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鹽商[世界第一]

揚州鹽商[世界第一]
揚州鹽商[世界第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揚州鹽商:又雅又俗.亦儒亦商 “這是就經濟規模而言。就人口規模而言,揚州人口50萬,居世界第六。就文化地位而言,揚州排名世界第一,第二是北京,第三是羅馬,第四是巴黎。”揚州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叔成顯然為自己的城市感到驕傲。 這是一個被商人改變的城市。這商人,還不是揚州本地人,而是來自徽州的客商。在近代人陳去病的《五石齋》中有這么一句話:“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

商業城市

澳大利亞 社會學家安東尼亞芬安妮曾經這樣描述歷史上的揚州:“有時候 商人雲集,有時候士兵雲集,有時候混而有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得揚州在發生政治衝突的時候稱為軍事堡壘,在統一時期又轉變為繁榮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揚州成為這樣一個舞台:商人和軍人交替演出,你方唱罷我登場。

明清時期的揚州無疑是後者,政府把鹽業壟斷管理機構兩淮鹽運史和兩淮鹽運御史設在揚州,使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食鹽集散地。這時候,扮演主角的是徽商。

黃叔成說:“在明朝時候,當地有個說法,叫做“秦腔翕語滿街巷”寫錯字了應該是”秦腔歙語滿天下“,就是說,在揚州做生意的大多是山西人、陝西人和徽州人。到了康熙年間,情況有所變化——陝退,晉轉,徽進。徽商成為兩淮鹽商的主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和政府的鹽業管理政策有關。政策的改變導致大批徽商進入揚州,成為繼晉商之後又一批移民到揚州的商人。”揚州學會會長韋明鏵解釋說。

明朝建立以後,在西北以外仍然有元軍駐紮,威脅中原的安全,明朝政府便在那一帶駐軍。有駐軍,就需要長年供給糧草,這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大負擔。於是開中制應運而生,後來政府改開中制為折色制——只要交足一定的銀兩,任何地區的商人都能夠領取鹽引進行貿易。這樣一來,徽商就獲得了介入的資格。

比較這一時期共生於揚州的晉商和徽商是個有趣的話題。單從兩地商人的家宅上就能看出這兩個群體的氣質差異。黃叔成舉例說:“不是說晉商沒有文化,他也有文化,但是他的文化是一種純粹的商業文化。你看喬家大院,有氣勢,結實,但是並不好看,灰濛濛的,有一種壓抑感。他們才不會懂得造假山假水,種花草樹木。”而揚州的徽州鹽商住宅顯得輕鬆、開闊、愉悅,以審美的情趣消解了晉商大院中那種權力、等級的森嚴。  韋明鏵則把這兩個商幫氣質上的差異歸結為兩點。一個是 生活方式不一樣。換句話說,晉商不會花錢,“摳”。就是再有錢,一樣過著苦行僧的生活:穿老羊皮袍子、吃饃饃、夾大蔥大蒜,死了以後在地窖里留大箱子元寶,但是只捨得花二兩銀子給自己買棺材。晉商再有錢,講的是仕途經濟,缺少一種叫做“旨趣”的東西。“徽州人就不一樣了。我看過那么多講揚州的古書,裡面談論的通通都不是生活必需品,都是玩的東西。單說一樣——千戶生女當教曲,十里栽花當種田。花和戲,都是沒有也不會死的東西。他們關心的就是現世的享受。”

再一個,這種生活方式的形成也和徽商的經營理念有關係。這個群體在揚州的崛起和皇權對於鹽的壟斷是緊密聯繫的,因此他們講究對皇家的“報效”。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都是由當地的大鹽商代替地方官員接待的。當時修建大量的行宮,甚至改寫了揚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這些行宮為中心,以大鹽商住宅、鹽商書院、商業區、民宅逐漸擴散的城市空間。“在官本位的傳統社會,晉商也講究官商結合,但是他們公關手段的靈活性、主動性遠遠不及徽商。”韋明鏵總結說。  消費城市  並不是每一個商業城市都能夠成為消費城市,但是揚州就能。當時的社會上有種說法,叫做“揚氣”。“就是揚州味兒,”韋明鏵解釋說:“什麼東西奢華、講究到極致,就是揚氣。”  在那個年代的中國,揚州是領風氣之先的時尚之都。18世紀的揚州旅遊指南《揚州畫舫錄》中曾經屢屢提到揚州鹽商奢侈的消費風氣:選美選膩了,開始選醜,大姑娘大熱天在臉上塗醬油,在太陽底下暴曬,比誰更醜些。比有錢,在金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集體跑到鎮江金山的寶塔上,把金箔往外扔,看誰家的金箔第一個飄到揚州。

