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藍

蓼藍

蓼藍 是自然界中含靛藍較多的一種植物,為蓼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作染色及藥用。清熱類的中草藥。大約二、三月間下種培苗,民間有“榆莢落時可種藍”的說法。六、七月間蓼藍成熟,葉子變青,即可採集。采後隨發新葉,隔三個月(九、十月間)又可收割。到有一種一年裡生息不絕的樣子。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蓼藍蓼藍

名稱:蓼藍(《唐本草》)

類別:清熱藥

拼音:liǎolán

拉丁:Polygonumtinctorium

別名:藍 (《本經》)

產地:我國南北各區有栽培或為半野生狀態

功能主治:解毒、解熱與殺菌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通常分枝,高50-80厘米。葉卵形或寬橢圓形,長3-8厘米,寬2-4厘米,乾後呈暗藍綠色,頂端圓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全緣,具短緣毛,上面無毛,下面有時沿葉脈疏生伏毛;葉柄長5-10毫米;托葉鞘膜質,稍鬆散,長1-1.5厘米,被伏毛,頂端截形,具長緣毛。總狀花序呈穗狀,長2-5厘米,頂生或腋生;苞片漏斗狀,綠色,有緣毛,每苞內含花3-5;花梗細,與苞片近等長;花被5深裂,淡紅色,花被片卵形,長2.5-3毫米;雄蕊6-8, 比花被短;花柱3, 下部合生。瘦果寬卵形,具3棱,長2-2.5毫米,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

我國南北各省區有栽培或為半野生狀態。

野生於曠野水溝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陝西等地。現東北至廣東均有栽培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乾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也叫藍。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藍澱》:“凡藍五種,皆可為淀”。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

採制

一年可採集2次,5~6月采第一次,8~9月采第二次。割取地上部分,去雜質,切段,曬乾。

氣味

蓼藍實:苦、寒、無毒。

蓼藍葉汁:苦、甘、寒、無毒。

吳藍:苦、甘、冷、無毒。

成分及用途

成分是青黛中含靛玉紅、靛蘭約3%~7%、色胺酮、青黛酮、異靛蘭、N-苯基-α萘胺、蟲漆蠟醇、β-谷甾醇。蓼藍是一種中藥,主要擁有解毒、解熱與殺菌的功效。 靛玉紅對小鼠白血病的抑制率較高,對大鼠瓦克瘤256,皮下和腹腔注射200mg/kg共6~7天,抑制率分別為47%~52%和50%~58%,灌胃500mg/kg,抑制率為23%~33%,皮下注射200mg/kg2次,可延長荷大鼠瓦克瘤腹水型大鼠生存時間43%,對小鼠肺癌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能提高正常和帶瘤動物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功能,提示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發揮抗癌的作用。葉供藥用,清熱解毒;又可加工製成靛青,作染料。

染料用途

蓼藍蓼藍

蓼藍雖然叫“藍”,但他的花色卻是紫紅色的,而葉子為綠色,讓人無法想像它與藍有任何關係;然而一般作為染料採用的是他的葉,蓼藍的葉子中含有尿藍母,這是一種吲哚酚與葡萄糖構成的配糖體——靛甙,尿藍母本身不是藍色,但是在鹼性發酵液中會被糖化酶或鹼劑分解,游離出無色的吲哚酚,進而在空氣中氧化縮合為藍色的沉澱——藍澱(靛藍染料),因此,古代常使用酒糟和石灰來發酵水解蓼藍,製造藍靛。在明代之前,民間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藍製造藍靛,後來發明了酒糟發酵法之後,蓼藍的套用更加廣泛。現代的苗、瑤、侗、布依等少數民族仍然在大量使用蓼藍加工扎染、蠟染民族工藝品。

傳入日本與歷史興衰

蓼藍大約在六世紀左右由中國傳到日本,套用於藍色的燃料所以被大量栽培。特別是江戶時代的阿波相當盛行,大約在十九世紀出Aquamarine﹝海藍寶石﹞年產量號稱達十五萬至二十萬表。不過進入了明知時代後,海藍寶石由印度直接運入的關係,以及德國將人工藍轉工業化成功後,大約1904年大量的進口到日本,導致現在已經幾乎都沒有栽培了。

文獻記載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這是《詩·小雅·采綠》中的詩句。詩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農人們在田野里采藍,勞作了一個早晨,採得的藍葉甚至還裝不滿系在身上的圍兜,可見采藍實在是一個很辛苦的活計。丈夫出門采藍去了,約定5天后回家,但已經6天過去了,還不見丈夫的身影。農婦倚門遠眺,心中充滿了思念、抱怨、擔憂。

藍,植物名,一年生草本;葉如蓼,又稱蓼藍。蓼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以果實入藥稱“藍實”,為清熱、涼血、解毒藥,《本草衍義》稱其“解諸藥毒不可闕也”。至唐代,蓼藍入藥已擴大到用葉,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唐本草》謂“此草汁療毒,諸藍非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