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風景區[甘肅臨潭]

蓮花山風景區[甘肅臨潭]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南部,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的康樂、臨潭、卓尼、臨洮、渭源5縣接壤地區,坐落在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境內,匯集的三角地帶總面積125.51平方公里。是黃河一級支流—洮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之一,水源涵養作用明顯。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8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肅省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2003年6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景區介紹

蓮花山是甘肅省自然風景保護區,位於臨潭縣與康樂縣交界處。它的西北連著姊妹山、牙市山,與冶木河相望,東北接支八崖、九條嶺與洮河相鄰,南毗馬疆山,向西直接跨落在大嶺山上。主峰海拔3578米,相對高度1300多米,在群峰之巔,由裸露的石灰岩構成,其間壁削平仞,直插雲霄。因形如含苞欲放的蓮花,故有其名。

蓮花山風景區[甘肅臨潭] 蓮花山風景區[甘肅臨潭]

10月10上午,由國家林業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15中國森林旅遊節暨生態休閒產業博覽會在湖北省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會期三天。來自全國31個省市區及4大森工企業組團參會,集中推介國內森林景區。蓮花山森林公園作為甘肅省林業廳的一個參展單位積極派員參加了本此旅遊節暨生態休閒產業博覽會,充分展示了獨特的蓮花山花兒演唱和林區山野菜等,受到參會人員的好評,提升了甘肅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知名度。

地理位置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南部,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的康樂、臨潭、卓尼、臨洮、渭源5縣接壤地區,坐落在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境內,匯集的三角地帶總面積125.51平方公里。

景區歷史

蓮花山寺廟相傳始建於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一1627年),洮州衛將"蓮峰聳秀"列為挑州八景之第一景。據傳,蓮花山在宋、元以前就有花兒會場。因一年一度的花兒會和優美的三仙女神話傳說故事而聞名於國內外。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參加花兒會的甘南、定西、武都和臨潭、卓尼、臨洮、渭源、和政、康樂等縣的浪山民眾,男女老幼,穿紅著綠,成群結隊,漫遊於溪水之濱,羊腸石徑之間,形成了一條宛若游龍的人流。他們用明快高亢的歌喉,唱出了自己家鄉的山歌--花兒。

景觀結構

自塘汛灘以上,一路有大佛殿、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紫霄宮、轉角樓、東方頂、娘娘廟、祖師殿和玉皇閣等古蹟,沿途古松參天,怪石林立,紅牆青瓦,相映成趣,宛若仙境。峰巔之金頂祖師廟和玉後閣,飛檐凌空,屹立雲表。舉目四望,八方盡在眼底。每當朝霞日暮,雲來霧繞,更是變化無窮。清代臨潭詩人趙維仁詩云:"矗矗蓮峰入九霄,青蒼一望見當繞。人緣貫索穿雲出,石削芙蓉帶雨遙。俯聽風雷喧白晝,高們星漢坐清霄,危樓傑閣來天半,好乘茅龍度玉蕭。"祖師殿及玉皇閣屋頂的瓦皆用生鐵鑄成,其上鑄有明、清兩代敬獻者之姓名、年月。山頭廟內神像,從道教的玉皇大帝、王母娘,佛教佛祖、菩薩,到人文初祖,忠臣良將,應有盡有。造像壁畫乾姿萬態,各競其技。下山路上的鷂子翻身蛇倒退,險峻難行,過者莫不膽顫心涼;夾人巷的石槽狹徑,胖人實難通過;水簾洞三伏藏玉,堅冰未融;獨木橋、打兒灣三險境更使遊人難以忘懷。惜山寺保管不善,再經1958、1966年兩度破壞,所剩無幾。1986年以來,甘肅省政府將蓮花山開闢為自然風景保護區,大力增設旅遊設施,恢復了昔日的風采,它不斷招徠海內外大量遊客和民歌研究者前來採風、觀光。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五和花兒會,遊人歌手爭相登山游觀,對歌聯唱,通宵達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