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窪蓄洪區

蒙窪蓄洪區

蒙窪蓄洪區位於中國安徽省阜陽市的阜南、潁上兩縣境內,總面積180.4平方公里。涉及4個鄉鎮,75個行政村,131座莊台,17萬餘人,耕地面積18萬畝。是淮河流域於1953年設立的第一座行蓄洪區。蒙河分洪道位於蒙窪蓄洪區北部,主要作用是與淮河主槽、蒙窪蓄洪區共同分泄淮河洪水,總長54km,寬度1.5~2km,占地總面積90km。蒙河分洪道為寬淺型平原河道,汛期通過灘地及主槽同時過洪,非汛期僅在主槽有水,主槽寬度50m,深度3~4m。由於分洪道斷面過寬,分洪流速減小,造成灘地淤高,已影響分洪效果。且由於灘地長時間無水,違章種植屢禁不止,每年汛前地方政府均需組織清障,清障難度很大。因此,有必要實施蒙河分洪道深槽分洪工程。

基本信息

簡介

蒙窪蓄洪區蒙窪蓄洪區
根據國家防總批准的《淮河洪水調度方案》:“當王家壩水位達到29.0米,且有繼續上漲趨勢時,開啟王家壩閘啟用蒙窪蓄洪區蓄洪……蒙窪蓄洪區的運用由淮河水利委員會提出意見,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決定,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實施。”據此,針對當前淮河流域防汛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決定7月3日1時啟用蒙窪蓄洪區蓄洪。

考慮到治淮工作取得較大進展,淮河上游圩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固,在王家壩水位達到29.0米時,不考慮分洪。根據當前水情和發展趨勢,考慮到王家壩閘頂高程為29.0米,上面有0.3米的疊梁。如果水位超過29.3米還不分洪,首先可能造成上遊河南省有關地區破圩,其次對閘門本身的安全構成威脅,第三,蒙窪圍堤可能出現嚴重險情。考慮到王家壩水位已達29.34米,因此,國家防總反覆研究,慎重決策,決定開啟王家壩分洪閘,啟用蒙窪蓄洪區蓄洪。蒙窪蓄洪區總面積180.4平方公里,涉及安徽省阜南、潁上兩縣75個行政村、近15萬人。
曹台子退水閘退水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分洪閘門頂高程29.0米,在閘門頂部加了0.30米高的活動疊梁,當王家壩水位超過29.3米時,閘門頂部將自動漫溢過流。

移民新村

2003年淮河大汛後,安徽省阜南縣堅持科學發展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集約式的城鎮化道路,在淮河蒙窪行蓄洪區內按照小城鎮的要求規劃建設了9座城鎮化移民新村,完成建房面積120萬平方米,安置常年居住在低洼地和不安全莊台的民眾3萬餘人,使長期受洪水侵害的蒙窪民眾的永久性居住安全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按照規劃,新村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學校、醫院、活動場所應有,不僅為蒙窪民眾及早邁向城鎮化的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性保障。淮河蒙窪行蓄洪區內民眾人心思定,安居樂業。

區域狀況

蒙窪蓄洪區蒙窪蓄洪區
蒙窪蓄洪區的王家壩分洪閘設計分洪流量1626立方米/秒,設計蓄洪水位27.66米,相應蓄洪量7.2億立方米。自建成以來,先後於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1991、2003、2007年14次蓄滯洪水。根據國務院的《淮河洪水調度方案》規定,當王家壩水位達到29米,且有繼續上漲趨勢時,可開啟王家壩閘分洪。

蒙河分洪道位於蒙窪蓄洪區北部,主要作用是與淮河主槽、蒙窪蓄洪區共同分泄淮河洪水,總長54km,寬度1.5~2km,占地總面積90km。蒙河分洪道為寬淺型平原河道,汛期通過灘地及主槽同時過洪,非汛期僅在主槽有水,主槽寬度50m,深度3~4m。由於分洪道斷面過寬,分洪流速減小,造成灘地淤高,已影響分洪效果。且由於灘地長時間無水,違章種植屢禁不止,每年汛前地方政府均需組織清障,清障難度很大。因此,有必要實施蒙河分洪道深槽分洪工程。

蒙河分洪道深槽分洪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是對分洪道主槽加寬加深,以滿足分洪流量需要,計畫擴挖河道長54km,河道底寬500m,兩側灘地各寬150~300m,河道邊坡1:2.5,挖深3~4.5m,開挖土方10806萬m。同時需配套建設交通橋樑2座(新建中崗橋、黃崗橋),橡膠壩2座(新建中崗壩、重建賈崗壩)。估算投資9.4億元。

