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絲扇

在敦煌壁畫上,可以見到使用這類扇子的生動畫面。 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陳列的四川自貢的“蔑絲編扇”,是我國傳統名扇之一,作品出自於竹絲扇藝術家龔玉璋之手。 龔家祖傳精巧的竹絲扇,因姓氏而得名“龔扇”,光緒年間曾進貢清廷,得清德宗欽賜金牌1枚。

蔑絲編扇嫦娥奔月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瑩”。每當夏秋季節,扇子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生活用品。
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關於扇子的起源,最早應是晉人崔豹《古今注》中提到的“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這種長柄大扇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由侍者手執,為帝王貴族障風蔽日所用,以後成為一種儀仗,所以又叫“儀仗扇”。在敦煌壁畫上,可以見到使用這類扇子的生動畫面。到了漢代,作為搖風用的扇子就普遍使用了……。
種類繁多的扇子,既可以扇納涼,更可把玩欣賞,頗富情趣,相傳至今,使獨具特色的扇子,成為具有很高價值的藝術品,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不可或缺的品類之一。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陳列的四川自貢的“蔑絲編扇”,是我國傳統名扇之一,作品出自於竹絲扇藝術家龔玉璋之手。作者選用四川優質的一年青陰山黃竹為原料,巧妙運用竹青、竹黃色澤,編織成“嫦娥奔月”優美的畫面,其色彩呈米黃色,清雅秀麗,層次清晰,宛如紈扇。用牛角裝飾的扇柄,並飾以蝴蝶結流蘇,更顯華麗富貴,富於民族風格。欣賞到如緞似錦、薄如蟬翼、平整光亮的竹絲扇,使我們不得不佩服藝術家的高超技藝。
編織一件作品要先從拌料開始,既選竹——破竹——撕篾——刮削——破絲,劃出各種篾絲,編織而成。剖竹絲要求嚴格,每根長四十厘米,寬一毫米,薄約二絲,須像頭髮一樣細,鴨絨那樣輕,絲樣的柔和與光潔。用這樣篾絲編織的圖案紋樣,更加細緻入微,線條流暢自然,惟妙惟肖。編織技法,是借鑑運用提花織物的組織原理,常用的有斜紋、緞紋等組織,有的相互交替使用,以區別畫面與扇地、虛實和明暗等變化。編織時,先將經絲鋪在圖樣上,然後照著圖樣慢慢穿緯絲。一根緯絲的編成,少的穿七百多次,多的要穿一千多次。為了更完美地表達畫面精神,有時還需運用並絲、破絲技法。
龔家祖傳精巧的竹絲扇,因姓氏而得名“龔扇”,光緒年間曾進貢清廷,得清德宗欽賜金牌1枚。龔玉璋14歲隨父學藝,技藝超群。他編制的竹絲扇,多次參加出國展覽,1953年曾在萊比錫博覽會上獲獎,並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外國元首,受到普遍讚揚,被譽為“巧奪天工,不可思議”。(王天浩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