會貫通、吸收消化。《仙居》、《松陰》等作品一改他以往疏朗開闊的構圖,畫面布置得滿噹噹的,密布著各種細小的松針、苔點和皴筆,只有在溪流和雲氣處才有一些空隙。古代大師主要依靠乾濕濃淡不同的皴筆勾線來勾建畫面,而蔡天雄則是在大塊面墨色渲染的基礎上再布上細密的線條,這種背景上的一致性,增強畫面的整體感和現代意蘊。

蔡天雄畫作 蔡天雄畫作

在浸淫傳統多年之後,蔡天雄又有再次從圍城中殺出的跡象。蔡天雄 的遊歷日廣。每年都要幾次越洋穿梭在太平洋兩岸,在飛機上體驗天與地、大氣和海洋之間永不停息的對話。他的心境越發開闊,已經逐漸擺脫了具體的物象和細限制性的空間環境,進入一個自由呼吸、上下翱翔的逍遙世界。《幽谷圖》、《巴山夜色》等在丘壑運營上與其說來自傳統或是具體景觀,不如說來自於畫家歷經萬水千山後內心豐富的心象。 喜歡新奇的蔡天雄似乎有一樣東西不變,這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住在陝西路,南京路路口的一套公寓裡。戀舊也好,圖交通方便也好都不能完全說明原因,他自己說住在那裡的最大快感,就是畫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車水馬龍,可以走下去到恒隆、中信、梅龍鎮等幾個大商場去感受一下時尚的空氣和現代的節奏。蔡天雄就是這樣一個生活的漫遊者,喜歡貼近時尚,又能夠及時回來,不過那時漫遊的體驗已經融匯成他畫面新的節奏了。

作品評價

蔡天雄作品嵌入了嶄新的觀念。其融合的柔美與創新的天趣形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蔡派 山水畫。本冊頁總計十二開,淺絳與青綠各半。畫面上所折射出來的飽滿激情,可以緊緊扣住賞畫者的心弦;而天真的筆觸和卡通般的構圖,又給人以安靜寧和的舒適感。從表現方式看,蔡氏承接前人的傳統技法,卻又吸取西畫的表現手法;集百家之長,用在自家的畫面上卻不露絲毫痕跡。這樣兼收並蓄與雜揉的功力是十分難得的。而上升到意境的高度,他沉穩的修煉和深厚的功力化為高超的修養,這又為中國畫的藝術創造豐富了一個新的面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