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鎮[番禺市]

蓮花山鎮[番禺市]

蓮花山鎮是中國兩個鄉鎮名,分別是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的蓮花山鎮和位於廣東省海豐縣的蓮花山鎮。

基本信息

概述

(圖)蓮花山鎮蓮花山鎮

蓮花山鎮在中國有兩處:(1)廣東廣州番禺區蓮花山鎮,在縣境東部 、蓮花山東南麓、獅子洋水道右岸。1957年建村,因地處蓮花山旁得名。(2)廣東海豐縣蓮花山鎮,蓮花山鎮位於海豐縣西北部7公里處,廣東四大山脈之一的蓮花山坐落鎮內,主峰海拔1337.3m,為粵東第一高峰,周圍千米以上高峰有10多座。

廣東番禺市蓮花山鎮

(圖)蓮花山鎮蓮花山鎮

蓮花山鎮(Liánhuāshān Zhèn)番禺區轄鎮。在縣境東部 、蓮花山東南麓、獅子洋水道右岸。1957年建村,因地處蓮花山旁得名。1958年成立蓮花山公社,1980年改區,1986年建鎮。面積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萬人。坐落在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北距廣州34公里,西距市橋17公里,南距珠海、澳門120公里,深圳140公里,香港64海里,交通便利,是廣州香港澳門三個國際性都市所形成的“金三角”經濟網的中心,是全市重要的臨江工業區。

蓮花山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景觀被譽為“嶺南一秀”。蓮花山風景區和人文景觀蓮花山國際高爾夫球場坐落在該鎮,每年吸引大批客商和港、澳、台及海外遊人來觀光、旅遊、興辦產業。

著名的對外開放口岸一蓮花山港也坐落在該區城內,港口內設有貨櫃車檢查場和旅客進出口岸,已通航的蓮花山港,有兩個1000噸的泊位,在建的對岸海鷗島東岸段,有1250米岸線,可停靠5000噸級的船舶。蓮花鎮在海洋漁業捕撈方面歷史悠久,是廣州地區最大的漁港。

蓮花山鎮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從1988年至1998年,十年社會總產值翻了十番,昔日一個漁港小村,已建設成具現代化規模和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新興城鎮。其供水、供電、金融、保險、醫院、學校、幼稚園、商場、酒樓、賓館、度假村、水上樂園高爾夫球場等齊備。工業、農業、漁業、房地產業發展迅速,蒸蒸日上。

建置環境人口

(一)建置沿革

蓮花山鎮建置環境人口蓮花山麓南天門北側,有一巨石酷似蓮花,故以為名。此山盛產礪石和建築石料,故又名石礪崗或打石崗。1991年,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鑑定:“象崗南越王墓建築石料的岩石,主要原產地為廣州番禺蓮花山一帶。”據此,則蓮花山的開發,已有2000多年歷史。同治《番禺縣誌》記述,自明萬曆七年(1579年)以來,省、府、縣各級官吏都曾“出示”嚴禁採石,但“鏇禁鏇開”,無法遏止。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始由紳士凌魚“呈請憲示,勒碑永遠封禁。”今燕子岩上尚有當年未及運走的石坯料,即為物證。從此之後,逐漸回復自然景觀。道光年間(1821~1850年)評定“石樓八景”中的“獅江帆影”、“石礪歸樵”、“蓮岩懺佛”等景點都在今蓮花山鎮境內。

民國時,山雖秀麗,地卻荒蕪。30年代初,有一老尼姑在獅子岩(今觀音岩)隱居。又據傳說,抗日戰爭前夕,有日本間諜化妝為和尚,在此藏匿並偷繪地圖。淪陷期間至建國前夕常有盜匪匿藏於此,並在附近河面勒收“行水”和搶劫渡船。

