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醫學

蒙族醫學

蒙古族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學、蒙醫。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學在形成過程中,是以本民族的醫療實踐為基礎,吸收了藏醫學的基本理論,結合當地民間療法和漢地中醫知識所形成的一種民族醫學。

蒙族醫學

蒙族醫學蒙古族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 。簡稱蒙醫學、蒙醫。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學在形成過程中,是以本民族的醫療實踐為礎,吸收了藏醫學的基本理論,結合當地民間療法和漢地中醫知識所形成的一種民族醫學。
形成與發展元代以前的蒙古族以遊牧生活為主,從一些散見文獻零星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利用酸馬奶、肉蓯蓉等治療疾病,並且掌握了艾灸火燒等治療方法。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統一中國。元政府除設定太醫院、御藥院外,還分別在大都(北京)和上都(開平)各設回回藥物院一所。太醫院飲膳太醫忽思慧著《飲膳正要》一書,為現存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書中記載了相當大量的蒙古族飲食衛生及飲食療法的內容,蒙古族常用的馬奶,牛骨髓、乳酪等食品在書中占相當比重。元代還有一位蒙古族醫學沙圖穆蘇撰有《瑞竹堂經驗方》15卷,書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醫學的某些特點,如其中治療風寒濕痹的方劑較多。元代回回藥物院還編有《回回藥方》一書,現僅存殘卷,其中也有蒙醫學的蹤跡。明代中末葉,隨著西藏喇嘛教輸入蒙古,藏醫學也傳入蒙古地區 ,印度醫學也被介紹到蒙古 ,藏醫的《四部醫典》和印度醫的《壽命吠陀——八支心要集》開始在這裡傳播。蒙古醫學家開始把自己的傳統醫學與漢、藏、印醫學理論相結合,編寫了大批著作。較出名的有占布拉著的《醫法海鑒》一書,記述了蒙醫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爾的《甘露滴珠》、《甘露醫理》 、《甘露診療》、《甘露臨證鑑別診療集》、《識藥晶鑒》是一整套蒙醫藥著作 ;還有洛布桑·索勒日哈木的《脈訣概要》、《巴莎木製藥法》、《藥物識別》;占布拉道爾吉的《蒙藥正典》;羅布桑·全普樂的《實用蒙醫藥學》等等。正骨是蒙醫學特長之一,這與蒙古族騎獵生活有關。蒙醫史上有不少正骨名醫,如清代的覺羅·伊桑阿,糾正四肢關節脫臼和骨折,常能手到病除。他還採用冰凍麻醉法,切開整復粉碎骨折,用桑白線縫合。他還傳授了不少弟子,為蒙醫學作出很大貢獻。1949年以後,蒙醫藥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在廣大牧區和農區,普遍建立了蒙醫醫院,自治區和部分盟市先後建立了蒙醫藥科研機構,自治區還建立了培養蒙醫的高等院校,使蒙醫學獲得了新生。

醫療實踐

蒙族醫學基本理論與醫療實踐蒙醫學的基礎 理論有陰 陽五行、五元學說及三根七素之說。陰陽五行與漢地學說相似,古代蒙古人以蒼穹為“父天”(陽),世界為“母地”(陰),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 、水5種物質運動變化構成的。五元學說與之相似,只是將五種物質換成了土、水、火、氣、空,把父精母血看成五元的基因。三根說與藏醫學的三因學說相近 ,它認為人的本基是赫依(氣)、希拉 (火)、巴達乾(水和土),並以三者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七素說認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有七種,即:水谷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這七素與上述三根有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這一點也與藏醫學相近。此外,蒙醫學還有臟腑說、白脈說、黑脈說、四季發病規律 、南北人群發病差異,以及瘟疫、熱病的獨特理論學說和治療方法。
蒙醫學的診斷亦有問診、望診、觸診三種檢查方法,方法與漢地中醫學及藏醫學相近,但理論卻是以蒙醫學的三根、七素等學說指導。蒙醫學還總結出在臨診時可能會出現的四種誤診和五種假象等複雜情況,為正確診斷提供了參考。
蒙醫學將疾病分為陰性病和陽性病兩大類型,再區分為赫依、希拉、巴達乾3種病質,再將病質各分為4門,404病,1116證。蒙醫學的治法有藥物療法、飲食療法正骨療法正腦術、灸療、放血療法、阿拉素療法、瑟博素療法、灌腸療法、燙沙療法、油脂療法、罨敷療法等等。藥物療法是以藥物的17種功能( 柔、重、溫、脂、固、寒、鈍、涼、和 、稀、燥、淡、熱、輕、銳、澀、動 )分別去克制病證相應的20種基本性質(赫依:糙、輕、寒、細、強、動;希依:脂、銳、熱、輕、臭、泄、濕;巴達乾:脂、寒、重、鈍、柔 、固、粘),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飲食療法在蒙醫學中源遠流長,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馬奶酒救治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記載,《飲膳正要》更是突出反映了蒙醫學食療食養的特長。蒙醫傷科經驗豐富,正骨名醫也很多,他們採用燒灼、蒸汽、按摩、藥浴等特殊手法治療骨傷,往往手到病除。放血療法是將一定部位的淺部 靜脈切開或刺 破進行手術放血的方法,蒙醫學以這種方法治療由於血、希拉引起的熱性疾病。放血步驟有術前準備和正式放血兩步,術前準備又分遠行和近行的不同,遠行指熱病尚未成熟,需先服三天清血湯藥,使正血與病血分離;近行在放血前不服藥,僅通過曬太陽、烤火來取暖驅寒。正式放血還有結紮、選穴、放血、觀察血色血量和輔助治療等。

蒙藥理論

蒙族醫學蒙藥理論有五元六味、藥力、藥性、藥物功能等。蒙藥材多取自野生植物,據文獻記載,蒙藥材有2230多種,經調查內蒙古全區可供利用的野生藥材有 800 多種,除當地自產藥材外,中藥、藏藥也與蒙藥交叉使用,如肉蓯蓉,中醫用於滋補強壯,而蒙醫多用於胃病;肉豆蔻,中醫煨用於暖脾胃,澀腸,下氣,蒙醫用生肉豆蔻治療心臟病,並用其假種皮肉豆蔻衣(藥名為玉果花)治療風、氣、白脈病。蒙醫多用成藥,很少開方,一般成藥有400餘種,單驗方1500多首。蒙成藥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酒劑、油劑、灰劑、攪合劑、草藥劑、金石劑等10個劑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