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橋和白塔

蓮花橋和白塔

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部瘦西湖。又稱五亭橋和蓮性寺白塔。蓮花橋橫跨瘦西湖,在通向蓮性寺的堤埂上。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鹽御史高恆為迎接乾隆帝南巡而建。蓮性寺初建於元,舊稱法海寺,清康熙年改今名。寺內白塔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仿北京北海白塔形式構築。塔高30多米,塔下方形高台,四周圍以石欄,塔基為磚石雕花須彌座,上有塔肚佛龕。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蓮花橋蓮花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江蘇省
蓮花橋和白塔VI-533

簡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高宗弘曆二次南巡而建。因建於蓮花埂上,故名,俗稱“五亭橋”。鹹豐間橋亭毀於兵火,光緒間重修,1933年邑人募資又重修。1949年後,數度整修。橋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紅圓柱支撐,下列四翼,正側共15個券洞,南北總長5799米,青石砌成。

蓮花橋

橋基平蓮花橋,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遠遠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誌,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裡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繫,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僱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

白塔

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五亭橋中秋時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因此有徐凝的《憶揚州》五亭橋,古稱“蓮花橋”。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帶。因橋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橋。
白塔白塔

白塔建於1784年,又稱喇叭塔,清《野史大觀》中有一夜造塔之說。仿造北京北海白塔而建,塔高30餘米,塔基為磚石雕花方形,上為塔身,呈古梅瓶狀,頂蓋覆以華蓋,正中豎葫蘆形銅頂。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遊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裡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