1957年,在此建立番禺縣下放幹部農場(1959年停辦)。同年2月起,中共番禺縣委和縣政府先後組織多批漁民到此定居。1958年10月,建立石樓區蓮花山漁民鄉,轄群星、七星、明星、銀星、衛星、紅星、東星等7個漁業合作社。11月改為石樓團蓮花山漁民營。1959年3月, 從石樓析出為蓮花山公社,原漁業社改為大隊。 1961年起至1996年7月,7個漁業大隊,先後合併為群星、明星、衛星、東星4個大隊。1984年,蓮花山公社改為蓮花山區。1986年1月,原屬石樓區的聯圍大隊劃屬蓮花山區。1987年10月改為蓮花山鎮。轄群星、明星、衛星、東星、聯圍5個行政村、1個林場、1個居民委員會。

群星村

前身是原屬七區的墩頭基、南崗頭兩地(今均屬廣州天河區)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群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改稱群星大隊。1961年體制下放,分為群一、群二、群三3個大隊。1963年4月仍複合並為群星大隊。1965年7月,由七沙(今屬化龍復甦)漁民組建的七星大隊併入。1987年10月為群星村。現有731戶,3504人;漁船431艘(其中深海拖12艘),總噸位5223噸,總馬力18865匹。姓氏有陳、梁、郭、石、彭、何、鄧、黃、周、吳、譚、趙、鄭等。

衛星村

前身是石樓海心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衛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衛星大隊。1963年4月,與江南沙漁民組建的紅星大隊合併,仍稱衛星大隊。1987年10月為衛星村。現有295戶,1300人;漁船12艘(其中深海拖6艘),總噸位1897噸,總馬力7793匹。姓氏有陳、鄧、石、郭、梁、黃、霍、吳、何、林等。

明星村

前身是市橋第一、第二兩社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明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明星大隊。1963年4月,與大石南浦漁民組建的銀星大隊合併,仍稱明星大隊。1987年10月為明星村。現有283戶,1322人; 漁船194艘(其中深海拖2艘),總噸位1188噸,總馬力3615匹。姓氏有陳、周、鄧、盧、葉、吳、李、黃、何、梁、郭、譚、林等。

東星村

前身是新造深井(今屬廣州市黃埔區)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東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東星大隊。1987年10月為東星村。現有246戶,1105人;漁船17艘,總噸位1672噸,總馬力5802匹。姓氏有郭、鄧、梁、陳、彭、盧、吳、黃等。

聯圍村

原為環繞蓮花山東南面沖積層上大小不一的“圍田”。建國前,無村政機構。建國後始建立村政府,名為聯圍。“公社化”時為石樓公社聯圍大隊。1986年劃屬蓮花山區。 1987年為聯圍村。現有13個生產隊,603戶, 2109人。有水田3037畝,魚塘78畝。姓氏有陳、麥、盧、霍、黃、何、李、黎、范、樊、余、鍾、杜、郭、林、劉、張、盧、馮、曾。

林場

1964年,開平縣大沙公社興建水庫,庫區內的富食村民200多人遷來蓮花山建立林場,從事林業生產。建立旅遊區後,轉以工、副業或個體工商業為主。現有101戶,383人。主要姓氏:梁。

居民委員會

現有436戶,1331人。其中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占179戶,669人。

自然環境

(圖)蓮花山鎮蓮花山鎮

蓮花山鎮在縣境東陲。東為獅子洋,與東莞麻涌鎮隔江相望;東南隔浮蓮崗水道是石樓鎮的海心村,南、西、北面均與石樓鎮境接壤。西距市橋19公里,東北距香港60海里,西南距澳門69海里。鎮境面積85平方公里, 有水田3037畝,魚塘78畝。

鎮境為淺海殘丘和沖積坦塗組成。有蓮花山(海拔108米)、浮蓮崗(海拔1166米)等40多個低丘。山體均為紅色砂岩,總面積187平方公里。東面偏南有浮蓮崗水道,西、北面有石樓河礪崗河,南有頭圍涌,中有聯圍涌狗虱涌,總長162公里。

鎮區建設

1985年建立漁民鄉時,漁民上陸各選地段搭寮定居,尚無較嚴格的鎮區建設規劃。70年代初,逐步實現磚屋化時,鎮區只有一條馬路,僅具雛形。80年代後期,隨著形勢發展,鎮區逐步擴大,由初時的0.6平方公里,發展為2平方公里。

