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塘

蓮塘,來源於農業社會,顧名思義即種滿蓮花的池子。中國南方降水充足,尤其是江南水鄉,有許多種荷花的池塘,所以有許多地名都叫“蓮塘”,蓮塘已演變為地名。

原始意義

來源於農業社會,顧名思義即種滿蓮花的池子。中國南方降水充足,尤其是江南水鄉,有許多種荷花的池塘,所以有許多地名都叫“蓮塘”,蓮塘已演變為地名。
例:江蘇盱眙縣穆店鄉蓮塘村、汕頭金平區蓮塘村、南昌蓮塘鎮、深圳蓮塘街道、玉林市蓮塘村、桑浦山蓮塘村、湖北浠水縣白蓮鎮蓮塘村。

1.江西南昌縣蓮塘鎮

蓮塘鎮地處省會南昌市南大門,為南昌縣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面積54.0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0平方公里,轄區6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常住人口12萬人。境內有江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省農業科學院,省畜牧水產學校、南昌第二師範學校、南昌外國語學校,二七○技校、縣辦中學、縣辦職業高中、昌南武校等大、中專院校及科研機構20餘所。文化娛樂場所密布,服務種類齊全。 蓮塘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駐地距南昌市僅15公里。京九鐵路、浙贛鐵路、105國道、316國道、南高一級公路,南北縱橫全境,是閩、浙、湘、粵通衢要地。境內火車站有南昌南車站、蓮塘車站、公交汽車站沿途皆是,以鎮中心為半徑的15公里範圍內,有南昌港、江西鐵路最大的向西編組站,以及到村公路交錯暢通,四通八達。
蓮塘鎮位於省城的近郊,北部與南昌市區接壤,南至江西省第一橋——銀三角立交橋,是南昌市“一核五片區”昌南片區的核心地帶,素有省府“南大門”之稱,乃南昌縣縣城所在地,屬全國重點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全鎮轄區面積45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1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15萬人,流動人口約5萬人,共約20萬人口。105、316、320三條國道和京九、浙贛鐵路穿境而過,是通往湘、浙、閩、粵的交通要衝,鎮內有全省最大的公交客運站——昌南客運站,火車、長途客運班車通往全國各地,203、230、218路等多條市內公車直達鎮內,距昌北國際機場僅30公里,距南昌水運港和客運港僅15分鐘和30分鐘的車程,鎮邊有全國第二、江南第一大的向西鐵路貨運編組站;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境內電力通信設施發達,水資源豐富,有江西的母親河——贛江穿城而過,還有被評為南昌市“十大納涼廣場夜景之一”、占地面積1000餘畝全省縣(市)最大——澄碧湖水上公園點綴其中,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0%,經濟、科學、文化各項事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近年來,先後榮獲了“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先進集體”國家級先進單位;“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鎮”、“全國先進司法所”、“全省投資環境五十佳最佳鄉鎮”、“全省第三屆創建文明工作先進城市”、“全省農村稅費改革先進鄉鎮”、“全省十強鄉鎮”等省部級榮譽7個;“全市三民好班子”、“全市文明鎮”、“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市安全生產先進集體”、“全市勞動保障社區平台工作先進單位”等市級榮譽20餘個。 今天的蓮塘鎮作為南昌市“金三角”最具實力板塊之一,以積極姿態融入大南昌發展,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縣城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安康,乾群齊心協力的喜人局面。
2009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2.37億元,同比增長1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450元,同比增長12.0%。

2.福建石獅市蓮塘鎮

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4.4公里。黃牛山之東、香山之西、蓮山之東南隅。南與山前、前埔相鄰。聚落依小山丘呈長塊狀分布。相傳,村邊有一座山,名“蓮山”(又稱象山)。山下有一池塘,一泓清水、千盤荷葉,點翠蓮花,爭芳鬥妍,故稱“蓮塘”。宋屬安仁鄉永寧里,元、明、清屬二十一都。民國先後屬四區、石獅區、蚶江鄉,1949年屬晉江縣第九區(永寧區),1952年屬雙湖區,1956年屬蓮塘區蓮塘鄉。1958年設定蓮塘大隊,1984年改稱蓮塘,轄有:東頭、雙下、前埔、東村、山前、前頭、長相等自然村。人口6900多人,以蔡氏最多,其次有吳、林等。
境內有旅菲抗日烈士蔡派恭紀念亭、蔡昌宜烈士墓和建於明清時期村間排澇工程——逆道水渠、清代晉豐公司所立的禁賭碑、宋代佛教遺址——漏米岩(即現豐山寺)、真武行宮、普渡公宮、廿一都宮等文物古蹟。
前頭 位於鎮政府駐地南5.4公里,香山西南隅。與山前相連,南與溪前相望,聚落依小山呈帶狀分布。因位於山前村之前,故名“前頭”。境內山峰有五台山、黃牛山。
前埔 位於鎮政府駐地南4.5 公里,蓮山之南隅。其北連蓮塘、西鄰古山,聚落依小山丘呈三角狀分布。村子位於蓮塘前面的山坡上,地勢較高,原稱“前坡”,後來由於閩南方言諧音衍為“前埔”。境內有黃牛山。
山前 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5.1公里,香山之西隅,石祥公路北側。其北鄰蓮塘,村舍沿石祥公路兩側呈梯狀聚落。因地處香(峰)山前面,故名“山前”。境內山峰有小香山。

