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島春陰

瓊島春陰

瓊華島位於中都城東北郊,金帝在太寧宮避暑時主要駐蹕在這裡。

基本信息

瓊島春陰瓊島春陰

介紹

瓊華島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綴太湖石。金末道士丘處機在《瓊華島七言詩》中贊道:“蒼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陰森繞殿扶,……喬松挺拔來深澗,異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儀形容“其山皆疊玲瓏石為之,峰巒隱映,松檜隆郁,秀若天成。”瓊華島四面皆景,尤以春天雲天景觀更為動人。廣寒仙境,雲蒸霞蔚,瑞氣氤氳,松柏蒼翠,花木含苞,山石俏麗。瓊島春陰正是古人對於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生動紀實
元代,以北海為中心,建起大都城,將瓊華島改名萬壽山(亦稱萬歲山)。明代,改瓊島春陰為瓊島春雲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說:“大山子頂有廣寒殿,殿之四隅皆有亭,左二亭,曰玉虹、方壺;右二亭,曰金露、瀛州,半山有三殿,中曰仁智、東曰介福、西曰延和。其下太液池,前有飛橋,以通儀天殿,東有玉橋,以通瓊林苑,山之上常有雲氣浮空,氤氳五彩,鬱郁紛紛,變化翕急,莫測其妙,故曰瓊島春雲”。
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在廣寒殿舊址上,建白塔,萬歲山改名白塔山。乾隆初年寫的燕山八景詩中又把“瓊島春雲”改為“瓊島春陰”,詩中寫道:“瓊華瑤島郁嵯峨,春日輕陰景色多。雲護鳳樓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臨禁苑滋苔蘚,遠帶郊畿蔭麥禾。更向五雲最深處,好風時送九韶歌”。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書“瓊島春陰”碑,原立悅心殿前,後又移瓊華島東側半山。根據《周易》:三百四十八爻,東方為春,稼禾雨,雨降於陰的說法,改立在白塔山東麓。碑上刻有乾隆帝所作的詩文,其中:“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倚岩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製《白塔山總記》和《塔山四面記》,分別立碑於瓊華島南麓的引勝亭和滌靄亭內,記載了白塔山的沿革,燕京八景的歷史和瓊島春陰建碑原委以及白塔山的四面景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