從漁民鄉至“公社化”時,鄉、社辦公場所均為茅寮,在今東門路口。1961年在蓮花中路建磚房作社址。1980年因辦布廠而遷出,臨時遷至人民會堂邊的廣播站辦公。1984年10月遷往蓮花中路“蓮花苑”。1991年在西門路建鎮政府新樓。

住宅建設

住宅建設,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958年蓮花山建鄉時,漁民上岸搭茅寮定居,是為第一代居屋。1962年,醫生梁仁濟建起第一間私人磚屋,揭開了磚屋化的序幕。為了加快實現磚屋化,凡漁民建造磚房,由政府和集體給予建房補貼。70年代末,漁民住宅基本上實現磚屋化,是為第二代居屋。爾後居屋向樓房化發展,並附有小陽台、衛生間等設施,是為第三代居屋。1987年開始,居屋又向更高層次發展,其特點是:從小變大(從占地面積40平方米左右擴大到100平方米左右),從二樓變為三至四樓,從簡易裝修到高檔裝修,是為**居屋。

1979年,即基本實現磚屋化時,共建民房1250間,建築面積17718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3平方米。1991年,全鎮私人住宅總面積為281653平方米,比1979年增加55%;人均居住面積為21平方米,比1979年增加8平方米。

1982年在一個荒野的山坡上,建設桃花新村,從山下向山上伸延,形成一片層疊式的建築群,鑲嵌於秀麗的蓮花山。現已建成別墅式樓房300戶(每戶面積96平方米),還計畫繼續向山下伸延,劃撥土地150畝,開發房地產業。開發區新村在西門路東側,占地面積120畝,建有別墅式樓房320幢和居住單位140個。區內街道整齊,建築物設計新穎,裝修豪華,是漁村向城鎮轉變的一個縮影。

交通建設

1963年,原市(橋)石(樓)公路伸延到蓮花山,四面環水的漁村,才開始有了汽車運輸。1983年建成了第一條混凝土路(今蓮花路,其後擴展至蓮花山港口)。鎮區內主要道路有蓮花路、東門路、西門路、豪華路等,全長7公里。還有桃花路工業路(瀝青路面)、蓮山路(沙石路面)、海濱路等,總長12公里,其中混凝土路面占87公里。有橋樑4座。另外,有村道15公里。全鎮公路已基本上實現硬底化。

1976年10月,只有一輛紅衛牌貨車。1991年有機動車416輛,其中大型汽車16輛、中型汽車76輛、小型汽車78輛、拖拉機61台、機車185輛,有腳踏車9737輛,水上運輸船21艘(共2003噸)。

水、電、通訊建設

(圖)蓮花山鎮蓮花山鎮

建鄉後,漁民長期飲用河水。1976年建成水庫和抽水站,部分居民開始改用水庫的“自來水”。1983年引用礪江河水,1987年開辦自來水廠,後改用沙灣河水。現全鎮共安裝自來水主管12383米,自來水用戶2840戶。

1960年5月,大電網伸延到蓮花山,始有照明用電和工業用電。1991年,鎮內有發電廠1間(縣屬),年發電能力339萬千瓦小時。變電站1座(31500KVA), 主線(高壓線)網全長27公里,路燈線全長5650米。鎮屬的變壓器19台,共4075KVA。1991年用電量為1094萬千瓦小時。

1959年10月始有7門電話。1986年8月17日開通自動電話,共86門。1991年7月6日改為程控電話,共554門,設傳呼機差轉台,開辦傳呼機和手提電話的服務。

綠化

建鄉前,境內純屬荒山野灘。建鄉後,每年都發動幹部、漁民義務植樹。1991年,有綠化林3318畝,綠化帶長24公里。全鎮綠化覆蓋面積為27.2%。

人口

1958年10月建鄉時, 有776戶,3351人。1991年全鎮有3344戶、12909人,其中男6500人、女6409人。總人口中:漁民1555戶,7231人;農民603戶,2109人;林業101戶,383人;居民(含自籌糧食居民)437戶,1331人。以上單位屬蓮花山鎮戶口的649戶,1855人。另外在鎮內暫住的有鎮屬單位的1500多人,屬工業加工區的11000多人。常住和暫住人口共為27400多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55人。