這些奢侈消費一開始是作為攀附大官顯貴的公關手段出現的,後來成為了一種城市習慣。“揚州有個說法叫做烏紗帽和繡花鞋,烏紗帽就是說和當官的交好,自己不能做官也要自己兒子做官。繡花鞋就是好女色。這兩個詞代表了揚州鹽商的政治理念和生活追求。”韋明鏵說。

這個城市的鹽商在瘋狂消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專業化的消費市場。鹽商喜歡優美的居住環境,於是形成了成熟的園林建築市場,養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鹽商喜歡燈紅酒綠,於是揚州出現了發達的戲曲藝術和戲院;鹽商喜歡山珍海味,於是出現了淮揚菜系和名廚;鹽商喜歡悠閒,於是出現了大量的茶館和澡堂。鹽商喜歡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於是揚州出現了香粉業。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揚州香粉就是汪禮珍的夫家謝馥春的香粉。鹽商的消費導致了整個城市的繁榮,他們是為拉動城市的內需買單的人。  來自徽州的鹽商們大肆消費的時候,揚州本地人在乾什麼呢?這就要談到揚州除了官、商人之後的其它兩個社會階層:文人和閒人。而這兩個階層又都是依附於鹽商的。

先說文人。為什麼同樣是徽州商人,來了揚州就特別能花錢、會花錢?“這恐怕和揚州的文人商人的互動有關係,”黃叔成說:“當時的鹽商為了附庸風雅也好,真心喜歡也好,都流行養著大量的文人清客。他們除了商人以外,還扮演藝術贊助人的角色。沒有揚州的鹽商,就不會有揚州八怪。反過來,這些文人也賦予了鹽商相當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含量。”

再說閒人。因為鹽商實在是太有錢了,普通一個家丁掙的錢也足夠養活一大家子,導致揚州“盛產”大量閒人,沒有工作,無所事事,於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茶館和澡堂。閒到什麼程度?韋明鏵說:“那時候,很多人早上一起床就往茶館趕。為什麼?因為他的毛巾牙刷都放在茶館裡,洗漱都在茶館裡。”

相關事件

揚州鹽商[世界第一] 揚州鹽商[世界第一]

揚州鹽商最後一位千金去世了!她就是汪禮珍,揚州末代鹽商汪氏家族第四代長女,揚州著名香粉商號謝馥春家族第五代媳婦。如今汪家舊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汪氏小苑裡,還有她的閨房。

鹽商汪氏祖籍安徽,清代到揚州經營鹽號。第二代汪竹銘生於 鹹豐十年(1860年),取得外江口岸江寧、浦口、六合的食鹽專銷權,並在儀征十二圩設有分號。汪氏小苑由汪竹銘購建,民國初年由長子汪伯平擴建,汪禮珍是汪氏家族第四代長女。

電視劇名

中文片名:揚州鹽商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古代傳奇

集數:30

製作公司:中聯影視中心

拍攝日期:2010.12

劇情介紹: 乾隆盛年,皇上首次奉母南巡,揚州鹽梟卻因武裝販私和官府爆發了槍戰令乾隆龍顏大怒,下旨革去了揚州一大批鹽政官吏的職務,並親派鄭國梁擔任新的兩淮鹽運使。鄭國梁臨危受命,他巧妙利用兩大鹽商康麓森與林淮仁的矛盾,並派自己的心腹做臥底,以查找緝私抗私的突破口。在這場官商博奕,鹽商與鹽商博奕,鹽商與鹽梟的博奕中,鄭國梁、康麓森、林淮仁各顯其能。最後,柳是薰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在乾隆臨幸揚州前,替康麓森完成了“二十四勝景”的宿願,康麓森因此得到了乾隆的赦免。而柳是薰在康麓森的舉薦下,成為揚州新的年青商總,登上了嶄新的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