3.廣東汕頭蓮塘

在汕頭金平區的鮀浦西郊,與新遼交界,有鮀西之稱,也叫鮀蓮街道。是汕頭西北部出口,這裡的人多飼魚於池塘,故池塘眾多,且多為蓮花池,美其名曰:蓮塘。
蓮塘(Liantang)在廣州城區東北郊。屬九佛鎮。宋末重崗村民遷 此建村,因村旁有數口魚塘,雅稱蓮塘。

4.深圳市蓮塘街道

概況
蓮塘街道位於深圳最高山--梧桐山下,東起梧桐山西隧道口,西至羅芳路口,北依仙湖植物園,南至深港邊防蓮塘河,與香港新界打鼓嶺毗鄰,總面積12.46平方公里。是深圳通往鹽田的必經之路。總人口約3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2.5萬人,暫住人口約30萬人。
旅遊景點
弘法寺位於深圳仙湖植物園內,地處深圳市東郊--有深圳“綠色心肺”之稱的梧桐山麓。它背靠陡峭疊翠的山崖,前臨漣漪萬頃的仙湖。
弘法寺寺坐東南,朝西北,依山拾級而建。建築面積三萬餘平方米。沿中軸線自下而上建有:山門殿、天王殿、佛教文化展覽樓、大雄寶殿、藏經樓。兩邊及側面分別建有客堂、祖師殿、伽藍殿、鐘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功德堂、方丈樓、退居樓、臥佛殿、齋堂、禪院、僧寮、客寮、雲水堂等。其中的齋堂可稱得上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齋堂之一。雄偉的大殿、秀雅的臥佛殿、質樸的禪堂、俊巧的山門殿,斗拱飛檐,層層疊疊。水連寺,寺含山;綠樹黃瓦交相輝映在藍天白雲下。晨風裡,鳥話花香梵音起;夕陽下,青山無語問禪家。
這是一座年輕的寺院,這是一座充滿著希望的梵剎!
弘法寺的面世,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是一個值得牢記的美好日子。這一天,弘法寺破土動工了。這是一座不同於國內任何寺院(因文革損毀而維修或重建)、完完全全是一座新建寺院,同時,也是一九四九年後,國內興建的首座寺院。當時,在深圳市有關部門的禮請下,著名高僧本煥大和尚親率眾弟子,為奠基儀式灑淨說法。在完成大雄寶殿、藏經樓、天王殿工程後,因故停建。在趙朴初會長的關心和推動下。從此,梵音繞樑,晨鐘暮鼓響徹新剎。
一九九O年八月三十一日,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弘法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公眾開放。成為深圳地區香火最為鼎盛、規模影響最最大的佛教寺廟。 
如今,寺院主體建築已經完成,弘法寺現有僧眾八十餘人,而且多數是接受過正規佛教教育的年輕僧人。
新興的弘法寺由於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陳地,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因此,趙朴初及中國佛協其他領導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把弘法寺辨成中國一流的佛教文化寺院,體現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視窗,並使之成為同海外佛教界聯誼的紐帶。
近十年來,在本煥大和尚的親自帶領下,合寺僧眾為著這一崇高目標而精進不懈。