大事選記

蓮花山鎮大事選記1957年2月,中共番禺縣委決定將散處縣內各地的漁民集中到蓮花山定居。10月,建立蓮花山漁民鄉
1958年11月,漁民鄉改稱石樓團蓮花山漁民營。12月,漁民遷移工作,全部完成。
1959年3月,從石樓析出,為蓮花山公社
1959年11月,群星大隊中心基失火,燒毀茅棚50多間。
1956年5月28日,二號颱風挾海潮上涌,水位高13米,衝決堤圍,全社被浸。稅所幹部徐冠芳為搶救民眾而犧牲。
1966年4月,東星大隊漁船在新會縣崖南港水面停泊,龍捲風突起,漁船沉沒。漁民梁添、梁容娣等7人遇難。
1968年11月,一條體長13米、重7噸的鯨魚闖入珠江口,在聯圍新涌草灘擱淺,後用船拖運至市橋大洛口坦貨運碼頭岸上屠宰。
1969年4月26日晚上10時,蓮花山紙廠內草場自然起火,燒毀原料蔗渣400噸,搶救工作歷時3日3夜。
1975年4月6日,群星0121號漁船在甲子港停泊,3個女漁民下倉取魚時,吸入腐魚有毒氣體而暈倒。漁民陳金垣下倉搶救,因吸入有毒氣體過多而犧牲。
1976年末,蓮花山水庫建成,總面積18畝。
1977年11月8日,群星6隊一漁船(水泥船)在北部灣作業,受北方南下強風襲擊下沉,31人落水後獲救,隨船職工雷燮杭遇難。
1979年11月39日,群星大隊發生火災,燒毀茅棚、磚屋共282間,52戶受災。同日下午2時,蓮花山化工廠發生火災
1981年3月28日,蓮花山旅遊區建成,並正式開放。
1982年,茭塘東、西村耕地共684畝劃屬蓮花山公社,後在此建立水產養殖場。
1982年,蓮花山公社獲全國城鎮規劃先進單位稱號。
1983年,蓮花山定為重點工業衛星城,並享受優惠政策。
1983年5月20日至月底,縣公安局邊防大隊和蓮花山派出所於珠江口河面先後截獲走私船9艘,收繳走私物品有收錄機800台、電子手錶32300隻、尼龍布13500米及電子計算器、機械錶等一批,價值48萬元。
1983年9月9日,九號颱風帶來狂潮,水位高21米,衝決聯圍堤圍數處。全鎮房屋95%受浸,有2艘漁船沉沒,損失共約100萬元。
1983年12月3日,東星等村(現市場附近)發生火災,燒毀茅寮65間,損失4萬多元。
1984年,蓮花山公社改為蓮花山區
2月18日,蓮花山風景區山上的聯誼樓、思鄉亭、慎遠亭落成。該三座亭台樓閣為香港番禺工商聯誼會長區志祥、李佳等捐資興建。
1986年1月,原屬石樓區的聯圍村劃屬蓮花山鎮。
1986年1月18日,蓮化山港建成,直接與香港通航,並設有海關和邊檢部隊。
1987年2月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來桃花新村漁民家拜年。
1987年10月,蓮花山區改為蓮花山鎮。
1988年3月,設立對外工業加工區(初與縣合作,後由縣經營)。
1989年2月7日,廣東省委書記林若來桃花新村視察。
1989年10月01日,寮國總理凱山威來蓮花山紙廠參觀。
1990年6月28日,菲律賓副總理崗薩雷斯參觀桃花新村。
1991年1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來桃花新村探訪漁民。
1991年12月13日,馬爾他總理博思來桃花新村參觀。