蒙河服役

蒙河分洪道深槽分洪工程具有防洪、蓄水、航運、交通和改善人居環境等綜合效益:
一、實施蒙河分洪道深槽分洪工程,可有效解決河道淤積問題,恢復和擴大分洪道泄量,河道加深後可促進當地航運發展。

二、結合河道擴挖沿41km蒙堤外側修築寬達60m的莊頭,增加台頂面積246萬m,既加固了蒙窪堤防,又可解決4.9萬民眾安全居住問題。

三、配套橋樑、橡膠壩工程完成後,將顯著改善蒙窪蓄洪區的交通、防洪條件,能增加蓄水庫容7650萬m,為分洪道兩岸民眾提供灌溉水源,並可涵養地下水源,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四、工程完成後,河道主槽和兩側預留灘地能滿足分洪道設計流量,民眾在灘地以外種植高桿作物,不影響正常分洪,徹底解決清障難題。

五、利用河道開挖棄土對附近低洼地進行改造,可使地面抬高1.8m~2.4m,中小洪水時可增加保收耕地6.6萬畝。
綜上所述,蒙河分洪道深槽分洪工程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建議儘快實施,以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蒙窪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歷史記錄

建國以來,王家壩站水位超過29.00m的年份有:1954、1960、1968、1971、1982、1983、1991、1996、2003、2005、2007年,共11年。開閘分洪的年份為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1991、2003、2007年,共12年。1968年、1975年王家壩站發生特大洪水。1968年7月淮河特大暴雨時,蒙窪圈堤全線漫溢,進水閘兩側決口12處,曹台子退水閘附近決口9處,官沙湖分洪道左岸也漫堤決口。

王家壩最高洪水位30.35m,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相應流量(淮乾、釤崗進水閘、洪河分洪道以及漫堤、決口等合併流量)17600m/s。1975年8月上旬,受颱風影響,洪汝河、沙潁河上游普降特大暴雨,形成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造成洪汝河上游板橋和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垮壩洪水湧入淮河,洪水猛漲,沿淮各行、蓄洪區相繼使用。8月15日蒙窪開閘蓄洪,14~17日洪窪下圈堤下段炸口,連同漫溢決口共18處。釤崗斷面失去控制,下遷至中村崗測流,實測最大流量4060m/s。

關係分析

王家壩站洪峰水位、洪峰流量關係分析。
採用1965~2002年王家壩站86場洪水,點繪洪峰水位~洪峰流量(淮乾、釤崗和分洪閘流量之和,下同)關係散點圖,概化為單一關係曲線(以下簡稱關係曲線)。同一級水位,分別以關係曲線的流量±10%為標準,畫出上包線和下包線。
2003~2010年王家壩站共出現10場較大洪水。在關係曲線圖上,點繪該站10個洪峰水位、流量點距,分析結果:
2003年7月11日洪水,王家壩站同一級洪峰流量,洪峰水位較關係曲線偏高0.08m;同一級洪峰水位,洪峰流量偏小200m/s,點距位於上包線以內。7月11日,史河蔣家集站出現3880m/s的洪峰流量,因下游史河雍水而抬高上游王家壩的洪峰水位。

2003年7月3日、7月24日和10月14日洪水,王家壩洪峰水位分別達29.42m、28.64m和27.41m,相應洪峰流量分別為7610m/s、5429m/s和3110m/s。第一場洪水的點距,較關係曲線向右偏離13.3%,向下偏離0.8%,換言之,同一級洪峰水位,流量較關係曲線偏大892m/s,同一級洪峰流量,水位較關係曲線偏低0.24m;第二、三場洪水的點距分別向右偏離20.5%、29.5%,向下偏離1.3%、1.8%,即洪峰流量偏大922m/s、709m/s,洪峰水位偏低0.36m、0.51m。3場洪水的點距均偏低,並超出下包線。

2005年~2010年洪水,點距向右偏離曲線3.8%~23.2%,向下偏離0.3%~1.4%。即流量偏大158m/s~1349m/s,水位偏低0.07m~0.41m。6場洪水點距均偏低,其中,2005年7月13日和2007年7月17日點距超出下包線,其餘均在下包線以內。
綜合上述:王家壩站,2003年7月11日的洪峰水位因下游雍水抬高水位而偏高;其餘9次洪峰水位均偏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