5.廣東潮南區蓮塘村

蓮塘村也稱蓮青村--粵東文明村,村莊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約一四四二年,隸屬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峽山居委,位於峽山鎮與兩英鎮交界,丹鳳路盡頭,東鄰下東浦村,北靠上東浦村,西南與溪心村、英光村接壤。全村500多戶,4000多人,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來人口100多人。蓮塘現分為五個片區,以唐氏魏氏為主,唐氏約占總人口四分之三,魏氏約占總人口四分之一,另有後期遷入的黃氏、陳氏、王氏幾戶。
蓮塘是一個典型的外遷村。由於地理位置的偏隅,村委素質與能力的低下,文化、經濟一直落後於其他鄉村,村政建設一直跟不上,道路失修,教育忽視,規劃落後,當四鄰鄉村已從一個個家庭作坊發展到大公司大集團,蓮塘的廠坊寥寥可數,人量人才勞力外流,居民外遷,現外遷約有100戶。
蓮塘地處練江上源,中港之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業主要以水稻、青菜、水果、甘薯、花生為主,古往今來,鄉民刻苦勤勞,深耕細作,創辦私塾教化鄉民,惠及子孫,人傑地靈,素有文明村之稱。在改革開放之後,鄉民繼承艱苦創業的傳統,發揮聰明才智,經商改善鄉里風圍,印染、紡織、旅遊用品、手工業等產業陸續發展,樓房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經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況。
改革開放以前,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工業有磚瓦業,民風質樸,百姓勤勞,全村大都是平房,由於交通較鄰近村相對閉塞,道路發展落後,村委領導幫子文化素質低下與管理水平的落後,人才外流,鄉村經濟發展緩慢,一度被市列入貧困村,成為四鄰經濟較好村鎮的主要勞務輸出村,多數村民走出村莊,到外面經商謀生,大多取得不俗成就,蓮塘人的經商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猶以廣州、深圳、東莞為最多,蓮塘也是著名的華僑村,華僑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
90年代前,蓮塘、英光、溪心三村統稱為三聯鄉,行政獨立,教育上以蓮塘為主,英光、溪心村均歸到蓮塘學校就讀,90年代初後解體為各獨立村,學生各自在本村就讀。蓮塘的教育一度在鎮上處於領先,後由於教育上硬軟體的落後,國小教育一度處於鎮的後尾,1996年華僑資助新校舍蓮塘學校落成,硬體改善,師資力量增強,教育突飛猛進,2000年後一直處於全鎮的前茅。蓮塘學校沒設中學部,一直以後來,國中均編制在鄰近村的學校就讀,教育局把蓮塘國中生源編制在北鄰村一河之隔的上東浦中學,1993年曾一度編制在較遠的大宅學校,導致大量國中生綴學,足足影響了一代人的學業,後又編制返上東浦中學,由於地域隔閡和教學質量等原因,多數國中生源自主擇校,小部分跑讀於鶴豐學校、桃溪學樣和一種民辦私校,這也是制約蓮塘百姓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蓮塘走出的大學生歷來甚少。
蓮塘設有理事會,一片區一個名額,女性不參選,以戶為單位,每戶均有參選資格,各戶以主事男丁參選,本屆獲選下屆不再參選,每年一屆,由上一屆理事會監簽,三山國王“響靈”決定。理事會行使村裡的民風民俗傳統節日,公共費用的募捐,廟會的安排,各眾神的管護,甚至包括築橋修路、濟貧救世。
蓮塘河港渠道多年失修,污染日益嚴重,村委不重視水利工程,一直以來蓮塘均遭遇水災困擾,近年來猶以2008年,2010年的洪勞水災最為嚴重,2010年夏季水災創下村史記錄,個別片區水淹超過二米,全村不同程度受災,倒坍房舍十多座,損失空前。
村舍建設主要以傳統的潮汕平房下山虎、四點金建築為主,座落有序,極富潮汕特色。小商品超市今已發展有四個,物美價廉,服務周到,“隊本市場”初具規模。
歷屆蓮塘村委書記:唐增松(已故),唐錦耀(已故),唐錦樹,唐昭亮……

6.江西興國興蓮塘

興蓮鄉
興蓮鄉(原名蓮塘)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東北部山區,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42公里,轄區 11個村,125個村民小組。全鄉有人口1.7萬餘人,總面積104平方公里,有耕地1.11萬畝(其中水田 l.03萬畝),整個地形是群山環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山區鄉。農業主種水稻,次為紅薯、生薑;林業有油茶、竹、木,農林兼作,是縣內糧食、油茶、竹、木主產區之一。
興蓮是中央紅軍第一個兵工廠所在地,是被毛澤東同志稱為終於“打著第一個好仗”的第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這裡電力充足,境內有裝機150千瓦的立新電站,並與華東大電網聯網,現有待開發的有忠山電站和洲溪電站,電站水庫都可進行立體開發,效益可觀;交通便利,與319國道相接的新良公路穿境而過,並已拓寬取直和油路鋪設。同時,全鄉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訊快捷,可直撥國內外,已建起了行動電話基站;環境優美,境內山清水秀,林木蔥鬱,蓬蓬古寺是縣內有名的遊覽勝地;市場繁榮,圩鎮內樓宅店房鱗次櫛比,街道路面寬敞整潔,已成為興國縣最繁華的鄉鎮集貿市場之一。
興蓮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藏金蓄銀,品種繁多,得天獨厚。已探明的礦產有煤炭、金、銀、鐵、鉛、鋅、高山釷、稀土等,同時還有松杉、毛竹、油茶等地表資源和可供開發的山地資源,有發展前景看好的生豬、灰鵝、肉兔等大多農暢產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