廣東海豐縣蓮花山鎮

(圖)蓮花山鎮蓮花山鎮

蓮花山鎮位於海豐縣西北部7公里處,廣東四大山脈之一的蓮花山坐落鎮內,主峰海拔1337.3m,為粵東第一高峰,周圍千米以上高峰有10多座。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峰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群山簇涌,氣勢磅礴,橫亘於海豐惠東兩縣交界處,是東江、韓江兩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嶺,也是黃江龍津河大液河赤石河的發源地,是爾周圍水庫眾多。該地是省級森林公園。園內有3000多種植物資源,其中有1000多種藥材,有10多種嶺南佳果,有雲豹蟒蛇麋鹿等10種珍貴保護動物。蓮花山森林公園旅遊區現有較大型景區和雞鳴寺雲蓮寺蓮花山度假村埔仔洞溫泉等。有紅四師師部舊址、紅軍洞紅軍墓等革命史跡。雞鳴寺建於嶺南四大山脈之一的蓮花山脈主峰半山腰上。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印真和尚擇址於蓮花山與銀瓶山雙峰環抱的雞心石半山腰上建成“山腳庵”。庵堂建成後,廟人常聞半嶺雞鳴聲,便取名“雞鳴寺”。該寺於戰爭年代被損,至1989年由港澳同胞、社會民眾捐資重建。主要建築有山門、金雞報曉大型石雕、公園廣場。主體建築占地4800m2。大雄寶殿和兩邊鍾、鼓樓於2000年重建。雲蓮寺坐落於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m處。該寺始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1993年擴建成園通寶殿荷花池地藏王閣慈雲宮鐘鼓樓齋菜館等。

蓮花山鎮已撤併入海城鎮,成為海豐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面積50.89平方公里,轄12個居委,1個村委,常住人口13.6萬人,是省十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3年被省定為衛星鎮,2003年列入廣東省中心城鎮、汕尾市技術創新專業鎮。先後獲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東省先進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鄉鎮企業百強鎮”、“廣東省衛生鎮”等殊榮;教育文化、社會治安、醫療衛生、計生殯改、反腐倡廉等社會各項事業成績驕人。

旅遊景點

(圖)蓮花山鎮蓮花山鎮

豐縣蓮花山鎮埔仔峒布格村,每當雷電交加、風雨來臨之際,在大東門、小東門峽谷附近放牧或勞作時,常會聽到峽谷內突然槍炮聲大作,夾雜著一陣陣激戰的吶喊聲、軍號聲以及哀號聲。山谷中陰霾瀰漫,冷風颼颼,加上迴響著這些令人恐怖的聲音,使人聽後毛骨悚然,心情緊張。

對這一罕見罕聞的奇妙氣象,目前尚無準確的解釋,而據走訪的一些專家推測分析,大小東門峽谷這種奇特的天文氣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這裡過去曾經是戰場,可能是當年戰鬥激烈進行時,恰逢雷電交加,在光電的作用下,迴蕩在峽谷的各種聲響,被岩層中有錄音功能的特殊物質記錄存儲下來。以後若碰到有雷電閃耀的天氣,就會將儲存在岩層中的各種聲音能量釋放出來,從而起到放音的功能。簡明地說,大小東門峽谷是一部天然的錄放機,它能在光電的作用下,將各種聲音錄存或釋放出來。

埔仔峒位於海豐縣城北部20多公里外,是蓮花山南麓一塊四山環抱的小盆地,而大東門、小東門是埔仔峒內最幽僻、最深邃的兩處峽谷。史料記載,大小東門是北宋時期楊文廣平南征服越族土著部落的古戰場,也是全國十二個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

《海豐文史》載:1930年~1931年間,國民黨駱秀履、鄭里鎮動用團以上兵力,瘋狂圍剿埔仔峒革命根據地,恰與從大南山回師的紅軍四十九團狹路相逢,雙方在布格嶺一帶發生激烈的戰鬥。紅軍英勇善戰,兩次痛擊國民黨軍隊,共斃敵千餘人,繳槍數百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是彭湃徐向前葉鏞等領導的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鏖戰的地方,峒內現有浮潭祠堂紅二師師部舊址、北斗坑紅四師師部舊址、白目洋紅軍野戰醫院舊址以及紅軍洞、烈士紀念碑等革命故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